北宋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因避水患,苍溪县治从县坝西移约三里外的七星山---今陵江镇。清康熙《苍溪县志》:“吾苍有七星山,势如贯珠,城内者四,城外者三,即县堂、大分司、城隍庙、小分司、东岳庙、关帝庙、崇元观相连七处是也。历年修建遂平其峰,至今谛观地形,联络起伏,想见当年景色也。”
这老苍溪城池给我的印象。
苍溪民间有“一条长街七条巷,半城民宅半城道”的说法,是因历史上,道教宫观遍布城乡,当时不足三千人的苍溪县城,城内城外几乎处处有道观。
那么,老城真是只有道观吗?答案是否定的。
新中国成立前的县城内,位于正西街,城郊日杂商店与中心医院之间有观音阁,上供观音一尊,故名。民国23 年火烧正街时烧毁。
除此之外,还有千佛寺。“寺”顾名思义,就是佛教的庙宇。
千佛寺位于新街上通济桥北面的沟坎上,寺门前有一个很深的崖洞,右边有棵很大的皂角树,树旁边就是有名的董家院子。
关于千佛寺,史载是由乾隆十六年(1751年)邑令程嵀为迁建鹿苑寺而新建的,而鹿苑寺之旧址,则改建为文翁书院(今苍中校)。
寺庙不大,应是个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大门前有石阶几级,门楣上有“千佛寺”三个字(是寺而不是庙,说明此地系佛教道场)。
据老人说,千佛寺最特别的地方,是它的正殿的神坛(也许应该叫须眉座)是铁铸的,一大两小,中间是正神,两边是配神。正殿两边是泥砌的神坛,大约1米多高,分别十八罗汉。
三个铁铸神坛很高很大,大人在面前可直接将香蜡插在香炉中。而六、七岁的小孩则要跳起来才能摸到“阿弥陀佛”四个字。
重庆的千佛寺因大雄宝殿两侧供有高约8寸佛像1000尊,故名。想来我们苍溪也应供有上千尊佛像的,至于正殿上供的是哪尊菩萨,我不得而知,而写这个文章的老师,许不信佛,因此也没有说是哪尊菩萨。不过从两边分列十八罗汉,可能也是大雄宝殿,如此,“一大”可能是释迦牟尼佛,“两小”为左右侍者阿难、迦叶两位弟子。
千佛寺最有名的是那火灾。
据史料载,新街曾有过两次火灾。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农历二月初七晚上二更天,新街余家水道子附近人家起火,一直蔓延到南门城壕鸡毛店始熄灭。计烧毁瓦房草房共100余间。鸡毛店笑纳弱病残人员,只好迁往老人院居住,新街的灾民,暂住千佛寺内。
民国35年(公元1946年),3月18日中午,新街一李姓人家起火,其时正当午时风,风向由西向东,彼时新街全系茅草房,风助火势,火舌长20丈,顷刻间燃到西门新市场(今人才市场)处才告扑灭。
火灾,给这新街蒙上一层神迷的面纱,老人们说,火灾,是因为将原来供奉在东门底下的火神庙中的火神,搬到了千佛寺,惹怒了火神才引起的。
火灾并没有烧毁千佛寺。
那以后的千佛寺内,还办过义学。十来个小学生,几张由赵家山请来的私塾老先生手写的三字经是书本。
千佛寺毁于1950年。废铁作了打镇反时需用的镣铐的材料(?,见王文君老师《上新街记忆》。这儿我有些弄不懂,能用生铁锻造的技术可能那时苍溪还没有)。
毁坏的是寺内的菩萨,那房屋,后来是县城成立最早(1953年1月15日,初在北门文学街7号,1954年迁千佛寺)的苍溪县农具生产合作社(锻造锄头镰刀等铁制农具)。后直至九十年代初还是县粮食修配厂。
老城的千佛寺资料,我千方百计地搜寻,也只找了这多。
这里,我要说点题外话。
现在,老鸱山有了药博园。老鸱山上的寺庙,究竟供的哪神仙?
听故老说,老鸱山旧时建有寺庙。
山门前有石碑“常土”,山门外有高耸入云的冬青树。庙名老鸱山,竖匾。西边有尼姑井。整个寺庙的布局为马槽状,南北走向。大殿三间,正殿三间,供老君、夫子、佛祖;左右有偏殿,左供文昌、观音、关帝;右供翘脚龙神,摇旗马武。有大小天井、当年住有杨尼姑、何尼姑、谢和尚等。
山门左下角,供有胡父蚕女,牛王、马王、韦陀;三肖娘娘(金肖、银肖、碧肖),赵公明;内有杏圆、金斗。右下角为禅房,可住挂单僧人。
这是我 2015年 11月在药博园所在的老鸱山下,访问陵江三队九十岁赵全清老人(铺垭梁乡村医生赵 JS 的父亲)时,老人亲口说的。
赵老说旧时苍溪八大景中有“老鸱殿角风铃响,紫阳铜钟惊万民;大获莲池荷花开,歧坪晚渡邓州城;方山雪洞人不知,八角井内照天门;魁星楼台看迎春,白鹤书院读古今;寻乐书岩会秀才,神仙洞府闻佛云。”可见当年老鸱山寺庙殿堂之名气。 老鸱山的寺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彻底毁坏而消失,原址上现建有药博园的弘养楼。
我想,老鸱山供老君、夫子、佛祖;有过杨尼姑、何尼姑、谢和尚等,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说明老鸱山的寺庙不只是道教。就是现在,仍有挂佛教牌子的寺院,供有儒、道、释三教的神像,道教的场所也是如此。显然,小小的道场将各路神仙供起来,是众生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如此,老鸱山的寺庙是道教还是佛教,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
现在,千佛寺是真的没有了。老城的旧建筑即将全部消失。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想着这些消失了的城市记忆,我真不好说什么。
2019-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