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达县城北门上:今天华夏大厦北向范围,大北街口对面中心广场至烟巷子路口区域。老达县城北门上有一个开阔地,叫大锣坝,达城人在此开展习武活动。1919年靖国军颜德基部驻达县警备司令王维舟,苦于达城无练兵场地,在大锣坝征集土地80余亩,平整为大操场,成为驻军练兵,乡团、民防组织操练之地及群众体育锻练场所。达城人将经过平整改进的大锣坝叫大操坝,或大操场。 解放后,上世纪50年代经政府改建,大操坝南修建主席台,左右两侧修建小规模看台,东面修建达县专区农业技术展览馆。大操坝成为集会、庆典、誓师、动员、游行公共场所。 小时候,我与小伙伴常来大操坝,挖黄泥巴,做泥巴手枪。有的小伙伴拿着自己制造的木质手枪,有的挥舞着象征着刀具的长蔑片,我们喊叫着一二一,一二三四……仿学着解放军走操,迈步前进。有时玩着官兵捉强盗,斗鸡公游戏。 50、60年代,大操坝经常播放露天电影。逢年过节,还会燃放烟火架,彩焰升空,蔚为壮观,顷城人观看。 烟火架始于明,盛于清,民国时期在巴渝乡镇犹为活跃,是一种传统烟花,以纸、竹为基本原材料制作,以火药,火硝,炸药为动力的民间工艺品,集爆竹、烟花、戏剧人物造型等于一体。可谓美轮美奂。 燃放时,把“烟火架”挂到几米高的固定木头架子上。由反冲飞子(如冲天炮)飞达离地十余米空中点火,几个大火炮燃放完后,烟火架第一层底板就会自然脱落,坠下一个宫灯。宫灯底部的烟花马上呈飞碟般旋转喷发,煞是好看。此时,宫灯内的焰火也跟着亮了,宫灯里的戏剧人物也随宫灯一起旋转舞蹈起来,动感强烈,场面壮观。烟火架全堂可装12层,即有12种不同的内容,主要有:“五女拜寿”、“麻姑献寿”、“八仙过海”、“劈山求母”、“二十四孝”、“秋江”、“李白醉酒”等传统故事,燃放出的物品高可达十余米,宽达三米有余。最后,带火花的“神箭”陆续直射夜空,或如飞鼠在高空中上天入地般乱射,惊险刺激。整个燃放过程30分钟左右。 烟火架在达城早已香消玉殒,成为我们少儿时期的回忆。外地已将“烟火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昔日大操坝,而今已成为繁华的城市中心商业广场;昔日年少轻狂,而今我已成为怀旧老人,对少儿时期北门上大操坝那曾经燃放的烟火架特别眷念,也许,是我老来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