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500|评论: 7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序〉自述南辕北辙至印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序〉自述南辕北辙至印度
                                                                                      凡丁
       网络上有《西游记唐僧原型玄奘法师与成都大慈寺的一段传奇经历》文章(作者:红尘书童)介绍唐玄奘西行取经情节。
       原文辑录
       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玄奘法师(602年-664年)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玄奘法师偷渡出境去西天(古印度),贞观五年(631年),29岁的玄奘法师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在游学17年之后的643年,41岁的玄奘法师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43岁的玄奘回到长安,结束了17年的游学生涯,游历了50个国家,行程5万里路,他将大量佛典、经像、法宝带回中国……

       笔者仔细研读《大唐西域记》自述〈序〉后,得出与之截然不同的结论,敬请读者指正!
     《大唐西域记序》辑要
      (说明:为方便读者研读,未完全按顺序进行辑录,全《序》见本文后附录。)
     〈序文〉
       有慈恩道场三藏法师讳玄奘,俗姓陈氏,其先颖川人也。法师幼渐法门…令兄长捷法师释门之栋干者也。擅龙象于身世。挺鹙鹭于当年。朝野挹其风猷。中外羡其声彩。既而情深友爱。道睦天伦。法师服勤请益…今见陈门双骥。汝颖多奇士。诚哉此言。
       释义
       唐玄奘姓陈名祎,原籍河南偃师,先祖是颖川人。隋仁寿二年(602)出生,10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18岁时与兄长同到成都大慈寺卓锡(注),五年后受具足戒。兄长尊为长捷法师,陈祎尊为三藏法师,法号玄奘。贞观三年(630)28岁时游西域。
       1930年,史学家陈寅恪根据敦煌本《唐梵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跋》序文发表论文,说唐三藏志游天竺,唐武德元年(618年)经过益州(成都),宿空惠寺修习佛法。
      
       卓锡:僧人居留称为卓锡。
      〈序文〉
       窃以穹仪方载之广,蕴识怀灵之异,谈天无以究其极,括地讵足辩其原,是知方志所未传,声教所不暨者,岂可胜道哉。
       释义
       唐玄奘出行前研究过沿途地方史料,原先认为,各种方志记载的“谈天括地”内容很清楚,其实还有许多实际情形没有记载进去。
     〈序文〉
       详夫天竺(注)之为国也,其来尚矣!圣贤以之叠轸,仁义于焉成俗。然事绝于曩代(注),壤隔于中土,山经(注)莫之纪,王会所不书。
       博望凿空,徒寘怀于邛竹(注)。昆明道(注)闭,谬肆力于神池(注),遂使瑞表恒星,郁玄妙于千载,梦彰佩日,秘神光于万里,暨于崇蔡愔访道(注),摩腾入洛(注),经藏石室,未尽龙宫之奥。像画凉台,宁极鹫峰之美。
      
       天竺:印度古称。
       山经:古籍《山海经》
       曩:过去。曩代指隋代。
       博望凿空,徒寘怀于邛竹:博望候张骞在汉武帝时出使西域,怀带回一根产于临邛地方的筇竹杖,说明南方经绸之路早于北方丝绸之路开通。史称张骞此行是:凿空西域。凿空,即打通。
       徒:徒然。寘怀:放置怀中。
       全句意思
       因隋末战争,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封锁,西汉张骞当年“凿空西域”没有起到作用。
       昆明道闭:昆明道即古蜀身毒道,今称南方丝绸之路。昆明古为滇国,唐宋时为南诏政权,另外还有大理政权,各自管理所属区域,由于隋末的战乱,昆明道被关闭。
       谬肆力于神池:谬,错误。肆力,尽力。
       全句意思
       玄奘自述明知昆明道已关闭,却错误地想依靠神的保佑通过。
       暨于崇蔡愔访道:《后汉书》载: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见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询问大臣,博士傅毅说:“天竺有神名曰佛,陛下所梦金人准是天竺之佛。”汉明帝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暨:同时。崇,崇拜。
       句意
       玄奘同时又崇拜东汉蔡愔等人去印度拜求佛法。
       摩腾入洛: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贝叶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公元67)年来到京城洛阳。
       经藏石室,像画凉台:汉明帝于是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之后向一些寺院分送经卷,称为分经寺或石室。
     〈序文〉
       以贞观三年,杖锡(注)遵路,资皇灵而抵殊俗,冒重险其若夷,假冥助而践畏涂,几必危而已济。喧寒骤徙,辗转(注)方达。
       言寻真相,见不见于空有之间。博考精微,闻不闻于生灭之际。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于是隐括众经,无片言而不尽。傍稽圣迹,无一物而不窥,周流(注)多载,方始旋返(注)。
       十九年正月届于长安,所获经论六百五十七部,有诏译焉。
       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
      
       杖锡:即锡杖,僧人的法器。
       辗转:翻来覆去。
       周流:环绕流动。
       旋返:旋转一圈返回。
       释义
       唐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欲借助神灵佑护,冒着大大的风险独自上路,数次遇到危难,最后却是依靠自己努力化险为夷的。如此翻来覆去地环绕流动,旋转一圈后于贞观十九年(629)回到长安。途中经历了110个国家,还听说了其它28个方国的情况,最后带回经书657部。

       以下是《尚书左仆射燕国公张说〈制叙〉》辑要
     〈序文〉
       属会昌之期(注),杖锡佛衣(注),第如遐境(注)。于是背玄灞而延望(注),指葱山而矫迹,川陆绵长,备尝艰险。陋博望之非远(注)。嗤法显之为局(注)。游践之处,毕竟方言,镌求幽赜(注),妙穷津会,于是词发雌黄(注),飞英天竺,文传贝叶,聿归振旦,假冥助而践畏途(注),几必危而已济,周流(注)多载,方始旋返(注)。
十九年正月届于长安,太宗文皇帝金轮纂御,宝位居尊,载伫风徽,召见青蒲之上。
      
       会昌之期:会,适逢。昌,社会安定。
       杖锡佛衣:杖锡即锡杖,佛教的法器;佛衣,僧人服装。全句指佛教。
       第如遐境:指佛教渐兴。
       背玄灞而延望:玄,黑色,指黑水河,在四川西北黑水县;灞即灞河,在长安城东,灞桥为历史名桥,借指京城长安。
句意
       玄奘自述,临行前远望长安,拜别后朝与京城相反的方向而去。
       指葱山而矫迹:葱,葱翠,指南方青山。矫,故意违反。迹,形迹,指举动。矫迹,即故意违返常情。
       句意
       玄奘自述,故意违反前人经荒凉的西北前往印度的常情,而是朝南方葱翠的昆明道(今称南方丝绸之路)而去。
       陋博望之非远:陋,粗浅。博望,指博望侯张骞。
       句意
       玄奘自述,当初粗浅地认为,张骞凿通西域时,绕了非常远的路。
       嗤法显之为局:嗤:嗤笑。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平阳武阳(今山西长治襄垣)人。是中国第一位到印度取经求法的名僧。
       句意
       玄奘自述,当初还嗤笑法宪和尚去印度时,为什么局限于对张骞行走路线的认可?
       幽赜:精微、深奥。
       词发雌黄:雌黄,一种矿物,可做退色剂。古人抄书校书时用来涂改文字,因此称乱发议论为信口雌黄。
       句意
       玄奘自述,后来认识到原先的各种认识和议论是错误的!
       假冥助而践畏途:当初出行时,意欲借助神灵的佑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周流:绕行一圈。
       旋返:绕行一圈之后返回。

       释义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成都空慧寺(今大慈寺)三藏法师玄奘,因逢社会昌盛繁荣,佛教渐兴。于是欲依靠神的保佑,只身从成都出发,踏上艰险的路程前往印度取经。开初背着京城长安方向,朝南方葱翠的“昆明道”前行。
       因玄奘原先以为经此路到印度很近,故曾粗浅地怀疑西汉时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绕了远路,并且嗤笑晋代法宪和尚去印度取经时,也遵循张骞行走的路线:经甘肃、新疆等地绕行方才到达。
       殊不知四川境内(当时云南、贵州大部皆属四川)的陆路弯曲绵长,还因为经过隋末战乱的初唐国家尚未大一统,在云南境内的南诏、大理,以及土蕃等地方政权皆闭关自守,导致去印度的“昆明道”被关闭,路上无行人不说,所到之处又不熟悉少数民族语言,故常常将方向搞错,还数次遇到危难,最后依靠自己化险为夷。
       如此绕来绕去总是绕不出去,终因“昆明道闭”,唐蕃古道不让通行,只好调头北上,沿着东晋法宪和尚取经之路前往印度。这样南辕北辙似地“周流”多载后,因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和亲土蕃王松赞干布,此后唐蕃关系缓和,唐蕃古道不再封闭,于是抄近路从印度经西藏回国,如此“旋转一周返回”长安后,受到唐太宗李世明的召见,其时是贞观十九年(646)正月。

       以下引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说法
       召见玄奘时,唐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笔者
       以上由唐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序》之释义,在玄奘到访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方国:阿耆尼国 及 屈支国 之见闻中得到印证。从两个方国的地理、气侯、物产、信仰、民风、民族看,其位置大约是今四川西昌和云南丽江一带,皆靠近土蕃(今西藏)。
       其中
       阿耆尼国
       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
       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李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
       文字取则印度,微有缯绢服饰毡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
       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
       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
       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踰一小山越二大河。西行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居勿反)支国。
       屈支国
       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李、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
       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
       王屈支种也,智谋寡昧迫于强臣。其俗生子,以木押头,欲其遍递也。
       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其习读者,即本文矣。
       尚拘渐教食杂三净。洁清耽翫人以功竞。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诸龙易形交合牝马,遂生龙驹□戾难驭,龙驹之子方乃驯驾,所以此国多出善马。
       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感龙驭乘。王欲终,没鞭触其耳,因即潜隐以至于今。
       城中无井取彼池水,龙变为人与诸妇会,生子骁勇走及奔马,如是渐染,人皆龙种。恃力作威,不恭王命。王乃引构突厥杀此城人,少长俱戮,略无□类。城今荒芜人烟断绝。
       笔者按
       今云南西北部独龙江,有建国后才发现的第56个少数民族—独龙族。
      
       玄奘接下来所到的方国,描写的是过雪山之情景,感兴趣者自行搜索《大唐西域记》进行研究。
       一般人认为:唐玄奘西行取经从长安出发也有一定道理。因长安是国都,代表大唐王朝,譬如现代人出国工作、留学、旅游等,皆需到北京签证后方能出境,任何人都可以说是从北京出发,或者从中国出发。不过唐玄奘去印度时,限于当时的国情,属于偷渡出境!

     《成都大慈寺解说词》
       大慈寺也叫古大圣慈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风路一段,建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
       公元622年,玄奘时年二十岁,在此寺受具足戒,唐玄宗曾赐额“敕建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
       注
       笔者对《大唐西域记序》中的所有词注,皆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和相关史籍、典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唐西域记》〈序〉(全文)
       窃以穹仪方载之广,蕴识怀灵之异,谈天无以究其极,括地讵足辩其原。是知方志所未传,声教所不暨者,岂可胜道哉!
       详夫天竺之为国也,其来尚矣。圣贤以之叠轸,仁义于焉成俗。然事绝于曩代,壤隔于中土,山经莫之纪,王会所不书。
       博望凿空,徒寘怀于印竹。昆明道闭,谬肆力于神池。遂使瑞表恒星,郁玄妙于千载。梦彰佩日,秘神光于万里。暨于蔡愔访道,摩腾入洛,经藏石室,未尽龙宫之奥。像画凉台,宁极鹫峰之美。
       自兹厥后,时政多虞,阉竖乘权,溃东京而鼎峙。母后成衅,剪中朝而幅裂。宪章泯于函雒,烽燧警于关塞,四郊因而多垒,况兹邦之绝远哉。
       然而钓奇之客,希世间至,颇存记注,宁尽物土之宜,徒采神经,未极真如之旨。有隋一统寔务恢疆,尚且睠西海而咨嗟,望东雒而杼轴,扬旌玉门之表,信亦多人。利涉葱岭之源,盖无足纪。曷能指雪山而长骛,望龙池而一息者哉?良由德不被物,威不及远。
       我大唐之有天下也,辟寰宇而创帝图,扫搀抢而清天步。功侔造化,明等照临。人荷再生,肉骨豺狼之吻。家蒙锡寿,还魂鬼蜮之墟。总异类于□街,掩遐荒于舆地。苑十洲而池环海,小五帝而鄙上皇。
       法师幼渐法门,慨祇园之莫履。长怀真迹,仰鹿野而翘心。褰裳净境,实惟素蓄。会淳风之西偃,属候律之东归。
       以贞观三年,杖锡遵路,资皇灵而抵殊俗,冒重险其若夷,假冥助而践畏涂,几必危而已济。喧寒骤徙,展转方达。言寻真相,见不见于空有之间。博考精微,闻不闻于生灭之际。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于是隐括众经,无片言而不尽。傍稽圣迹,无一物而不窥,周流多载,方始旋返。
       十九年正月届于长安,所获经论六百五十七部,有诏译焉。
       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或事见于前典,或名始于今代,莫不餐和饮泽,顿颡而知归。请吏革音,梯山而奉赆,欢阙庭而相挘诖扇骸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来自网络      
183611ieqb7z9g7fx2ux9u.jpg
       系列篇,未完待续:
       1、从地名历史看唐玄奘取经始发地和回程(重修)
       2、地名历史反映出的文成公主进藏路线(重修)
       3、历史角落里的悟本寺(重修)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来自网络

190000yr43ggqz3fgknk4b.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名历史看唐玄奘取经始发地和回程
                                                                                        凡丁
       玄奘:(602年-664年)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俗姓陈,本名袆,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释宗的创始者之一,佛经翻译家。
       小学历史课告诉我,唐玄奘从唐朝京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等地,共历时16年从印度取回佛经,没说原因,也没说经过什么地方回长安。今就一些地名历史和传说,试探唐僧取经始发地和回程。
       成都大慈寺始建于隋朝,古称“震旦第一丛林”,相传,唐代名僧玄奘在大慈寺受戒,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成都出发,经甘肃凉州出玉门关西行数万公里至印度,十六年后(公元645年)取回一批印度佛教经典,潜心于西安大雁塔寺研习翻译,成为汉传佛教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释家人物。
       现今的318国道从上海至拉萨,其中成都经邛崃至芦山、康定、昌都、拉萨的川藏线,为唐蕃古道的一段,再从拉萨经日喀则至尼泊尔、印度,从地图上看是一条直线。而从成都经邛崃、芦山、西昌、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至印度的古蜀身(yuán)毒(dǔ)道,自商周时期即有之。
       如今邛崃市的夹关镇至芦山县的古道上,尚有一块“周道如砥”的石刻,既说明此道兴于商周时期,又说明此道在古代相对其它道路来说,如磨刀石一般平直。
       1950年-1954年建成的川藏公路起点成都,终点拉萨,全程两千多公里,基本上是沿“周道如砥”的 “古蜀身毒道”和“唐蕃古道”修建的。
       从拉萨经日喀则、尼泊尔至印度约两千公里,从成都到印度全程不超过五千公里,按理说唐僧取经选择此路是最近的。即便是从成都经西昌,再南行经云南大理、保山出境,入缅甸到达印度,无论如何也不超过一万公里。
       但是
       玄奘却从成都出发,经邛崃南下昆明道,之后北上甘肃、新疆,然后向西、再向南,迂回一个大大的倒u字形路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方才到达印度取回佛经。
       网络上有人说:“这条路线现在进行测量的话,其实是五万多公里,真是名副其实的:孙悟空翻一个跟斗云——十万八千里!”
       这是为何原因呢?
       分柝
       第一、今称的“古蜀身毒道”古称“昆明道”。虽然是商周时期形成的一条商道,但因隋末唐初战乱,经大理和南诏去印度的“昆明道”关闭,况且云南地方多险山恶水,前途未卜;
       第二、今称的“唐蕃古道”,虽然也古已有之,若从成都经邛崃、西昌、拉萨、日喀则、尼泊尔去印度的话更近,但是当时的土蕃和大唐关系紧张,从唐初到贞观九年(635),唐王朝曾多次派兵征剿刚刚崛起的土蕃,以图平定西藏,故唐蕃古道当时不可能通行。
       第三、西汉时,北方丝绸之路已经开通,沿途有许多僧庙可以卓锡,驻足参观学习。但是面对上述情形,一心向往印度取经的唐玄奘,在遇到昆明道闭,唐蕃古道不允许通行的情形下,只能临时改变主意,选择往北经今称的北方丝绸之路绕行去印度。
       于是
       所经之处的邛崃固释镇白马庙、小雷音寺(又名悟本寺)道佐乡的小西天寺,以及四川甘孜白马藏族当时的东女国(女儿国)、甘肃黑风洞、新疆流沙河、火焰山、高昌国……以及回程中的大邑县西山晒经台等,诸多唐玄奘经留之处,便成为沿途各地的历史地名和民间记忆,后被明代人吴承恩搜集整理,并加以发挥入选进入《西游记》中。
       其中,唐玄奘取得大唐皇帝李世明的“通关文书”而去印度取经,不过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加工处理。
       因为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
       唐太宗召见玄奘时曾经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回说:“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这样一来
       玄奘西行从成都始发,经邛崃往南行昆明道受阻后,又在唐蕃古道封闭的情形下,北折经学者称的“岷山道”,准备到京城长安申领通关文书,因朝廷不蒙允许,又没有任何打通关节的门路,只好从长安偷渡,经甘肃沿北方丝绸之路至印度,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至于现代人说唐玄奘西行取经从长安出发,是因长安乃大唐国都,譬如现代人出国工作、留学、旅游等,皆需到北京签证后方能出境,任何人都可以说是从北京出发!
       唐贞观十五(641)年,土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双边互相封锁的道路重又开放,即后世人称的唐蕃古道。此后两国使臣和商贾往来不断,唐玄奘于是经尼泊尔、日喀则、拉萨、临邛、大邑、松潘、陕南回西安,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正月“旋返”长安。
       关于这点,尚无学者进行研究,本文观点仅为抛砖引玉。

       而本文着重指出的是:
       唐僧取经绕不开历史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邛崃,同时说明南、北丝绸之路自古即相通。故清代重修的马湖纸坊沟桃源桥碑记载:“此路上通西藏,下达北京。”此处的“北京”,是指位于邛崃之北的长安城。
       又
       因古邛州包括唐代方始建制的大邑县,位于临邛之北,秦汉至隋代皆属于临邛县。故清嘉庆《邛州志》大邑县〈古迹〉又记:“晒经台”在“县西二里,相传唐三藏至西域归,晒经于此。”
       据此分析
       唐僧于贞观十八年春夏从印度取经回长安,是经:尼泊尔、西藏日喀则、拉萨至邛崃,然后北上大邑、崇州、汶川、松潘,再到陕西长安的。
       因为唐贞观十五(641)年,土蕃王松赞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此前,松赞干布还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此后土蕃与大唐双边友好无战事。除非唐僧脑壳有毛病,才会再次绕道从河西走廊回西安!
       这条路线又是自东汉以来佛教的传输路线,沿途佛教寺院极多,有人统计,成都市区历代有寺院300余所,而古临邛范围(包括大邑县)历代有寺庙不下于800所,其中最有名的,是东汉永平十六(公元73)年,由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来临邛县雾中山创建的:大光明山普照寺。此寺明宣宗时更名为:开化寺。今属大邑县——由唐代方始建制的安仁县更名。
       大光明山普照寺位列中国汉传佛教寺庙第二,第一是洛阳白马寺。故邛崃是汉传和藏传佛教传输路线的前沿!
                                                                                                                                       2018/11/28
                                                                                                                                       2020/3/31重修

 楼主| 发表于 2020-5-4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为什么我说:除非唐僧脑壳有毛病,才会再次绕道从河西走廊回西安!
       唐贞观十五(641)年,土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双边互相封锁的道路重又开通,被后世称为唐蕃古道,此后两国使臣和商贾往来不断。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初唐外交家王玄策出使印度、尼泊尔,开拓了从西藏通向印度的路线。
       据《资治通鉴》和《旧唐书》记载,王玄策出史印度、尼泊尔共计三次。
       其中贞观二十一年第二次出史印度时,恰逢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于是发动军队与王玄策所率30骑兵交战。
     “玄策脱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书征邻国兵,吐蕃遣精锐千二百人、泥婆国(今尼泊尔)遣七千馀骑”进攻中天竺,迫使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并将俘获的王妃、王子,男女一万两千人,牲畜三万送到长安献俘,还带回甘蔗种植和制糖技艺,唐太宗因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故笔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玄奘自述〈序〉分析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唐玄奘经尼泊尔、日喀则、拉萨、临邛、大邑、松潘、陕南,“周游”一圈后“旋返”长安。
       参见下节
      《文成公主和亲经松藩邛崃至拉萨》

 楼主| 发表于 2020-5-5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失落的悟本寺—小雷音寺
                                                                                         凡丁
       2019年6月8日,我随“崃岭鹤影”一道受“微信朋友圈”中的固驿镇人周小波、王毅邀请,实地调查尚保留在固驿镇民间之享有盛名的古“悟本寺”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感此行不虚,整理后供读者参阅:

       日本佛教协会寻访过的悟本寺
       悟本寺,又名:小雷音寺。位于固驿镇的一段南河以南,坐西向东,东距高埂场约2公里,西离固驿场约4公里,历史上悟本寺周边的庄户被编称为悟本寺村,2005年,悟本寺村并入相邻的临山村,之后统称为临山村。(此一失落也!)
       遍查清康熙、嘉庆以及民国时期的州(县)志记,“悟本寺”条下仅注明其位置在“(邛)州东四十里。”始建年代及其它记载皆无,应是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时造成史料缺失的缘故。(此二失落也!)
       根据马顺成老师《回忆中的悟本寺》说:“悟本寺的始建年代,据前人传说是大唐大兴年间,是邛州六大古庙中最大的一座。”但在《历代纪元表》中,整个唐代未发现有“大兴”年号的,而“大兴”年号仅出现在《历代纪元表》中东晋时期的318-322年,为晋元帝司马睿的年号,至今约1700年。
       如果悟本寺始建于东晋大兴年间,则与:“上有幽居鹤林,下有迎祥悟本”的民谚相符,因南河上游的白鹤山幽居寺、鹤林寺、竹叶寺等,皆始建于魏晋时期,而南河下游的悟本寺,其始建年代也应当与之同期。
       至迟,悟本寺始建年代不晚于隋唐,因为在成都大慈寺出家受戒的陈袆,法号玄奘,俗称唐僧,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去印度取经时从成都出发,途经此寺时在寺中留宿,故此寺所处方位、僧众多少、当地民情风俗、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被唐玄奘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

       唐玄奘取经经过悟本寺的理由
       1931年始修成都经崃到康定的川康公路,而之前邛崃到成都的道路,宥于古代修建大型桥梁的条件,一般绕开新津河渡,主要选择从十方堂沿南河经宝林、固驿、高埂、冉义到祟州街子、灌县(今称都江堰市),然后进成都西门。故固驿人皆清楚,悟本寺东西两端的路原先是一条繁忙的古道,当川康公路修成通车后,此条古道才逐渐偏废!
       玄奘取经回国后,在长安大雁塔寺进行翻译并讲经,听讲的各国留学生中有来自日本国的“遗唐便者”将佛教经义传输入日本,加上后来鉴真和尚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东渡日本,佛教于是在日本国内盛行至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本佛教协会曾派员到中国进行佛教的寻根之旅,通过四川省政府和佛教协会查询邛崃悟本寺的情形,省政府接待人员向基层层层电话联系后,得到当时的固驿乡政府回复:“悟本寺已经不复存在”后,日本僧人无不遗憾,不得已取消了原来的访问交流计划。(此三失落也!)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悟本寺规模和布局
       悟本寺唐代时的规模如何,因史料缺乏不得而知。又因悟本寺于1950年改建为学校,后几经拆修,原貌尽毁。
       根据当地村民记忆深处的描述,结合实地查看地形,再参考马顺成老师所绘《悟本寺平面图》之后,大体还原出悟本寺之布局轮廓: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悟本寺规模宏大,寺庙占地在一万平方米以上,和尚多达五、六百人,相传:“东院的和尚认不倒西院的和尚。”牌楼式的红砂石砌山门东向,山门前一口六方形古井,山门内有一戏台,旁边有一棵俗称“水灵子”或“水榴子”的大树,胸围需四、五人方能合抱。
       第一殿为关羽殿,俗称三国殿,泥塑关羽、关兴、周仓像;
       第二殿为天王殿,俗称韦驮殿,韦驮之像为铜铸,高约4米;立于天王殿中弥勒佛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前面的灵塔,守护塔内的佛骨与舍利子。
       第三殿为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供奉三尊泥塑佛像,中间为释迦牟尼,大殿两侧分别泥塑九尊罗汉像,合称十八罗汉。
大殿后壁整个上方用青、绿、红、蓝颜料工笔彩绘《唐僧取经》壁画,民间根据所绘场景,广泛认为是“唐僧取经的路线图”;
       第四殿为观音殿,塑千手观音像;
       观音殿之后为藏经楼;
       殿与殿之间和经楼前有天井或空坝。殿两侧以及天井、空坝周边为惮房。
       由于该寺历史上位处南方丝绸之路成都至邛崃路段,来往的行人、商贾与僧人、香客众多,更因“唐僧取经”途中留宿悟本寺有口皆碑而名声远扬,所以悟本寺的香火历来鼎盛。

       悟本寺又名:小雷音寺。
       此说根据马顺成老师所绘《悟本寺平面图》中牌楼式山门上标记的寺名。(见附图)
       至于悟本寺为什么又名小雷音寺?或者小雷音寺为什么又叫悟本寺?什么时期和什么原因改的寺名?以上疑问皆不得而知。
       不过,邛崃市民政局修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时,从基层采集的地名资料中,还可查得邛崃前进乡有祭祀白龙幻化的白马庙(原属固驿镇,1950年后划与前进乡)、道佐乡有小西天寺。另外,大邑县还有晒经台、晒经寺。
       因民国以前邛州辖大邑县,故清嘉庆《邛州志》(121p)〈大邑县古迹〉记载:“晒经台:县西二里,相传唐三藏自西域归,晒经于此。”
       同《志》(323p)〈大邑县祠寺〉载:“晒经寺:在县西郭山上五里,旧传唐三藏西域取经,途中遇雨,湿其经,曾曝于此。”
       以上寺庙和地名,皆能对应《西游记》中唐僧取经途遇的“九九八十一难”之相同地名,应是作者吴承恩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采集的同名地理信息,经艺术加工后编入《西游记》中的。
       另外,诸如:女儿国、黑风洞、无底洞、通天河、流沙河、火焰山……在中国西部的四川、甘粛、新彊等地方皆能找到类似的民族风俗、地理现象、景观甚至相同的地名,这是研究《西游记》学者们的共识。因上述地方包括西藏、云南、甘肃、新疆等地,在唐代皆属于“大唐的西域”范围。现代称为:中国西部。同时说明:南、北丝绸之路自古即相通!

       悟本寺的住持张元能法师
       1950年开展土改运动之前,悟本寺的住持为张元能法师。
张元能:邛崃前进乡人,约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5),幼年出家悟本寺,后四出游方,游方期间习得一身武功,三五个人不能近身与之相敌,同时习得书法和绘画精髓,之后回到悟本寺,在经楼顶上闭关修炼三年参悟佛教之本,每道门窗皆由寺僧层层加锁,三年之中脚不下楼,每天的食物由寺僧用绳索从经楼中心的开孔中提升。
       三年闭关期满后,张元能法师从寺僧层层的开锁中走出,经过三年“闭关”的张元能法师走出时,长发披肩、胡须挂胸,之后出任悟本寺住持。而闭关修炼三年,是国内一些名刹古寺住持过去必修的功课和传统。
       又:“小雷音寺”之所以改称为“悟本寺”,则可能与该寺住持法师,皆需闭关修炼三年“参悟佛教之本”的资质有关。
       由于悟本寺历来名声很大,笃信佛教的刘湘(注)病逝汉口后以国葬之礼举行葬式,其亡灵超度所用一百和尚,即由张元能法师亲自在国内多所名刹中挑选组成,并且亲自主持其法事。

       张元能法师的下场
       1950年破除封建迷信时,悟本寺所有僧人被还俗遣返原籍,但是当革命群众欲捣毁掉庙内所塑的佛像时,张元能奋起出面制止,被打为反动封建会道门组织——“一贯道”的成员,从而被拘禁接受审查。结果不仅查无此事,还查出张元能在游方期间,途中曾参与救护与日军战斗而负伤的战士事迹。但是当张元能被释放后,悟本寺中的泥塑菩萨已经全部被捣毁掉了,而那尊佛袓的护法神——高大的铜铸韦驮菩萨,则被打碎后运走铸造成子弹,参加抗美援朝打美帝了。
       峨嵋山寺住持闻知悟本寺被毁后,立刻派寺僧前往邛崃,准备将张元能法师接走,当地政府以张元能参加“一贯道”组织为由禁止放行,峨嵋山寺僧只好放弃将张元能接走的计划。(此四失落也!)
       张元能被迫还俗后无家可归,后收留在刘姓祠堂改建的敬老院中,1980年于该敬老院辞世。享年大约85岁。生前,张元能常向人表述悟本寺被毁的痛惜心情,他说:“唐玄奘去印度取经经过悟本寺的史实,就记录在《大唐西域记》(注)中。”
       悟本寺被改作学校后,将寺庙后门改建为学校前门,再后来,大殿和经楼被拆除重建,有的地方还改建为民居,仅北侧局部残存几间原建禅房。(此五失落也!)
       而悟本寺大殿后的《唐僧取经图》壁画,则因1950年以后悟本寺被改作小学校,凡在该校就读过小学者皆记忆犹新,啧啧称奇,对于壁画的消失无不为之感到惋惜。

       悟本寺“水灵子”大树的去向
       那棵胸围四、五人的“水灵子”大树,曾经被相邻的眉州(苏东坡故乡)视为护佑眉州人民的风水树,每年皆有眉州人前来悟本寺,在大树上钉铁钉、铁片,起到保护此树免遭砍伐的作用。虽然不知树龄,但却是悟本寺兴衰的唯一最长见证者。
1976年固驿镇下河街的码头处修建卵石卷拱桥时,那棵“水灵子”树被砍伐改作为卷拱用材。1980年,那道用卵石卷拱的南河大桥毁于洪水,仅残存两岸和河中心的桥墩。(此六失落也!)

       悟本寺街道的形成和现状
       由于悟本寺香客和途经者众多,向东的山门之外,日久自然形成一处农产品的交易市场。民国初年,清末时曾经历任雅州、眉州、崇州等处知州的王梓舟(成都十二桥烈士之一——王伯高烈士之父)因为官清正,深受乡民拥戴,被推举主持在悟本寺南北两侧和西边寺庙后门之外分别建设街道。
       经过统一规划所建之三条街道呈U字形将悟本寺围在中央,致使悟本寺显得尤为气派。而街道两边木结构房屋,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川西民居,绝大多数至今保存完好,仅有少数因推进城镇化进程原因,迁居新区者的房屋被拆毁“退耕”而外,街道的整体风貌尚未大变。(笔者认为:应加强保护,以防七失落也!)
       乡民集资重建的悟本寺
       1990年前后,村民邓玉珍、胡清秀、杨淑群等人,出于对悟本寺的怀念,自发集资在原悟本寺经楼南侧位置重建悟本寺,重建的悟本寺虽然仅有两间屋子,却有本士出生的、师从著名画家罗中立等的四川美术学院高材生——刘阳清老师手绘之《唐僧取经图》和佛教人物像的壁画,刘阳清老师以此表达对乡梓的热爱,和对悟本寺悠久历史的深厚情结。

      
       刘湘:四川大邑人,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汉族,生于1888年7月1日,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1929年重庆大学成立,其为第一任校长,并且为重大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卢沟桥事变后,刘湘出川抗战,1938年因病在汉口去世,逝前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摘引自网络)
      《大唐西域记》:由玄奘口述,辨机撰写,共12卷,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
       记述玄奘西行所历110个地区、28个城邦、国家之概况,分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由谁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十分详尽。为研究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19世纪开始,这部书被译为德、法、英、日等各国文字,鲁迅赞玄奘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称他为“千古一人”。(摘引自网络)

       主要调查对象
       廖国堂:固驿人,81岁,固驿中学退休教师,乡士文化研究者。
       周发全:固驿人,75岁,乡士文化研究者,当代推举出的乡贤。
       马顺成:固驿人,70岁,退休教师,曾在悟本寺学校任教多年,乡士文化研究者。
       刘栋才:固驿人,84岁,1958年任悟本村及临山村管区干部(即大队长,队部设在悟本寺)和大队、生产队会计至1979年。
       周小波:固驿人,32岁,大学生,乡土文化爱好者。
       王毅:固驿人,32岁,初中生,乡土文化爱好者,民俗物品收藏人。
                                                                                                                                           2019/6/14
                                                                                                                                           2020/4/11重修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