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18|评论: 6

[四川发展] 小岗村——中国改革第一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9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岗村——中国改革第一村
自动播放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1978年,小岗村的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不惜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将原本属于村集体的土地“分田到户”。这一按不但改变了小岗村村民的命运,更是影响了中国农村此后数十年的发展,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小岗村的故事,要从人民公社时期说起。

       1958年7月1日,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河南诞生,此后很短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就都实现了公社化。“一曰大,二曰公”是人民公社的特点。

       那时小岗是梨园公社严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由于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无法激发村民们的劳动热情,小岗村越来越穷,村民们连最基础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雪上加霜的是,1978年安徽凤阳遭遇了重大旱灾,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出门乞讨。

       1978年夏收时,受凤阳灾情影响,小岗村的每个劳动力只分到3.5公斤麦子,全队18户人家都面临着断炊的危机。

       这一年收过秋粮后,小岗生产队副队长是当时还不满三十岁的曾经在外闯荡并且颇有成就的村民严宏昌。小岗村受灾,全村人都指望着严宏昌能带领大家渡过难关。

       看着满目疮痍的村庄、看着被贫穷和饥饿折磨得形销骨立的村民们,严宏昌暗中发誓:一定要带大家吃饱肚子。严宏昌明白,造成小岗村多年贫穷的根本原因,正是生产队这种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

       他向公社提交了报告,希望将小岗生产队划分为几个作业组进行劳作。

       为了让全社最穷的小岗队早日改变现状,公社勉强同意了严宏昌的提议。然而,分组之后,在一个作业组中的不是父子、兄弟,就是邻居,可即便如此,几家人对如何出勤、如何计算工分等问题依然没法达成共识,还是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小岗村的问题。

       面对现实问题,在和同村老人关庭珠私下商量后,严宏昌终于下定了决心:这田地必须分,分到每家每户!

       终于,改变小岗村以及全中国历史的一天到来了。1978年11月24日,一个寒冷的冬夜,小岗村的农民们聚集在村民严立华家中开会。这一晚的会议共有十八人出席,村中外出要饭的严国昌、关友德二人分别由严立坤和关庭珠代表,这样一来,小岗村全部二十户人家都到齐了。

       就是在这个会上,小岗村的村民签订了那个著名的协定: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年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部二十户人家的代表在这个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协定上签上了名字、按下了手印。

       签下分田到户的协定后,小岗村的村民们分田单干、责任到人,生产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79年,小岗村迎来农业上的大丰收,

       粮食总产量由往年的3万多斤猛增到13万多斤,相当于前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油料3.5万斤,相当于前二十年产量的总和。村民的人均口粮由180斤增加到700斤,人均收入由22元增加到400元。

       这一年,小岗队交售粮食6.5万斤、油料2万多斤,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这种“大包干”模式下,小岗村的村民们迅速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

       小岗村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严格限制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做法。在国家政策的要求下,梨园公社党委书记张明楼带头反对小岗村的生产模式,县里领导越来越频繁的约谈以及外界越来越紧的风声,都让小岗村的村民们感到恐慌,更觉得憋屈和不解。

       就在村民们彷徨无措时,一位大人物忽然造访了小岗村。他,就是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

       万里初到安徽工作时曾经多次到农村进行深度调查研究,多天走访的见闻让他意识到,安徽农村的贫穷现状必须改变。他组织召开会议,将发展农业列为当前安徽省的首要任务:“首先得想办法让农民有饭吃!否则连肚子也吃不饱,一切无从谈起。”并且在万里的主持下,安徽省委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规定,简称“六条”。

       1979年2月初安徽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上,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深知小岗村的生产模式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于是主动向万里汇报了小岗村包干到户的情况,使万里了解到了小岗村实行的“大包干”。

       向万里汇报后,陈庭元又派县委秘书吴庭美到小岗村进行详细的调查,随后写出一份七千余字的调查报告:《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的调查》,带给万里和新华社记者张广友。张广友在阅读调查报告后激动地表示:这正是一份《中国农村改革宣言书》!

       调查报告出炉后不久,在1980年初,万里亲自来到小岗村。

       万里到了小岗村后,第一件事就是询问严宏昌:你们的村子我能随便看吗?这一句亲切而尊重的问话让严宏昌感到难以置信,省委第一书记竟然如此没有架子。

       在挨家挨户地看完村民家中情况后,万里又听严宏昌从头到尾讲了小岗村这一年来的故事。他动情地说,自己过去也是农民,看到小岗村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万里问严宏昌,村民们现在还有没有要求?严宏昌说,只希望能让小岗村接着干下去,至少干个三五年。万里当即向他承诺:我批准你们干五年!

       有了书记的保证,小岗村的村民们久悬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里。临走时,万里叮嘱严宏昌和村民们一定要搞好副业、实事求是,并保证会把他们的要求向中央反映。

       在万里的支持下,小岗村的经验在安徽全境推广,“要吃米,找万里”成为了当时一句流行的民谣。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说: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会后,中央了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2年1月1日,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充分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就这样,在邓小平、万里等领导的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农村改革的星火迅速从小岗村传向中国大地。



       “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重温这一段历史,“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依然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在中华大地上,这种精神将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8-6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8-6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失败的小岗村。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顾跟伊在7#胡说:“失败的小岗村。”,实际如何?尔等极左能够改写党史的记载吗?

       名垂青史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
       最新党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九章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第三节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其中用了整整7页讲“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记载了小岗村的事迹以及农村改革的过程等,摘录如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面对严重的农村经济形势,有的地方“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已经率先进行改革试验。1978年,安徽省遭受大旱灾,秋钟遇到严重困难,安徽省委决定把部分土地借给你们钟麦种菜,所产粮食不征购,不计口粮。这一应急措施,立即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各地出现了全家男女老少齐下地的景象。这年11月,在借地唤起农民积极性的启发下,有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冲破旧体制的限制,自发地采取了包干到户和包干到组的作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18户农民创造出“包干到户”,其做法是生产队与每户
https://ss0.baidu.com/6ONWsjip0QIZ8tyhnq/it/u=2087736744,4100014531&fm=173&app=25&f=JPEG?w=499&h=301&s=5FE8BB5505C2CD4B0CD5345F03007070
农民约定,先把该缴给国家的、该留给集体的都规定下来,收获以后剩多剩少都是农民自己的。这个办法简单易行,最受农民欢迎。四川省委也支持农民搞包产到组,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正当的家庭副业。其他一些省份也采取了类似的作法。这些大胆的尝试,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九十年》688——689页)
       在最早实行“双包”责任制的凤阳县,1980年粮食总产量比历史最高的1979年又增长了14.2%,许多生产队和农户实现了“一季翻身”“一年翻身“。由于“双包”责任制效果明显,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仿效,不仅贫穷地区的生产队纷纷实行,比较富裕地区的生产队也开始实行。(《九十年》691页)
        在“双包”责任制发展的关键时刻,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发表谈话,讲到“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关于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担心是不必要的,这些地方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的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① 。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了农村改革实践,对于打破思想僵化,推动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在强调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的同时,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②。1982年元旦,中央一号文件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九十年》692页)     

注:①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②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74页)

发表于 2020-8-6 11:5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欢愉爷爷 发表于 2020-8-6 11:49
顾跟伊在7#胡说:“失败的小岗村。”,实际如何?尔等极左能够改写党史的记载吗? ...

你是个复印机?!
发表于 2020-8-6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看广告,看疗效” 都懂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8-7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极左分子出于对抗“两个维护”,千方百计造谣污蔑党中央认定的“改革先锋”小岗村。广大网友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跟着极左瞎胡闹。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就告诫全党全国人民:“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危险主要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5页)

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