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芯片,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老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最美科技工作者倪光南教授。他的大半生心血都倾注在中国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上,尤其是芯片和操作系统,虽然都曾初现曙光,然而却最终黯然收场。虽然如此,但他仍坚韧地为国产芯片,国产操作系统奔走呐喊,多次呼吁国家要大力支持发展自主芯片和基础软件。
随着中兴事件和华为被美国极限制裁,人们终于感受到缺少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切肤之痛。
不少网友认为,如果当然联想听他的,我国现在能否避免被美国卡脖子?当然,历史不可以假设,但经过切肤之痛后,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翻翻我们的家底,以全面对比我国和国外的信息技术差距上,要区别比较,信息技术分超算、桌面产品和移动端,超级计算机方面,当前我国已有“申威.太湖之光”走在了国际前列,移动端的华为海思芯片和鸿蒙系统也已接近或超过国际水平,短板主要是桌面PC产品,包括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因此,攻破桌面PC产品,对于我们的信息技术产业来说尤其迫切。
桌面PC产品,当前以“英特尔加微软windows”组合占据了全球市场,其二十多年来形成的强大生态链,让众多的信息技术公司不敢轻易触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计算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件最贵的奢侈品,当时的计算机,都是英文界面,英文指令,也没有什么好玩的游戏,更谈不上有什么用途了,也就是说,除了政府部门外,计算机并没有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在当时,大力研发国产CPU和操作系统,取代英特尔和微软windows,对于现在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虽然倪光南教授力主发展自主CPU和操作系统,但其主张被联想集团否决,也说明在当时来说,以一已之力去搞技术高点,也是十分困难的。随着微软推出windows95,操作简单,娱乐性增强,可听歌,可玩游戏,可打字办公,还可以上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等,电脑的便利性与强大功能终于被人们所接受。于是,英特尔和微软终于在国人之中形成了强大的生态链,而当初一些抛弃技术,或赚快钱的公司,时至今日,依然只能扮演着组装机的角色或已消失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
倪光南说过:“科学家与社会结合的目的,一定要出于公心,不能抱有太多的私念,否则就丢掉了科学造福社会的本意。”正是由于他多年的努力,让广大的信息技术产业者不忘初心,并时至今日,最终形成了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群,在5G大规模应用的前夜,我们终于看到了弯道超车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