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60|评论: 0

[八卦吐槽] 四川南充阆中古城迎恩街的发展历史记忆

[复制链接]


说起阆中过去的民居大院,老阆中人自然会想到南津关的马家公馆、张家花园;古城区的三陈街孙家大院、肖家大院、聂家大院;南街秦家大院;白花庵街孔家大院;左营街张家大院;武庙街田家大院、李家大院;双栅子街郑家大院;白果树街刘家大院;迎恩街蒙家桅杆大院等。

但在我的记忆中,无论是建筑气势,还是街道的宽阔度及大院的知名度,当数被人们遗忘的迎恩街。

仅管它没有屏江街大院的严谨,没有三陈街大院的豪华,没有笔向街大院的奇丽,也没有白花庵街大院的肃穆,但是它有着官商及富贵人家的大气与威严,更不失格调低调内敛,奢简兼收并蓄。

由于地处城郊,并不被大多数人知晓。这条街道的民居大院细细品来感觉到有着严格的官商等级之分。街道原来并不算长但宽阔度是古城其它街道无法比拟的。

这是因为这条街道是历代驻阆官兵从城区进入演武厅、教场的必经之路,加之清代许多名门望族多移居至此,所以街道修建的特别宽阔。

记得小时候,从北街进入迎恩街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道小桥,两边是宽阔的田园菜地,这里就是著名的北城门(今新村路口,原有北门城楼,1956年拆城楼后曾设猪市于此,故俗称“猪市坝”

——详见阆中民俗荟公众号《最靠谱的解释:阆中古城几十条街道的命名缘由?(配高清图)》一文,阆中文史专家刘先澄先生著),因临近兵营、校场演武厅,这条街在明代时称振武街(北门瓮城小巷有“振武井”,称“振武井巷”,今称“北门井巷”)。


原来桥头向北右边是一颗大树,树旁紧靠的是一座穿斗结构的高大青瓦民居。民居旁是一条通往油柿井(原城郊六队)的土路。

文革中遭批判的著名宋家大院就座落于此。

桥头的左边是一些普通草房、瓦房,紧靠着一元街。

著名的易学大师赵秋贵先生曾说:“一元街郑家大院中的水磨青砖很有品味”!(赵秋贵先生所著《古城风水与民居》)。

从北门桥头一直向北行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便是宽敞的街道——迎恩街。

右手边依次是沈家大院、田家大院、蒙家大院(元戎府)、陈家大院、黄家大院、常家大院。

左手边依次是郑家大院、徐家大院(徐家丝厂)、赵家大院、蒲家大院、马家大院、卢家大院、王家大院、孙家大院。

两边的终点是过街楼(民间也有称碧玉楼),旁边是城北小学(文革时叫解放路小学)。

再往前行两边均为普通民居和大片的菜地,正北方前行500米处是历代驻军的营房。

在这条长度一公里左右的街道上,拥有如此庞大规模数量之多的民居大院。说它是“富人区”一点都不为过。

让我们一起了解以重大历史事件命名的迎恩街,就不难发现“富人区”的来历。


明末清初,整个四川历经战乱30余年,因而造成人口减少,荒地增多,曾出现过多次移民热潮。

直到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清初统 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征收赋税,采取了一系列的增加人口,恢复生产的措施,因此发起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湖广大移民”(俗称“湖广填四川”)。

在康熙、雍正间年自陕西、宁夏、甘肃、江西、湖南、湖北以及少数安徽、广西、广东等外省人士入籍四川阆中。

雍正八年(公元1730)阆中辖区总户数是12397户(其中:男丁:28886人,女口:21251人。)总人口数50137人。

清顺治年间阆中古城一度成为四川省省会首府20年。

由此可想保宁府(阆中)所辖区域到处都是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有的地方甚至是荒无人烟。


康熙十八年(1679年),陕西泾阳县交龙堡有户蒙姓人家(秦朝名将蒙恬、蒙毅的后裔)于12月随移民大潮迁徙到阆中古城,选择在古城北门井附近插栈为业,早期生活窘迫艰辛。

蒙家子弟蒙元亨经人介绍与祖籍湖南的阆中罗姓女子结为夫妇。初以经营豆腐、餐饮和客栈为生,后经贵人引荐并行走天下商帮。

于1689年12月,生有一子取名蒙应瑞,字兆麟。

蒙应瑞长大成人后,投身于清廷绿营,行伍生涯十余年,聚文武于一身,果然不负先祖蒙顺先父蒙元亨所望,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征战西藏时,在抗击准葛尔兵入侵西藏的数年侵略战争中英勇善战,为将军出谋划策,深得重用。

后深入敌营腹中智取敌军将帅首级,使敌军不战而降。使康熙皇帝长达数年间的西征战势取得了辉煌的决定性胜利,西藏顺利平定。

蒙应瑞因此战功显赫加之蒙顺蒙元亨父子出色的后勤保障,祖上三代蒙顺康熙帝赐名蒙善宇、蒙元亨、蒙应瑞同时被康熙皇帝敕封为大将军。

造就了祖孙三代三员将军同时同地(今天的阆中古城北门威德坊东北方20米处)敕封拜将的创举。

康熙帝还为蒙家府邸赐名为“元戎府”,御笔书写了“元戎第”镏金门匾,保宁府上下,实为莫大荣幸。

为迎接皇恩浩荡,蒙氏离开了居住长达42年的北门井巷迁至北城门外过桥不远处的郊区土路边,拓土开基,开始了“元戎第”蒙家桅杆将军府的建设,雍正二年"元戎第"蒙府竣工完成。

清代典型的门阔五开间三进四合大院的官家宅邸。

将军府建成以后,阆中多名官商人家,也陆陆续续迁往北门外建宅居住,目的是与蒙家成为邻居,耳渲目染,使儿孙们学习仿效蒙氏家风,培养子弟为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当时古城内的田氏,郑氏,陈氏,沈氏以及后来的徐氏,常氏、孙氏、蒲氏、刘氏、马氏、黄氏、卢氏、赵氏等纷纷在此买地建宅。

于是,迎恩街一时间人丁兴旺,车水马龙,后自然形成街道。

上至三代大将军元戎府,下至官商人家,虽然钱财富足,但家风端正,各自家庭都以勤险节约为本,除元戎府内二进大门是上盘六角木榨斗拱结构外。

其它建筑的形式也含蓄内敛,不显耀奢华浮躁,更没有豪华门楣、繁缛窗花及基石雕刻。

由于蒙氏从1721年起至1881年,历时160年,共六世将门举人世家,深受五位帝王特殊恩赐。

后有田氏,郑氏,陈氏,沈氏的后人也因学业或仕途出色而受到保宁府及川陕总督的提携荣升,实乃皆大欢喜,皇恩浩荡,百姓拥戴称颂,故名迎恩街。

从公元1721年秋起至1999年9月,阆中古城迎恩街历时278年的历史,在城市建设与变迁的潮流下,除了保留街名外,其余荡然无存,只留下永久盘存记忆的影子!

115335x363m560555o35vc.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