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西山名溯源
凡丁
镇西山不是正西山,而是位于芦山县的北部,邛崃市的西偏南方。但是从古蜀国乃至全国范围来说,无论是邛崃还是芦山、雅安等地,都在其西部地方,故“镇西山”的“西”是相对于大的地理范围概念。
镇西山名的出现,至迟可以推溯至三国蜀汉时期。
据《古今图书集成》载:“火井在邛西乱山中,直与蛮界诸山相接连,故蜀汉姜维置兵戍守而名其镇西山焉。”
《芦山县历史沿革》说:“秦设青衣县属蜀郡,东汉置汉嘉县,三国改置阳嘉县,隋置芦山县……芦山自秦置青衣道至蜀汉阳嘉县,境域包括今芦山县全境和宝兴、邛崃、名山、雅安、天全县(市)的部分地。
唐、宋、元时,县境包括今宝兴县灵关,邛崃市火井,大邑县唐王坝、白杉岗等地……芦山秦并巴蜀之际建县,县城因系三国时蜀汉大将姜维屯兵时所筑,故又称‘姜城’。”
依上为据
蜀汉时的镇西山,范围包括今邛崃境内的天台山、九顶山、油榨马岩顶等山,以及芦山境内诸山,而非仅指现今有“镇西山隧道的”那一匹山。因宋代以前,人口远比现在要少得多,故不会有那么多汉语的山名和地名。
比如
清康熙《邛州志》载:“镇西山,州治西一百里,旧传诸葛武侯征羌,驻军于此,俗呼为望军顶。”
民国《邛崃县志》载:“石盘戍,州西一百里,与獠界相接,相传诸葛武侯驻军于此,俗乎为望军顶。”
清嘉庆《邛州志》载:“镇西山又称石盘戍和望军顶,三国蜀汉时姜维曾屯兵石盘戍,诸葛亮曾驻师望军顶。”
其实
姜维屯兵处的石盘戍,在今芦山县城;诸葛亮驻军处的石盘戍,在今油榨场东二里。(见清嘉庆《邛州志》及《油榨乡志》)
而诸葛亮驻军处的石盘戍,既名:望军顶。又名:相台山。
原因
一、诸葛亮为蜀汉丞相;
二、星相家袁天罡任火井县令时,为了规划火井县城,曾“登此山以相县治。”
笔者理解:
1、秦筑临邛城时,因与土著民族邛人建的方国—邛都国为邻,故名临邛城。
2、石盘戍还称:石楼 或者 邛笼。为邛都国人在各隘路口以石头砌筑,用于军事了望和固守的设施,类似于后来羌族人建的羌楼、汉族人修的碉楼,和现代战争用的碉堡。这种设施的遗迹或遗名,在邛崃西部各要道上常有,如白鹤后山的石盘 和 花置寺以西的王石盘、叶石盘、袁石盘,还有油榨、火井直至芦山的古道沿途,都有石盘 或 石楼、邛笼的地名。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摄于大汉朝的武力威胁,被迫迁至今西昌东南的邛都县时,留下许多石盘戍的构筑物。
三国蜀汉诸葛亮南征时,利用邛都国人遗留下的石盘戍作岗哨望敌,称为:望邛楼 或 望羌楼。又将油榨相台山上之“石盘戍”改称:望军顶。
“镇西”的含义
蜀汉时是为了镇摄“西南夷”(邛、羌、彝人等少数民族)造反,唐代时是为了防备土蕃和昆明的南昭国入侵,这些少数民族的方国都在中国西部,故而取名:镇西山。直接关乎到成都乃至中原的安危。
现代的镇西山
元、明、清至现代,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出现许多人口聚居的村庄,包括山名在内的小地名也随之不断增加。今人心目中的镇西山,仅指邛崃市与芦山县交界的短短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