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临邛的衙门
凡丁
民国《邛崃县志》卷首:“(夏、商、周)三代时制,分州贡赋,郡县而后。州乃军镇之名,邛州自唐以来,郡县与军政并行。”
古临邛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时为县、州、郡或者上川南道,在某些朝代曾经设置过一个以上的衙门。
衙门为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古临邛曾经设置过多种衙门,如:县衙门、州衙门、临邛郡衙门、巡检司衙门、安抚司衙门,明代镇西山有千户所衙门。清代除县衙门、州衙门外,还有守备衙门、上川南道衙门等。
先秦时期,秦惠文王于更元十四年(前311年)设置的临邛县,因地处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居住的分界线上,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故历史上的邛崍战争很多,和平时期设制的政府机构也多,并时设时废。
如:
北周时置邛州,设邛州衙门和临邛县衙门,因州官要管县官,级别不同,衙署地址亦不在一起。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邛州为临邛郡,辖严道、名山、芦山、依政、临邛、临溪(今蒲江县西来乡)、蒲江、沈黎(今属汉源)、汉源、火井共十县。设临邛郡衙门和临邛县衙门,在油榨场(古称清和场)设火井县衙门;
唐武德2年(619年),又复置邛州,下辖临邛、依政、蒲江、火井、临溪、安仁、大邑7县。设邛州衙门和临邛县衙门,在今高何镇设长松县衙门(属建昌道管辖);
贞观元年(627年)因邛州归属剑南道管辖,只设临邛县衙门。
五代时仍置邛州,辖临邛、依政、安仁、蒲江、临溪、大邑、火井共七县。设邛州衙门和临邛县衙门;
宋乾德三年(965年),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设邛州临邛郡衙门和临邛县衙门;
元初复改邛州临邛郡为邛州,设邛州衙门和临邛县衙门;
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安抚司,兼管州政,设安抚司衙门和临邛县衙门。不久又废安抚司,邛州归嘉定府路管辖,只设临邛县衙门;
以上
北周时设置的邛州衙门和临邛县衙门在依政县(今牟礼镇内);隋代设置的“火井县衙”在油榨;唐代设置的“长松县衙”在高何;以及明代镇西山“千户所衙门”在高何。此外,由于明初朱元璋将西汉所筑“公孙述城夷为平地”,故无处可考。
明洪武九(1376)年,邛州降为邛县,归嘉定州管辖,只设邛县衙门,县衙在原南街小学位置;
明成化十九(1483)年,因新的临邛县城扩修完毕,复升为直隶州,隶属于四川省布政司,辖邛崍、大邑、蒲江三县,设邛州衙门和临邛县衙门,县衙门在鼓楼北;州长官按汉制称都官,州衙门在东街下段都官巷,此巷一端在东街甘孜州干休所旁,一端通往兴贤街牌坊东边;
明嘉靖18年(1540)增设上川南道,领眉、雅、邛三州,八县、六卫,二司,开府邛州,设府台衙门于都官巷,“有杨慎碑文可证……范钫则注邛州之上川南道。”(见民国《邛崃县志》195p〈幽居寺古碑补〉)
《民国志》180p载:“都官祠:东门内众仙茶园,从前把总衙暑也,署前东偏有都官祠。西向,祠前二石兽,……像本文职而武官,岁以七月七日致祭。案汉时,有都官从事主祭,举百官犯法者,此必前明遗制,盖上川南道衙门在此地也。”
同时将州衙门迁至今瓮亭公园大门内。
依据
清康熙时,因“翠阁秋荫”,其阁久废,邛州八景缺一”,特将白鹤山由汉代胡安始建的“翠屏阁”迁至州左,作为“翠阁秋荫”的代景点。(见清康熙《邛州志》)“翠屏阁”位置约在今游乐场,清末迁至金龟山凤巢寺内。
清初仍称邛州直隶州,州长官改称守备,下设把总。守备衙门在东街下段,把总署在对门都官巷内。
民国《邛崃县志》163p载:“清初守备衙门在东街路北……把总暑即在对门都官巷内,驻防马战守兵510名,营防在南门外二里,城西门内有校场坝,于此操演……后来守备回成都,一切营建荒废……”
清嘉庆时邛州又属上川南道,原守备衙门改为上川南道衙门。
清代还在今火井、夹关设置过巡检司分司衙门,皆有迹可寻。
中华民国初仍称邛州,直隶省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邛州为邛崃县,归上川南道。
明清的临邛县衙门,一直在鼓楼以北,本世纪初拆建为商住楼及文君广场。
根据调查
清初的守备衙门和清嘉庆以后的上川南道衙门,皆在东街北侧下段,门牌号:209-215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以后,因“守备回成都,一切营建荒废”,便由县民张继成改作“继成旅馆”,经营至1956年“公私合营”之时,此后改为民居,现居住29户以上人家,民间仍按习惯称为:总爷衙门 或 衙门巷。
清初守备衙门占地宽约12米,进深约90米,门庭脊高约5米,西房放刑具、绳索、死刑标志;东边为敞房。门庭后空坝约400平米,之后接连四进厅堂,脊高分别递增,最低在6米以上。
根据守备衙门的西房放置刑具、绳索、死刑标志分析,守备除主管军事防卫而外,还执掌司法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