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了西江千户苗寨,打算在凯里市周边再游一个景点。去哪儿?翻开凯里市地图仔细看来,景点不少,难以抉择。于是我顺便问当地一位卖饮料的姑娘:“附近哪儿好玩?”她想了想,问另一位同伴,然后告诉我:“下司古镇,夜景最好看。”我很高兴,对姑娘表示谢意,夸奖道:“凯里不仅景美,人的心灵也美,真是个好地方啊!”后来我在手机上搜索了下:下司古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小上海"、"清水江上的明珠"、国家皮划艇示范基地、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值得一去。
第二天我们打的士前往。师傅热情、健谈,一路上介绍起凯里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回答我的提问滔滔不绝,到达古镇离开时还不忘叮嘱我们如何返回。踏上下司古镇这片热土,我们轻松愉快、自由自在地畅游。
来到清水江边,亲亲江水,水是那么碧绿、清澈、凉爽、柔滑,波光粼粼,荡漾中发声音,如细语,似高兴,像欢迎!水面宽阔,流速平缓,只只游船仿若白天鹅浮动水上,或整齐地列队在江边……远望清水江,仿佛把下司紧紧拥入怀中一一是的,下司因“母亲河”清水江而生、而长、而壮,是“母亲”的掌上明珠。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水运是主要的运输方式。据介绍,为充分利用清水江,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和贵州巡抚张广泗令民工疏浚河道,后又经乾隆二年(1737年)、二十六年(1761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多次整治,航道畅通,下司逐渐发展成水码头和商阜重镇。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的商业特别兴盛。贵阳、安顺、兴义以及省外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的商帮长驻镇上,设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等。各会馆的富商在镇上开设庄号,经营各种商品。那时每逢场期前一天,省内外船只车马纷至沓来。停泊江上的商船成百上千,船上灯火通宵达旦,倒映江里,灿若繁星。马店门庭若市,客栈商贾云集,餐馆彻夜营业,时人以"小上海"喻之。如今,清水江不仅运输繁忙,还是国家皮划艇示范基地呢!一一清水江啊,一条美丽的江!……眺望对岸,古老的建筑进入眼帘。那拱挢古色古香。那水码头古老沧桑,是下司的见证,仿佛在诉说曾经的热闹繁华。那一座座吊脚楼矗立江边,别有韵味,彰显苗族建筑的理念和风格。那观音山一身青绿,高耸入云,宛若下司后盾,护佑百姓;又如笔架,为下司润墨添彩。那朦朦胧胧的古建筑群,让人充满遐想,诱人一睹为快。
迈过古镇的门栏,八柱三开间的牌坊吸引着我。它雄伟壮观,大气庄严,古色古香,横跨大街上。上书“下司古镇”四字,笔画圆润,柔中有刚。仔细看来,牌坊设计巧妙,内容丰富,制作精细。顶部八个角上塑有八仙,寓意商人如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招财进宝。正反两侧刻了诸多吉祥图案,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还刻有许多人文故事。该牌坊出自清代,是下司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过了牌坊,我们兴致勃勃地慢步在古老的街道、深窄的古巷、蜿蜒的小河旁,领略当地淳朴的民风,感受古镇的气息,浏览古镇的容颜。游客不少,但没有人流如潮;商业、吃喝玩乐比比皆是,但没有喧哗和吵闹。阵阵古风扑面,处处充满岁月的印记。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古建筑。不同于其它古镇的是,这里的古建筑风格多元,有明清建筑、徽派建筑、闽南建筑、苗族建筑、侗族建筑、西洋建筑,说是“有十条街,就有十种风格,各领风骚,尽显其美。”我想,这就是下司这座商阜重镇引凤筑巢带来的巨大益处吧!诸多古建筑中,我最欣赏的,除了熟悉的下司古镇牌坊、青砖小瓦马头墙的徽派风格、木制吊脚楼的苗族风格、飞檐翘首的明清风格外,就是侗族的鼓楼了。鼓楼,对于我来说,第一次所见,第一次所知,倍感新奇!它矗立在街上不同地段的重要位置,吸人眼球。它有着独特的美,呈锥体状,身上片片青瓦紧扣、上下环环相连、方方角角翘首,层层叠叠,形如宝塔,又若巨人。它是侗族的象征,侗族人的杰作,凝结了侗族同胞的智慧,是一件精美的建筑珍品。据介绍,“建寨先楼”,鼓楼在侗族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是侗族人在面临重大事情需要做出决策时的议事场合。大多都是以奇数作为楼层数,取“吉”的谐音,期盼吉祥能够时刻伴随着自己的族人。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鼓楼是供人们休息、民间艺术表演的场所,是游客欣赏、了解侗族建筑文化的好去处。鼓楼,让我开了眼界,我为之赞叹!
游览中,我也被下司的文化深深打动,感知文化氛围极为浓郁、积淀十分厚重。
在下司古镇的核心一一芦笙广场,我不仅看到了各族文化的融合一一苗族的寨门、侗族的古楼、汉族的古戏台和许多的古建筑,还被广场入口处那群雕所吸引。看那三个苗家儿女吹起芦笙、唱起歌儿、跳起舞蹈、活跃欢快的样子,我的心似乎也年轻了许多。更令我们怡然自得的是,坐于戏台下的梯步之上,一边休息,一边欣赏那真实版的鲜活的精彩表演一一穿戴苗族服饰的靓女俊男、大红花轿、迎亲队伍、苗舞表演、互敬喜酒……串起的一场苗家婚礼喜庆。我满怀喜悦、全神贯注地观看,力图读懂苗家婚礼每个细节所包含的全部含义,与此同时拿起手机拍照,留下一张张苗家儿女俊秀的脸蛋。听说每逢少数民族节日,当地的苗族、侗族就会在此举行庆典,那场面更是热闹非凡呢!
恋恋不舍离开了芦笙广场,我们沿石板小道下行,在空旷处偶见一座古老的青瓦木结构平房。其装饰别致,大门宽敞高大,门上方挂着“阳明书院”的匾牌,门两侧柱上刻有长长的楹联,屋檐屋脊端呈弧形高高翘起,宛如展翅欲飞的大雁。它让我兴趣倍增,欲变未知为知,于是走了过去。跨进大门,一本翻开的刻有一行行文字的石书和一块矗立刻有篆字的异形巨石进入眼里,那篆字经反复辩认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们在书院内参观了一会儿。书院不很大,但内容丰富,有教学厅、藏书阁、陈列室,有孔子像、王阳明像,有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介绍,有领袖人物和名人对王阳明的评价,其中就有习近平主席的评语……。从参观中我才知道:王阳明,又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出生在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创立了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成为儒学的一门学派。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远播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他曾经仕途辉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部御史;多次率兵平乱,累建战功,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相当落后。他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期间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他54岁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8时),王守仁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下司古镇的阳明书院所在地曾是一座旧时学堂,据说王阳明曾在这里亲自授课。下司人注重教育,为了纪念王阳明先生、再现他的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理论而建此书院。出阳明书院大门,心中不禁向阳明先哲深表敬意!为下司开办这书院拍手叫好!
除了上述,下司古镇还有禹王宫、观音阁、万寿宫、天后宫、女子书院、张先培纪念馆、广东会馆、接官亭、字库塔、风雨桥等名胜古迹,因时间有限未能前往。下司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传统的龙舟大赛、斗牛大赛,以及驰名的饮食文化,只能打打话平伙了。
游了“小上海”一一下司古镇,一个灵秀文静有着古典之美的“姑娘”永在我心。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static/image/common/notice.gif)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static/image/common/notice.gif)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