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6017|评论: 14

[原创·贴图] 再也爬不上去的香積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秋时节,秋高气爽,也许是最适合登高爬山的好时候。
有人很想去爬山,总要楸着跟我下乡去一路爬山。说实话,正沉浸在书海读史捞针,总嫌时间不够,最怕中途打扰,几乎都快到了痴迷忘我的境界,哪有什么心事去登高爬山。但拗不过同样执着的人,不想拂人心意,只好屈从。下乡归来,顺路要经过香积寨,那就去爬一爬香积寨吧!
香积寨,是我老家那边最大的一座山。
我们本地老一辈的人都多叫香敬寨,中间是不是那个敬字,不得而知,只是一直听他们都叫这个音,因为我们新民那边的人,说话带一股茶盘腔,茶盘腔都是带有浓浓的湖南永州腔味,所以发音说香积寨的时候,也就说成了香敬寨。
为此,我还特意去考证了营蓬两地的老县志。
因它是营蓬交界的主要分界山,所以我想蓬州志上或许也可以找得到它的蛛丝马迹,恰好刚刚得到一本明正德版的《蓬州志》,在里面果不其然就找到了它的记载。
然后,我又在营山万历版、乾隆版、同治版,以及现在合编的明清版几本县志中,把有关香敬寨的所有记载全部找到了。
234411oan01yod1bza1ca0.jpg

psc.jpg

《蓬州志》有两处记载:香積(积)寨,在州东三十里地有香積寺。另外载有:香積堰。
   这本明正德年间的《蓬州志》,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开始篡修,十三年(1518)完成。这本距今500逾年的县志上就记载有香積寨的地名,也载有香積寺,并且还有香積堰。
从县志记载的时间推算来说,在500年前就将那里称之为香積的寨、寺和堰名,就足以说明香積寺和香積得名,至少从500年之前就已由来已久了。
志上所说的香積寺,我们现在自然只能通过想象了。但那个香積堰,我倒是看见过的,至今也还在那里。其实,我想它原本就是天然就有的一个山顶石地凹陷之处,那是远古自然造山运动的杰作,并非人力所为。很久以前,山上也原本无人,但后来山上慢慢有人上去之后,觉得此处不错,人要想居住下来,首先就得有食物和水,于是,稍加修筑也便自然成了可以储水的山顶石堰,只有有水,就可以养活人命了,于是,山上就有了至今都还居住的山民。
此山,以前也应是座无名之山,因山后来有了人,也就有了山名。
世间所有的一切,其实最开始都是没有名字的,山无名,人无名,水无名,树无名,堰无名,寺也无名。
但后来因为有了人,也就慢慢有了人为之名。
山也原本无路,但因后来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有了路。
最早的香积之名,何时而来,何故而取,除了天知地知,这座山和第一个取名的人知道,还会有谁可知呢?
现在从香积一词的字义来说,香积这词是与佛教有关的,度娘是这样解释的:指另一个佛教化的大千世界,佛名金栗如来。维摩诘居士就是这世界来的菩萨,这世界用饭食时闻香即可,并以此为佛事。
此外,香积一词还有:1.佛号。 2.指佛国﹑佛寺。 3.指僧道的饭食。 4.香积厨的省称,这几种意思。
如此看来,这座山之所以得名为香积山,看来是与当年这山上有香积寺是有关的,至少是与佛教是有关的。也就是给这里取香积之名的人,应该就是佛教中人,或者是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至少是懂得香积一词在佛教里面的具体含义。
所以,如此说来,我们小时所听见的香敬寨或者香敬山,其正规的叫法,应该还是香积才对。而香敬则是我们那一带的本地人因为水土方言吐字发音带有浓厚茶盘永州腔的缘故造成的读音之误了。
所以,现在我们所说的香积村或者香积寨、香积山、香积堰、都是与过去的老县志记载完全相吻合的。




psc (1).jpg


psc (3).jpg

至于香积寺,到底建于何时,所有县志均无具体记载,只是县志里面记载为古刹。既然称之为古刹,那么,上面那座曾经有过的香积寺,就应该历史比较悠久了。先于明清之前,就已存在,并称之为古刹,那么,也就可以让我们的想象思索可以往更前面的唐宋,甚至隋唐之前去穿越了。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里的香积得名,是与我们营山和蓬安的佛教发展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它再早也不会超越佛教进入我们营蓬的历史。那里地处营蓬交界之处,山高路远,人烟罕至,要想到山上去建一座古刹寺庙,实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它至少都是佛教在我们营蓬这里发展得比较有一定规模基础的时候,才有信佛之人去到山上修建寺庙,传播佛事。
现在我们所叫的香积之名,也许就是这样而来的吧!

psc (2).jpg

psc (4).jpg

psc (5).jpg

在同治版的县志里,我也看到治西二十里的香积山,北通龙岗,南护关防,古名云台山。北通的龙岗是我老家那边的另外一座山,我是知道的。南护的关防,我之前倒还不知道那里叫这个名字。也就是我们昨天从城南山下顺坡而上那个方向,与香积寨山脊相连的那座城南境内的山,原来它古名叫关防。
我小时,并没听说过关防这个地名,只是听大人把与香积相连的那个山垭口叫着王建山垭伙。垭伙实际应该是垭口,但我们老家的人都把垭口叫垭伙。伙不一定就是这个伙字,只是取的这个同音字而已。并且那个王建山也不一定就是这三个字,听起来总感觉是一个人名一样,但我从未听到过任何的说法,只知道确实就是这三个字的音。因小时都是口口相传,并未有什么文字记载,所以到底是哪些字,也就不知道了。
老县志所说的古时,自然是比我们现在还要久远得多的年代。这个古时,应该是已经相隔很远,远得已经无法考证,不能知道具体年代的一个时间表述了。
古人都称之为古名,那这个云台山之名或许就是它最早的一个名字了吧!
这个名字,我之前是从未听说过的,甚至在我们老家那边也应该没有谁听说过这个名字吧!如果有的话,也只能是看过这样记载的老县志的人才会知道。
反正,我在看这本县志之前,是从未听说过的。
如果现在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座山名的话,我倒觉得云台山是很有意境的一个山名,至少当初取这个名字的人,还是很有一些想象力的人。
云台山是最自然最形象的一个名字,也许叫云台山那时,山上还没有宗教,寺庙。就是一座如同在云中的台山一样。云,是说它山高。
古时的疆域划分,要么以水为界,要么以山脉走势的山脊为界。香積寨处于营蓬两县的交界山脉。山这边是营山的渌井、城南,山那边是蓬安的石孔,而山顶则是属于蓬安石孔的一个生产队。因它山顶上面是平的,远看像一个很大的平台一样,并且山顶上面经常云雾缭绕,好像云中山台,所以便有了云台山之名,是根据其自然外形来取的,也是对这座山最自然的描述。
而香积寨或者香积山,香积寺,则是山上已经有了寺庙,香僧,也就是已经有了人为的佛教传播上去了。
从这两个名字来划分的话,云台山是没有佛教,没有人为宗教的自然之山。
而用香积之名之后,无论是香积,还是香敬,此山就都已经是有人为宗教思想的影响了。
古籍过去记载它叫云台山,其实这个名字是非常形象的。
它在明代之前就已经有不知建于何时的古刹,并且还叫云台寺,也可以想象它曾经的历史,已经是很久远的了。也许那山很早之前是有隐士,僧士到那个世外桃源修行隐居,后来也因为古刹寺庙,而有了云台山,云台寺之名,想来应该是云台山在前,后来有了古刹之后,就叫云台寺。再后来因为寺庙,便有了周围的人去信奉敬拜,所以慢慢也就变成了香敬寨,香敬,是不是敬香之意呢?

psc (6).jpg


psc (47).jpg


在明清統编版的县志中记载:嘉庆初,营蓬乡民二千余人驻扎。咸丰中,亦然,其地最为险要。
这座山之所以从最开始的云台山,慢慢变成香积山,香积寺,直至最后的香积寨。其实,从一座与世无争的自然之山漫长演变历史来说,也可以看出它曾经在漫长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过的自然、社会、宗教、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变革,最开始只是山风白云相伴,草木丛生的纯自然状态,后来是宗教文化思想的影响,有寺庙、堰塘,就有了建筑、宗教、文化,信仰,技术的影响。后来有政治军事战乱的影响。这里原本是山,但后来变成了以寨名山。
佛教的香火,菩萨和信仰的保佑,到最后也不能抵挡兵祸匪乱的入侵山上,所以最后迫不得已,为了保命活身,逃命的人便纷纷逃到山上,据险修筑石寨门,依赖自然天成的绝壁山险,阻挡山下各种兵匪之乱。
所以,最后,香积寺,香积山也就变成了香积寨。
反正上面有水可喝,有房可居,有田地种粮可吃,有无数果实,所以可避战火,苟活乱世,那时的香积寨,一定是周围附近无数百姓最向往的安身立命之处了。
嘉庆、咸丰年间营蓬乡民两千余人驻扎于此,也恰好与我们营山蓬安那时的战乱历史相吻合,那段时间,先后有张献忠的剿四川,有姚、黄在境内作乱,有鄢、蓝的劫掠,还有滇匪的袭扰,总之,从元自明清以来,我们这里打了很多仗,死了很多人,我曾经好奇去看过我们营山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人口数量,印象中,最悲惨的时候,好像记得是要两平方公里才有一个人。其实也不止元明清,就连唐宋,也不例外。县志还有记载:唐朝的时候朗池毁于贼,权设行县于歇马馆。
宋四川制置使余玠筑土城以御蜀寇。由此,也可以看出那时我们这里是何等的生存不易啊!
就连我们营山的县衙门,也被匪贼攻陷过,营山县衙门不得已被迫迁到那时号称七十二寨最险的灵鹫寨去。并且在明朝的时候,好像还有一个叫王源的佥事为保卫营山城而被战死,所以,可以想象我们营山那时其实是很不太平的。最近在写云凤书院的历史时候,看见濮文升在我们的时候,那段时间也打了不少战,有过五万民众在王礼谟的唆使下围攻营山县城窘迫危机,有过贼首张大成率数万贼匪长达十几日之久的攻城危在旦夕,那应该是我所见过在我们营山当得最不容易的知县之一,现在我们在写字岩所可见的那个云塔上面还可以清楚地看到那段战乱历史的记载。
所以,香积寨的名字,其实也正是我们营山过去战乱历史的一个最真实的历史留痕。
这些年,我也曾好奇写过我们营山的古石寨门。
从我所了解的史料信息来看,我们营山现在之所以还有很多地方叫香积寨这样的寨名,并且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如同香积寨上面的石寨门,其实,这也是营山人民抵御战乱的历史实物记载。
我小的时候,我老家附近那几座大山上都有完整的石头寨门,龙岗寨,大星寨,香积寨,那几座一脉相连的大山上面都有石头寨门,那时寨门上面有石头垛子,还有护体,但现在不少已经被或多或少地人为破坏了。小时听大人说,那上面是为了躲土匪和打仗的。这和县志的记载,也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营蓬两地,曾经在元朝的时候就有“宋四川制置使余玠筑土城以御蜀寇”的记载,余玠那时抗击蒙古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据险修筑石头寨门防御蒙古铁骑。所以,我们现在所可见的石头寨门和所知道的这些叫什么什么寨的寨名,也就是始于那时。虽然,并不全是那时修建留下的,但至少修筑石头寨门和以寨名山是从那时开始的。
香积寨的名字,早在明正德年的《蓬州志》里就有记载,也可以基本肯定,香积寨的石头寨门和香积寨之名,也多是从元朝余玠抵御蜀寇就开始了。



psc (7).jpg

小时,我经常上到香敬寨上去,那时不是去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去买李子吃。
我们那时都不是叫香积寨,而是叫香敬寨。
香敬寨位于营蓬两县交界处,它突兀高耸,除朝东沿山脊与城南茶盘山脉相连之外,其他三面都是绝壁危岩,高不可攀。四个方向上山都只有唯一一条羊肠小道,但上山入口都依势踞险各修了寨门,与城南、茶盘方向相连的东寨门,因地势稍微没有悬崖陡峭,所以还特意修了两道石寨门。在过去冷兵器时代,这样一座突兀孤山,如果四道寨门一堵,就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实在是易守难攻的天险之地。
香敬寨,虽说如此险要,但整个山势远看几乎成规则的长方梯形山体,上部平坦,四周石壁高耸,长约两三里,宽约一里。四周灌密树茂,草木皆兵。真正到了山顶之后,它却是地势平坦,田畴阡陌。果树丛生,庄稼茂盛。有鸡犬鸟语人声,有清风山岚拂面。炊烟袅袅,农户散落,好一处难得的世外桃源。山上有一口大的水堰塘,那堰塘都是天然的石头底子,自然储水保水很好,所以不怕天干缺水。山上居住着一个生产队,地属于蓬安石孔。

psb (9).jpg

在我们当地人心中,香敬寨最出名的是山上的李子。都是本地的土李子,到处都是,那是一个被天然李子所统治的王国。每到吃李子的时候,山下的人都会到香敬寨去吃李子,买李子。
香敬寨上的李子一直都有准吃不准辗的习惯。所谓辗,也是我们那里说话的一个发音,大概意思就是可以吃,不能拿起走的意思。用我们本地的口音都是说成辗字的音,但到底是不是这个字我也不清楚,但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所以,这个土政策对我们那些小孩子来说多么好奇和兴奋啊!
所以,那时每当李子熟了的时候,我们就都想爬到香敬寨上去美美的吃李子,反正许吃不准辗,我们小孩子就只想白吃一顿饱李子。只要不给钱就可以吃饱李子。
我就是这样跟大人一起去爬香敬寨的。
那山上的李子,因为地势平坦,太阳又晒得好,所以总是被我们山下的李子好吃,那山上李子熟了的时候,到处都是密密匝匝的李子,田边,路边,坡上,地边,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李子,一般来说,我们四川的房前屋后最多的树木是柏树和竹林,但偏偏香敬寨上,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被李子树包围着的。
那李子结又结得多,李子又长得大,都金黄脆色的,看起来叫人垂涎欲滴,摘下来吃起来也爽口脆甜,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吃了一辈子李子,只有香敬寨上吃过的李子,才是最好吃的。
香敬寨上那时除了李子外,还有梨子和苹果,但比起李子来,它们都不值一提都是可以忽略而过的。
香敬寨山的李子不怕外面的人去吃,因为那时交通不便,都是靠爬坡走路,那么远,那么陡,又那么高,一般也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大老远爬到那上面去的。
既然大老远,千辛万苦地去了,除了吃饱一肚子李子外,自然走的时候,也还想买一些李子下山的。
山上买李子和山下不一样,因为家家户户都有很多李子,所以李子都不是摘下来称秤卖的,而是你看好了哪棵树的李子,估李子卖。香敬寨的李子那时都是这样卖的。估李子卖,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吧!就是你大概估一下这棵树有多少李子,然后去与李子树的主人家谈。比如,我觉得这棵树上有五十斤李子,就和他说一个捆馍馍,十块,或者十五块。有的要买一些,也许是几棵树,有些就只估一棵树,有的几个人交伙去合买一棵树。估李子树,最重要的是眼力要准,有些粗去买李子的,没有经验,可能一棵树会估飚了,自然摘下来就没有多少李子,这样就会亏。也有会估树的,选好的树,摘下来李子会多很多。
但不管怎样,在香敬寨上估的李子买下来,拿到我们山下再去卖时,怎么都会赚钱的。我那时跟他们大人去买李子,后来拿下山卖完基本上就摊两分钱一斤的样子,所以再亏都不会亏到哪里去的,只不过是赚多赚少的事了。
从植物的自然分布来看,那山上面原先是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李子树的,从现在山上所密密麻麻分布的李子树来看,应该是山上后来有人之后,由人为有意移栽上去的,经年累月,再自然更新生长,所以,才有了后来我们所可见的这么多李子树。

psb (11).jpg

香積寨远观全貌

psb (10).jpg

psb (3).jpg psb (4).jpg psb (5).jpg psb (6).jpg psb (7).jpg psb (8).jpg psb (1).jpg psb (2).jpg

psc (8).jpg psc (9).jpg psc (10).jpg psc (11).jpg psc (12).jpg psc (13).jpg psc (16).jpg psc (17).jpg psc (18).jpg psc (19).jpg psc (21).jpg psc (22).jpg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自然最想到香积寨山上去好好看一看。
可谁也没有想到,过了头寨门,再到小寨门的时候,却发现石头寨门安了一道新的铁门,一把锁结结实实地将我们锁在了寨门之外。
那石头寨门虽然看起来并不特别高大,但里面四周却是荆棘阻隔,根本就无法想从侧面爬进去,我们都不甘心,尝试了好久,很想翻过去的,可是,最终伤痕累累,都无法破解山民们的智慧阻隔。
好在我是香积寨本地人,(其实,我老家以前并不属于香积村,但最近新的乡村改革之后,我们双河村也与香积村合二为一,变成了香积村),书记是我小时一起长大的,有他的电话,打电话告诉他我此刻正被锁在香积寨东门之外。他告诉我,山上的山民恨山下的人上来偷李子和庄稼,所以不得已,就安了这道铁门把进去的这道寨门堵死了。他知道我是想进去看看,答应马上打山上锁寨门的山民来给我们开寨门,但只可惜那个家伙电话关机,怎么也打不通,自然最后的希望也就只能破灭了。看来我们这一次也只能负痛落败,铩羽而归了。
psc (24).jpg psc (25).jpg psc (26).jpg psc (27).jpg psc (28).jpg psc (29).jpg
秋登山顶,
白云停停
晴空万里,绵绵绿岭
苍山依旧,天地古今
旧邑新城,过往烟云
古寺不见,香积留名
风摇草动,天籁梵音
天地我小,云散无痕


psc (30).jpg psc (31).jpg


psc (32).jpg
或许这叫常山,也许是绣球花 ,我也一时有些混淆。不过应该是绣球花科的植物。                           


psc (33).jpg
化香树,但我们俗称它是山麻柳


psc (34).jpg
终于拍了一张我最想看到的构树的叶
一棵树可以同时裂缺而又圆满,或许也只有构树才能这样吧


psc (36).jpg

胡枝子

psc (37).jpg
秋南瓜




psc (38).jpg

小蓬草



psc (39).jpg psc (40).jpg
毛茛科的
银莲花
其实学名,没有野棉花叫起来亲切
家乡的野棉花
永远都是那样好看


psc (41).jpg psc (42).jpg
马兰
小巧文静的马兰花
总是这样爱静、素雅



psc (43).jpg
商陆是有毒的,不过它的果汁是可以做染料的

psc (44).jpg
现在好难得看见这样的草树桩了哦
它会让我想起小时在乡下的情景
父亲站在草树上面接谷草和踩草树
我和哥哥在下面一个劲地对他抛掷晒干的稻草


psc (45).jpg

psc (20).jpg
psc (35).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36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个帮我把字体和颜色编辑调整一下嘛!睡觉了,困。

2022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10-1 08:1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学习了。祝大家国庆节、中秋节快乐!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10-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在你空间里就阅读了。

发表于 2020-10-1 11:1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发表于 2020-10-2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采,大赞

发表于 2020-10-2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psc (1).jpg 写完这篇文字之后,我又在《蓬州志》上找到两条与香积有关的史料。一是香积堡,一是关房寨。

psc.jpg


我们营蓬两地,曾经在元朝的时候就有“宋四川制置使余玠筑土城以御蜀寇”的记载。余玠在蜀时期,采取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方略,构筑山城防御体系,以抗击蒙古军大破蒙古军。从淳佑三年(1243年)到淳佑四年(1244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三十六战,战果显著。蒙古铁骑主要擅长骑兵奔袭,遇到大山河流,蒙古骑兵受阻,就只能从山坳交界处穿过。余玠就利用我们营蓬两地地势特点,在险要的山口和路道设立堡寨固守,余玠那时抗击蒙古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据险修筑石头寨门防御蒙古铁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在我们营蓬境内,就留下了许多石头寨门和寨名。
看现在的营蓬两地的老县志,从明朝时候起上面都有不少关隘、寨、堡、墩的记载。这些都是那时于玠在我们营山蓬州抵御蒙古兵所构建的最有效的防御体系。所以,我们现在所可见的石头寨门和所知道的这些叫什么什么寨的寨名,也就是始于那时。虽然,并不全是那时修建留下的,但至少修筑石头寨门和以寨名山是从那时开始的。


到现在为之,关于香积寨的史料,几乎都被我查完了。
作为一座以前并不怎么出名的山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我老家的双河村,也合并归于了香积一个村,所以作为一个老家在香积村的村民来说,并且从小就看着香积寨长大,所以也该将这座家乡唯一有些名气的山的过往历史好好挖掘出来。
现在回头来想,我们本地人爱说的香敬寨和县志所记载的香积寨,其实都没有错,这两个名,其实都是存在的,我们本地香敬的叫法,最大的可能是本地茶盘腔口音叫法所造成的发音听觉差异。但也不排除是古时山上香积寺的香火兴旺之时,乡民们对于佛教菩萨笃信的敬香礼拜虔诚。但解读香积一词最早的起源历史来说,山上古刹寺庙之所以称之为香积寺,其实是来自佛教教义的。所以说我们这里现在所留下的香积一词,其实它最早并不是原创于此,而是从中国的佛教传统文化中复制于我们家乡这座山上来的。
在山上还没有佛教和古刹寺庙之前,它叫云台山。
后来因为有了寺庙,有了人民所信仰的佛教之后,香积一词便慢慢在民间人们的心中扎根,世代相传了下来。
香积寺,应该是早于元明。
香积寺,应该是佛教在我们营山蓬安流行发展期间的产物。
这可能就与佛教进入我们巴蜀地区,特别是我们营蓬境内的历史时间是相联系的了。
也许是隋唐,也许是唐宋。
香积寺,完全就是佛教信仰的宗教历史记载。
总之,在我看来,香积寺,应该是在元明之前的事情了。
而现在我们在营蓬两地的明代老县志上所看到的这些关于香积的记载,除了香积寨,关房寨,还有香积堡的说法,而这些堡、寨之名,则完全已是与战事有关的事情了。
我查了营蓬两地现在可以找到的明代老县志,在战事武备的记载中,没有找到关于香积寨的具体战事记载。
营山和蓬州过去的县志记载,据我现在所考证到的情况是这样的:隋唐时有过《咸安志》,应该是最早的历史记载了,宋元没有看到县志记载,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留下最早的就只有明代的正德版《蓬州志》和万历版的《营山县志》了。
隋唐时的《咸安志》不知道还有没有留下来。
宋元没有看到县志记载,多半是毁掉了。你说元朝不记载县志还可能相信。但中国文化历史灿烂辉煌的宋朝,怎么可能不留下县志这样的记载呢?宋朝,至少在北宋时期,整体来说,都是重文化和历史的一个时期,编修地方史这些事情不可能不会记载。
其实,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太蓬山所留下的文史线索来说,宋朝所留下的东西最多,比如雍沿的《蓬山十三吟》、比如关于陈才人的降香碑、比如蓬州朱时敏《安禄山辨》,还有蓬州程德隆留下的《嘉佑岩记》等等,都表明宋朝还是留下了很多东西的。只是后来宋元两代的县志史料,没有保留下来,总之在明代的时候就再没有看见有宋元的县志了。
从现在的情况看,明清之后的县志资料编修保存都比较好了,所以我们现在所能查找的史料证据,也只能止步于清明。宋唐之前,几乎断层,很难寻觅踪影了。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香积寨和石头寨门,就应该是元明战争时期的历史遗痕了。
余玠在蓬州指挥抗蒙古兵的时候,总部是运山城,也就是现在的燕山寨,那时我们营山也统一划归蓬州,余玠筑寨抗击蒙古铁骑,所以营蓬两地重要的交界地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道的香积山、大星寨、龙岗寨一带也就据险修筑了许多寨门,香积寨与大星寨两山山垭凹处路道经过之处,也就有了香积堡的记载。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这些寨、堡,其实就是那时抵御兵匪战乱所留下来的。
古石寨门的痕迹依然还在,那些山的寨名也至今还在。
这就是香积寨的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到现在为止,关于香积寨的史料,几乎都被我查完了。
作为一座以前并不怎么出名的山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我老家的双河村,也合并归于了香积一个村,所以作为一个老家在香积村的村民来说,并且从小就看着香积寨长大,所以也该将这座家乡唯一有些名气的山的过往历史好好挖掘出来。
现在回头来想,我们本地人爱说的香敬寨和县志所记载的香积寨,其实都没有错,这两个名,其实都是存在的,我们本地香敬的叫法,最大的可能是本地茶盘腔口音叫法所造成的发音听觉差异。但也不排除是古时山上香积寺的香火兴旺之时,乡民们对于佛教菩萨笃信的敬香礼拜虔诚。但解读香积一词最早的起源历史来说,山上古刹寺庙之所以称之为香积寺,其实是来自佛教教义的。所以说我们这里现在所留下的香积一词,其实它最早并不是原创于此,而是从中国的佛教传统文化中复制于我们家乡这座山上来的。
在山上还没有佛教和古刹寺庙之前,它叫云台山。
后来因为有了寺庙,有了人民所信仰的佛教之后,香积一词便慢慢在民间人们的心中扎根,世代相传了下来。
香积寺,应该是早于元明。
香积寺,应该是佛教在我们营山蓬安流行发展期间的产物。
这可能就与佛教进入我们巴蜀地区,特别是我们营蓬境内的历史时间是相联系的了。
也许是隋唐,也许是唐宋。
香积寺,完全就是佛教信仰的宗教历史记载。
总之,在我看来,香积寺,应该是在元明之前的事情了。
而现在我们在营蓬两地的明代老县志上所看到的这些关于香积的记载,除了香积寨,关房寨,还有香积堡的说法,而这些堡、寨之名,则完全已是与战事有关的事情了。
我查了营蓬两地现在可以找到的明代老县志,在战事武备的记载中,没有找到关于香积寨的具体战事记载。
营山和蓬州过去的县志记载,据我现在所考证到的情况是这样的:隋唐时有过《咸安志》,应该是最早的历史记载了,宋元没有看到县志记载,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留下最早的就只有明代的正德版《蓬州志》和万历版的《营山县志》了。
隋唐时的《咸安志》不知道还有没有留下来。
宋元没有看到县志记载,多半是毁掉了。你说元朝不记载县志还可能相信。但中国文化历史灿烂辉煌的宋朝,怎么可能不留下县志这样的记载呢?宋朝,至少在北宋时期,整体来说,都是重文化和历史的一个时期,编修地方史这些事情不可能不会记载。
其实,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太蓬山所留下的文史线索来说,宋朝所留下的东西最多,比如雍沿的《蓬山十三吟》、比如关于陈才人的降香碑、比如蓬州朱时敏《安禄山辨》,还有蓬州程德隆留下的《嘉佑岩记》等等,都表明宋朝还是留下了很多东西的。只是后来宋元两代的县志史料,没有保留下来,总之在明代的时候就再没有看见有宋元的县志了。
从现在的情况看,明清之后的县志资料编修保存都比较好了,所以我们现在所能查找的史料证据,也只能止步于清明。宋唐之前,几乎断层,很难寻觅踪影了。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香积寨和石头寨门,就应该是元明战争时期的历史遗痕了。
余玠在蓬州指挥抗蒙古兵的时候,总部是运山城,也就是现在的燕山寨,那时我们营山也统一划归蓬州,余玠筑寨抗击蒙古铁骑,所以营蓬两地重要的交界地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道的香积山、大星寨、龙岗寨一带也就据险修筑了许多寨门,香积寨与大星寨两山山垭凹处路道经过之处,也就有了香积堡的记载。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这些寨、堡,其实就是那时抵御兵匪战乱所留下来的。
古石寨门的痕迹依然还在,那些山的寨名也至今还在。
这就是香积寨的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查了营蓬两地现在可以找到的明代老县志,在战事武备的记载中,没有找到关于香积寨的具体战事记载。但从现在的历史回顾来看,我们营山和蓬安这两个地方,从秦惠文王时起,到三国时代,到南宋蒙古兵入侵,到元明期间,以及后来的清代,民国期间,其实我们这一代都是多战乱的地方。秦惠文王降巴郡,三国时期蜀魏打仗,南宋蒙古兵入侵,昨天还看到蓬州志记载我们这里曾经还被明玉珍统治过,我以前也看见太蓬历史也有明玉珍出现过。红巾军,青巾军,白莲教,张献忠,姚黄、鄢蓝作乱,滇匪,红军来营山与国民党打仗,我们这里的历史经历了很多战事。

发表于 2020-10-3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景寨,关王寨

发表于 2020-10-12 09:3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的香積寨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13:1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乡愁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