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找工作说到年轻人处境
文/南湖居士
五月十八日的《杨澜访谈录逐风者》节目中,企业家董明珠批评了时下流行的择业心态: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定位,找工作时把挣钱摆在第一位,从来不去思考到了社会上以现在具有的能力可以做什么,自认为拿到大学文凭就是个人才。接下来关于前浪后浪的讨论中,又做出了进一步阐述: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蜜糖当中,没有艰苦的概念,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车间干活,更多人喜欢做投资、金融、工商管理……
想来,这应该是比较传统的观念了,稍微总结一下,大概的意思是只有能吃苦,对社会有贡献者,才算是人才,至于文凭的高低与赚钱的本领全是次要的。从小到大,过来人的教诲不绝于耳,耳朵起茧的环境里,一般的论调早已不陌生了。我想说的是,如果用蜜糖生活作为参考标准,姑且按照“董老板”的认知那样讲,艰苦岁月里走过来的人委实不少,倘使一切都叫做人才,恐怕人才二字便不值钱了。笔者个人的理解,苦难本身并不是财富,能够变成精神财富的是一个人对苦难的反思。吃过苦的人太多了,不管是先前,还是眼下,虽然苦的经历大不相同,度过苦难的方式也各异,但是从痛苦中有所体会,学到有价值的东西,绝非寻常人轻松办到的事情。所以,有没有吃过苦其实不重要,关键的是领悟人的想法和态度。
另一个问题是贡献社会,我以为出发点的确是非常好的,不过脱离了实际的口号将沦为空谈。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推而广之,我们上班挣钱已经是在给社会做贡献了。诚然,格力总裁口中所指的贡献社会,想必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正如她采访中所言的内容:一个企业盈利是必然的,但是企业真正的目的是还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的。显然,此处的责任与进步,当是额外的贡献,属于一种价值的升华。我相信那一番讲的是真话,可是逻辑上需要理清楚——先要生存,再求发展,却不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反过头来鄙视生存的挣扎。功成名就的董明珠女士,在生涯规划中有高尚的思想追求无可厚非,然而强加到一群初入职场,立足未稳的小青年身上,便是彻头彻尾的道德绑架了。人家上班挣钱,说白了,是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唯一出路,况且还要独立应付诸多生活压力呢。总不可能教人贡献了所有,分文不取白干活,最后饿死街头吧。好比一个企业无法盈利,何谈自身难保的服务于社会呢?
这又是提及情怀的话题了,本人分享一些最近的烦恼作为例子吧。业余时间,我自己感觉日子过的还是相对潇洒惬意的,闲来看看电影追个剧、写点文章整幅画,爱好基本提升到了情怀的境界,倒是家里的长辈们越来越心急如焚。身为一个成年人,都走上工作岗位了,房子车子没有买、女朋友没有谈,甚至连驾照也没有考。再看看身边的同龄人,许多早就是有儿女的人生赢家,我只能接受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该关心的不关心,成天到晚的胡思乱想,大好光阴全部浪费在不正经的玩意上面。我要表达的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抱情怀,而理想常常经不起现实的冷酷冲击。坚持不弃的沉重代价,往往是人际关系的巨大裂痕。幸好,我觉得我还是十分理智的,毕竟主要方面上一向承认现实,仅仅是下了班以后的娱乐罢了,尚未做出抛下工作投入兴趣的傻事,否则,让情怀当饭吃,真的要引来无穷无尽的危机了。
若论现实,求职的先决条件便是文凭。没有文凭,于是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即没有展示能力的舞台。要我说句公道话,一纸文凭,背后包含了多少辛酸,十余载投入了多少教育成本,年轻人不把挣钱放在首位,还能把其他放在首位么?时代变了,我们手握更多选择的空间,行业之间的对比及竞争,也是社会在不断进步的体现。想要年轻人献身制造业,还得创造足够吸引他们的实惠,提供足够留住人才的利好。不然,撇开工资,一味地强调恪守职业操守和职业底线,刚好印证了网友所点评的“站着说话腰不疼”,对促进实际矛盾的解决毫无帮助。
2021年5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