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1年退休金调整方案已经落地。与传统方案相比,其最大变化在于“挂钩调整”:取消了跟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挂钩,仅按现有养老金水平按一定比例上调。 这样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对哪类人有利,对哪类人不利?这里很有文章可做。 企退人员的优势是缴费年限长,劣势是退休金低。已经退休、迄今仍然健在的老退休企业职工,他们中有的人可能十五、六岁就进了工厂,当了学徒,如果一直是在国有企业工作,按国家规定,养老金改革前他们的工龄是视为缴费年限的,因而到退休时他们至少有了四十多年的工龄,按原来将缴费年限作为计算养老金多寡的办法,这笔钱将不是小数目。但他们缴费年限虽然长,因当年双轨制的影响,其退休金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过由于他们缴费年限长,还是可以部分抵消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的差距。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普遍高于企退人员。这是社会的共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些退休人员比起企退人员来也有一个劣势:缴费年限短。一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学历比企退人员高,企退人员中有十五六岁就入厂当了学徒的,而机关事业单位的高学历人员就算是大学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可能比前述十来岁当学徒的企退人员整整少了十年工龄。这样一来,将缴费年限作为计算养老金的依据之一对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些退休人员可能就不利。 虽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其待遇与企退人员存在差距虽然合理,但应当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今年上海的退休金调整方案我十分不赞成。企退人员的优势在于缴费年限长(我这里没有用“工龄”这个说法,因为工龄与缴费年限有关,但与缴费年限又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上海方案”把原缴费年限作为计算养老金标准之一这个对企退人员有利的办法一脚踢出门外,改为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有利的,通通都按退休人员现在领取的退休金按一定比例增加。这样一来,企业人员原指望通过“工龄长”这一优势缩短些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差距的可能就完全落空了,企退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高差距必将进一步拉大。 退休金计算制度现在还处于改革过渡期,所以机关事业单位有“老人”“中人”“新人”之说。待过渡期结束,“双轨制”的影响已经完全不復存在,那时再取消将缴费年限作为计算退休金依据之一也不迟。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这是现行退休金制度的基本原则,应当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