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439|评论: 2

高义奎:金台民俗(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2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木抓会
“赶木抓(渣)会”是崃山民间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即老百姓修新房举行的一种特别庆祝活动。房主人请木匠师傅把新的房料做好,将要竣工之时,便要扯房子,上大梁。一般都要在此时隆重举行“木抓会”。
人的一生中,修房置屋是大事,是大喜事。一般人家都要郑重其事地请先生看屋基,定罗盘,择方向,选吉日开工,择定扯房子上梁的吉日良辰。主人还要提前四处请客(亲戚邻朋),作好充分准备,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临到扯房子上梁的大喜日子的头天晚上,即木抓会“花夜”,施工建房的木匠掌墨师要祭鲁班——木匠的祖师爷。掌墨师要先在新房处搭的高台上(如高桌子上再放一把椅张),面向前方设立高高的鲁班神主牌位,并恭恭敬敬地在鲁班牌位前,焚香化纸,虔诚祷告,祁求神灵保佑,大吉大利。次日喜期一到,主人家便张灯结彩,请厨师办喜宴,忙前忙后,直忙得脚不落地。八方亲朋好友、四境方邻,都要前来祝贺。有的还特别敲锣打鼓放鞭炮,专门给主人送匾贺喜,非常热闹。
喜期这天,吉时一到(大都在早晨10点钟左右),红日高照,木抓会庆祝仪式隆重开始。人群聚集,鞭炮齐鸣,喜庆气氛,更显隆重。木抓会的重头戏——“上梁”便正式举行。这时,只见施工建房的木匠掌墨师站在新房堂屋中间,面前横放着一根崭新的梁木(据说,这梁木是主人专门上山选购的笔直圆润的大杉树),梁木两头搁在高板凳上。接着,掌墨师便焚香燃烛、烧钱化纸,祭拜天地。之后,站在梁木后边大声唱道:“一根树儿三丈长,主家用来作大梁。大锯子,锯了头,小锯子,锯了巅,锯了两头用中间。锛锄片,铇子铇,做成大梁镇中堂。上上大吉,福寿绵长!”再把主人事先准备好的一方红布铺在梁木正中,用四块铜钱(或硬币),棱起钉住红布四角,使其紧贴梁木。随后,把梁木翻转,让红布朝下,将一张写有“紫微高照”大字的大红纸悬贴在梁木中间。又将一只大红公鸡拿在手上,高声朗诵道:“大红公鸡金凤凰,主家拿来祭大梁。凤凰展翅高飞起,迎来主家福满堂!”并将公鸡的大红冠子掐出几滴鲜血,滴在预先准备的酒碗中。同时扯下几根鸡毛,用鸡血粘在梁木上,据说这样便能驱邪避凶,大吉大利。最后,掌墨师便端起酒碗,喝一大口酒,对着公鸡头部猛烈喷出,洒满公鸡头脸,然后便把公鸡置放于梁木中央。不一会儿,便见公鸡昏昏然成醉态,一动不动地蹲伏在梁木之上。堂屋两旁的排列中柱顶上,提前站在上面的人便分别将两根长绳子垂直放下来。掌墨师便先后走到梁木的两端,拿起垂下的绳子拴牢梁木。并一边拴,一边高声唱道:“一根梁木丈二长,主家用来镇中堂。左缠三转,金银财宝堆尖尖;右缠三转,儿子儿孙中状元”。然后,站在上面的人便将梁木慢慢提升到中柱顶上。这时,掌墨师把主人早已预备好的用红纸封着的木“斗”(旧时一种量粮食的方形量具,十升为一斗。一斗约30斤)托在左手上,用右手把住木梯子,一步一步地向上爬。并且,每爬一步,都要大声唱一句对主人的奉承话,以示吉利,如:“一步登高,直上青云;再步登高,双喜临门;三步登高,节节攀升;四步登高,四季发财;五步登高,五谷丰登;六步登高,六畜兴旺;七步登高,七仙降临;八步登高,逢八大吉;九步登上顶,九九长寿福满门!”掌墨师登顶后,便将封斗的红纸揭去。斗中是主人预先装好的盐茶米豆等,藉以代表所有平常生活之物,还特别装有“馍馍儿”(白面饼子),还有染成红色的花生、白果,以及糖果、铜钱(硬币)等,以致谢祝贺的亲友。此时,只见掌墨师伸手在斗中抓起馍馍儿、花生、糖果等,朝四面撒去。并一边撒,一边高声唱:“东撒一把,子孙兴旺;西撒一把,金玉满堂;南撒一把,五子登科;北撒一把,福寿绵长”。以上木匠掌墨师唱祝词,统称上梁的“四言八句”,但是,因各各教,大同小异,各地多有说法不一,总之,都是大吉大利之言。
就在木匠掌墨师边诵边撒馍馍儿之时,下面抢馍馍儿的人们可就热闹了。只见大家高声吆喝着,笑闹着:“师傅,往这边甩……”,随着掌墨师向四方抛撒馍馍儿,大家便一窝蜂地一会儿向东拥,一会儿往西挤,忽南忽北,潮水般拥来挤去,真是热闹。尤其是孩子们更是欢蹦乱跳,嘻笑连天,奋力奔跑,抢夺馍馍儿,高兴极了。这就是俗称的“赶木抓会抢馍馍儿的热闹场景,给民间平添了无限乐趣。真是好耍啊!
此时,只见房梁上写有“紫微高照”的大红纸迎风飘拂。不一会儿,大红公鸡渐渐酒醒,忽然从空中梁上像凤凰展翅一样,“咯咯咯”地叫着高高飞起,从空中扑打着翅膀,飞落地上,又欢叫着迅速窜到一旁去了。这又惹得人们一阵欢呼笑闹声。当天主人要将这只“上梁鸡”赠送给木匠掌墨师。这样才会大吉大利,家运亨通。最后就是厨师忙碌,大摆酒席。只见众人呼朋唤友,吆五喝六,推杯换盏,酒足饭饱后,才慢慢尽欢而散。却留下无比欢乐的气氛久久不散。主人也久久沉浸在无比欢乐温馨与幸福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赶木抓会也与时俱进了。而今修新房,已不再是穿斗结构的木架房,而是砖混结构的现代楼房。赶木抓会在民间也被叫成极富有人情味的“秋锅底”,或者叫成很有韵味的“乔迁之喜”了。前来赶木抓会的亲朋邻里,都是要“赶礼”的。所谓赶礼,就是给主人送些钱财表示祝贺。当然,别人赶礼,日后人家过事,你也是要还礼的。又道是“来而无往非礼也”。这样的民间民俗活动,既给老百姓带来无限欢乐,也昭示着人间的温馨,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更标志着人民生活幸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拜寄干大
在邛崃西路的火井、油榨、高何等地,旧时,民间就有“拜寄干大”、“保关神”的习俗,至今也在流传。干大”也叫干爹。民间一般都有“算八字”旧俗。给刚出生的孩子算八字,在当地叫做“排四柱”,就是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预测未来的吉凶。
父母为刚出生的孩子认真去排四柱的行为本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的本能和本性。说明人类在繁衍中,父母对子女的呵护是必不可少的先足条件,也即人类发展的根本保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种呵护,人类将如何发展到今天,说不定早已消亡了。旧社会本地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各娘生来各娘痛,叫化子生儿巴住痛”,正是人类尽力呵护生命的生动写照。
拜寄干大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大人去给小孩排四柱时,先生说小孩“五行”(金、木、水、火、土)缺水,或者缺木,等等。那么,小孩就就要拜寄双属水(夫妻二人皆属水),或双属木的人为干大。大人事先要为小孩找好要拜寄的人,再择个吉利的日子,请拜寄的人来家吃饭。然后拜寄的人要将小孩背起,在家神前焚香化纸,当场给小孩取个名字,并将事先准备好的“保关图”——用一大张红纸,按一定的格式,两边写上“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对联,中间写上“肇锡嘉名曰××(给小孩取的名字)呼之迪吉”,贴在堂屋墙壁上,之后,干大要发给小孩拜钱。发拜钱也有讲究,要发九十九元,或九元九,或九角九,取“久久长寿”之意,讨个吉利。同时,干大还要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装满米,并用红纸封好的碗,和一双筷子给小孩,意思是从此给他一碗饭吃。此后,每逢过年,大人要带着小孩,拿着厚礼去给干大拜年,干大少不了也给拜钱。如此起码要连拜三年。
另有一种叫“撞门关”,在大路上“撞”倒谁就拜寄谁。传说,有个老头得病了,家里人去给他算八字,先生说他犯了“撞门关”,可是,后来在大路上却撞到一个小孩子,也就只好拜寄那个小孩了。于是小孩子说:“我看你这么大的岁数了,给你取个啥名字呢?就给你取名‘老大爷’吧!”所以,人们如果平时碰见老头,只能招呼“大爷”,不要喊“老大爷”。喊“老大爷”是占便宜,不礼貌的啊!我的小妹就是犯“撞门关”,母亲带着她,逢场天,在大路上“撞”到一个烂鼻子大嫂,就拜寄她为干大,也不知道这位大嫂叫啥名字,后来小妹就说这个干大叫“烂鼻子干大”。还真有意思啊!
还有一种拜寄方式叫“过寄”,过寄后要跟着干大姓,平时要用干大给改的名字。最厉害的是 “三天过寄”,连小名(乳名)都要干大改(亲生父母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改名字),如火井街上胡某的孩子现在都十多岁了,名字叫汪××,就是汪姓干大给取的名字。有的要求更苛刻,要喊干大、干妈叫“爹、妈”,甚至连亲生父母都不能喊“爹、妈”,只能喊“幺爸、幺婶”等。还有犯“取命关”的要拜寄杀猪匠,犯“断肠关”的要拜寄骟猪匠,还有拜寄和尚、道姑的,拜寄走长路的,拜寄教书的,拜寄当官贵人的,更有拜寄老黄桷树的,等等。拜寄老黄桷树为干大的孩子,也要由大人找先生写好保关图,带着孩子到黄桷树下,点烛燃香烧纸钱,向老树作揖瞌头,并把保关图贴在树上。保关图上改的名字要沾着树木,如“树生”、“长根”、“根青”等。乡间拜寄干大,真是形式多样,五花八门,绚烂多姿。
有的小孩在排四柱时,先生说犯了某某“关”,必须培治一下以保“关神”。如,有犯“三六九岁关”的,就要在孩子满三岁、六岁、九岁之前,分别择定吉日,在当天晚上,由先生(巫师)带领十几个人在小孩家里进行“跑关”。先燃香点烛,烧钱化纸,做法事。之后要跑“三十六关”。跑在最前面是念“关书”(跑关文书)的先生和犯“关”孩子(或背着犯“关”孩子的大人),紧跟着是抱公鸡的,依次是拿撮箕的,拿扫帚的,拿大刀的,拿秤的,背包老伞的,拿算盘和笔的等。一行人要钻桌子脚脚——将桌子的四脚垫高,把桌子四方当作四“城门”,从“东门”到“西门”,从“南门”到“北门”,每“门”要跑三十六遍,名曰跑“三十六关”,直整得人筋疲力尽,闹到半夜才收拾。人们一个个跟着先生跑,跑得满头是汗,严肃认真。跑关用过的公鸡必须拿上街去卖,再用卖鸡的钱买回一个筲箕,或者一个撮箕才吉利。这跑关的活动倒也十分是有趣啊!也有犯“三六九岁关”的另一种简单培治方法,就是在孩子满三岁、六岁、九岁之前,每次都由大人将孩子已穿旧了的一套衣服,拿到外面的十字路上去丢掉就了事。不过,使用这种方法者不多,大概是认为太简单,怕不济事吧!
还有犯“阴锁关”,要在孩子项上挂一把“长命锁”(带链的小铁锁),有钱人家戴的是银锁,甚至有戴金锁的。还有晚上总是长哭,犯“夜啼关”的小孩,要用小块红纸写上:“小儿夜哭,请君念读。如若不哭,谢君万福。”也有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齐大天光”等。然后,将写好的帖子在显眼的地方四处张贴。有犯“百日关”的,要求在孩子满百日这天切忌走出家门口。犯“断桥关”的,要带着小孩专门去桥头焚香化纸祭拜,并将一根长竹片,写上如“桥连两岸,福寿绵长”,或“长桥续路延万里,福禄长寿永千秋”之类的吉语,插在桥梁下面。还有小孩子犯“水灾星”的,切忌下河洗澡,并要择定吉日,到当地的河滩边,焚香化纸,祭拜龙神。并把事先扎好的草人,穿上该小孩穿过的旧衣服,将草人抛入河中,头也不能回地迅速离开,等等。
这些五花八门,绚烂多姿的民俗活动,在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一律被视为封建迷信,统统被政府禁止了。改革开放后,就如同各地的庙会一样,又重新恢复起来。
                  
丧葬道场
崃山民俗,古已有之。民间死人丧葬习俗至今流传不衰,家庭无分贫富,都依俗行事,富者尤甚。
人一死,其家人便要放鞭炮,是为“落气炮”,即告知邻居,其人已死。跟即便有邻居前来帮忙办丧事。主人首先要请阴阳先生前来料理丧葬事宜。先生到后要做的事是:
1、 写灵牌、丧事对联,填写七单、路引,设灵堂。
2、 开路,出死星,即有人在屋内高喊“死星出不出?”屋外人大声应道“出!”随后将一根竹竿从屋内射出。表示死者阴魂顺利出屋,则大吉大利。
3、 叫帮办人众把死者脚在前,头在后抬出卧室(意为“脚出生门”),装入棺内,或者抬上火化用的汽车。如用棺葬,则先入棺后,再从棺内抬出上车。露天上车时,要撑着一把伞,将死者头部遮住,不能让死者看天,否则不吉利。
4、 火化回来后,先生要将骨灰按从头到脚顺序,撒在棺内。若有骨灰盒装着,则将盒放在丧棺中央。
5、 叫帮办人员填写各种袱子。
6、 择定出殡日子。
临出殡前的晚上为“大夜”,一般由先生一人,用“当当”和“苏铰”,自敲自唱。根据主人要求,也可请川剧锣鼓一套,外加两支唢喇,共七八个先生一道演唱,做法事。同时要求死者的孝子孝孙,按辈份高低分别跪于灵前,并不断烧纸化钱。先生高声唱读祭文(先读家祭,后读客祭)。由教礼先生指挥孝子孝孙跪拜行礼,跪听先生读祭文。之后,要求内肃外静,孝子孝孙跪谢先生,行三跪九叩礼。最后,“生看一眼,死看一眼”,众亲人与死者进行告别仪式,按辈份高低的先后顺序挨棺瞻仰死者遗容。
次日早上,进行封棺发丧。先生要用大红公鸡一只(此公鸡谓之“发丧鸡”,用过后归先生所有),进行封棺掩煞,孝子辞灵发丧。先生将死者灵牌交与孝子(孝子如果是几弟兄,则以长兄接灵),然后把大刀(斧头)和盛有火灰的瓦片抛出堂屋大门外,表示发丧。孝子跪请众人将丧棺抬出堂屋大门外,准备捆绑上山。此时死者的亲属女眷便要哭着送丧,直哭到坟山,谓之“吵丧”。众人吵丧,大吉大利。
抬丧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放在棺背中的“独龙”,用大棕绳和丧棺捆绑在一起。独龙的两头各系一根“牛儿子”(横担木),牛儿子两端又各系一根“扁担子”。独龙两头共有四根扁担子,由八个人抬着丧棺前进。还有另一班八个人准备在途中换班。行进途中,棺木不能着地,因为“入土为安”的缘故。如果抬丧路途较远,为了方便,则由两个人带着两条长凳跟着抬丧的众人跑,以便歇脚时,将丧棺放在长凳上,使棺不着地。出丧时,孝子端着灵牌走在最前面,当行进途中出现险情时,如遇坡陡、路溜等,端灵的孝子要跪谢众人,全力以赴,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另一种工具叫“丧轿子”,是用两根木条绑在丧棺两边,两头分别用两根“扁担子”系在每根木条一端,也是四根扁担子由八个人抬着前进。这种方法较少使用。
这些抬丧的独龙等器具是公用的,如火井镇双童村高姓宗族清明会于2001年,就筹集资金,集体购置了独龙和锣鼓响器等一套丧葬用器。谁家用了,就由谁家代为保管,下一家再用,依例行事。在1950年解放前,独龙是放在祠堂里,或庙宇中的。
丧棺抬上坟山后,便放在事先挖好的坟基上。由先生用罗盘(有刻度的指南针)选好方向,定准字头。吉时一到,鸣放鞭炮,丧棺“落旷”(葬定)。众孝子孝孙先面向死者作揖磕头后,再背向死者跪着,并用双手将上衣后幅向上卷起,由先生在孝子孝孙卷起的衣服里分发“衣禄米”。衣禄米是先前装在升子(木盒)里,以便插灵牌的米,是孝子用以端着灵牌上山的,里面还杂有少数硬币,意即后代儿孙永远钱粮丰厚,衣食无忧,以求吉利。
当天在坟山上烧的袱子是:“还山”袱子和“除灵(歇脚)”袱子。下葬后第三天,孝子孝孙要到死者坟前焚香化纸,烧“复三”袱子。以后,满七天,要烧“七素”袱子;满百日要烧“百期”袱子;满一年要烧“周年”袱子,称为“小祥”之期;满两年要烧两周年袱子,称为“大祥”之期;满三年要烧三周年袱子,称为“除服”之期,所谓“除服”,即脱掉孝服。至此,整个丧事才告全部结束。古时侯,有“孝子结庐守墓三年”之规,即似此守孝三年。
有丧事的人家,在人死后七天之内,家中人员一律不能到邻居亲朋等人家串门,连丧事中借用别人的桌凳等用品,也要等七天之后再送还。这是忌讳将死人的秽气带到别人家里。
在崃山地区,有人在初丧期间,要请道士先生专门为死者做道场。道场上要设“坛”,有各自的坛号,本地的道场坛号是“广成坛”,还有叫“天仙坛”,也有叫“香花坛”等。一般都做一天道场,也有做三天,甚至做七天道场的,传说从前,还有做七七四十九天水陆大道场的。主人请道士先生做道场,是为了超度亡人,消灾免难,求得大吉大利。下面只讲做一天道场的程式。
先生一到丧场,就要设坛,立牌位。在堂屋内正中设上案立:“玄坛顶敬列师列派度人宗师”,和“三清三境七宝高真寥阳上帝”牌位。在堂屋外设下案立:“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和“东狱天齐仁威上帝自在天帝”牌位。然后,先生穿戴道衣道帽,即如古装川剧衣帽上场做法事。祭天地,祭祖先,请神灵,道场开始,先生要按规定程式进行演唱。主要演唱的曲牌有:回响曲、拜忏曲、道龛曲、龛赞烧更调等。整个道场经过“启师秽解、祀灶起经、念经、升文、启忏拜忏、交经送神、放戒、烧更传袱”等程式,从早晨“启师秽解”开始,时至10点休息;晚上又到“烧更传袱”为止,时至深夜方才完成。
其中,有的悼亡诗意境深邃清幽,言词古朴典雅。兹举两例如下:
一、“荐父:严若一去隔冥阳,每诵蓼莪倍感伤。
           眼底难收江南泪,庭前惟望白云乡。
           徒余手择传家训,惟言音容入画章。
           特拔玄宗惟妙法,叼承接引陟生方。”
二、“荐母:萝断北堂五夜寒,无言淑水复承欢。
           敬姜机畔慈容杳,杜鹃枝上月影阑。
           特启孝诚通碧器,爰修法事建玄坛。
           元尊重闵开慈度,游步仙宫白云栏。”
说明:诗中的“荐”是“祭献”的意思。这两例悼亡诗出自道场中,抒发感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真不失为好作品。
以上是一天道场的程式。如果是三天、七天的道场程式各有不同,要复杂许多。此不赘述。
有人问,你咋清楚这些丧葬情况呀?我说,这种川西丧葬民俗普遍在民间流行,凡有亲人死亡之家,都要请先生进行丧葬。这丧葬过程是一位朋友——专业道士先生告知我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7-13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1.png

发表于 2021-7-13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2.pn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