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现在的回水场,那是新场,大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特大洪水后迁建的。
据查,回水在二百多年前兴场,在原回水公社红旗桥大队一队,因多槐树故称槐树坝。清咸丰七年(1857年)迁中河坝,当年遭洪水,次年迁“会灵庙”。由于嘉陵江经此回旋,改称回水坝,以坝名场。这就是回水老场。
近日,我去了回水老场。
回水老场,几乎与嘉陵江平行,由西向东。
我们是从场的东首进入的。
据说,当年场头有字库塔。
字库塔,四川叫“字库”或“惜字宫”,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
古人为什么要将废弃的字纸放到专门修建的塔中焚烧呢?这是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观念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习俗。旧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
我们小时候的教室中,就放有字纸篓,收集废弃的字纸。
回水的字库塔,听说有近七米高,是石塔。六角五级攒尖楼阁式,砖石中空结构。
字库塔毁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
没有打听到字库塔的细节,也许场头的这栋老房,它能说清。
我观那房,穿斗式构架,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万字格木花窗,镶嵌石板的水壁,竹编上泥的墙壁斑驳脱落,布满青苔的瓦片,空荡荡的老房,足见此时的落魄。
再往前行,是处于场中心的会灵庙遗址。
会灵庙共和国成立后作乡政府。目测有17米宽、30多米深。听老人说,有三道趟梯,三层,次第升高,大门双开,最高处为正殿,两排是偏殿。三教合一,供奉释道儒诸神(想来应有城隍殿、大成殿、三清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与其它的庙不同的是,这儿还供有三国“刘、关、张”塑像。
会灵,是不是说诸神在此会聚呢?
81年特大洪水,全场唯会灵庙未被淹,无疑这是最高点。
会灵庙的建筑应该是大水后乡政府搬走后被拆的,唯有那株巨大的药柏树,还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我想,会灵庙当年不论是作为宇庙还是政府的格局,也只能是由后人去考证的了。
不长的回水老街,家家户户有当街的一两间门面,当年应是开店作生意的。就是大集体时,也有供销社的百货、副食、农资、饭店等好多间门面呢。
供销社,当然也随公社迁往了新场。只有在旧址上的这根木立柱,还让人想起曾经的辉煌。
场西头,有叫牌坊院子的三层大院。
大院还有残存的房间,倾斜的木门楼、青黑苔藓的石板院坝、街条石,精美的中式木雕窗棂,全木装修的裙板、穿枋、宽大的刀痕累累的门槛,无不显示当年的气派。
牌坊院子,许是后人对其的称呼,据说这是回坝阎姓人家的发源地呢。叫牌坊院子,主要是它的临河一面有贞节牌坊。
我见过广元柳桥的石牌坊,上有“清代,柳桥吕侯氏夫早逝不再嫁,精心侍奉公婆,抚弟至朝廷命官。嘉庆闻奏赐“节孝”,地方 “奉旨旌表”,建此牌坊。而在回水,我也听说,此牌坊是为阎啟林(?)之妻文氏建的。文氏,十六岁即守寡,冰清玉洁。至于牌坊是不是皇帝敕赐 “节孝”,地方 “奉旨旌表”,有待考证。与柳桥不同的是,回水的牌坊是木结构的。
当然,回水老场上还有当年的回水完小,只不过学校大门未开在街上,我们一时找不到了。
也许,我所不知的回水老场,将迎来发展机遇,重现昔日的景象。
202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