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氏、基因和战争史来看,明代四川主要由元前唐宋民系和元明移民民系组成,两者比例大概4:6。而现代四川大概元前民系:元明民系:清后民系≈1.5:3:5.5。所以明末清初后的四川人口组成,仍然有四成以上的清前土著。
通过对比清代嘉庆《四川通志》中明代各州县举人录与宋代进士录的姓氏差异,结合宋蒙战争中拉锯的过程,可以推定明代四川的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仍然以唐宋土著(元前民系)为主,川江沿岸和沱江流域以元明移民(元明民系)为主(不过泸州州城及合江县、重庆府城巴县等仍然有大量唐宋土著)。
通过查阅天启《成都府志》中的贡生录,大概估计岷江流域元明移民多于唐宋土著。明代四川整体下来土著:移民≈4:6。所谓的元前民系姓氏类型,包括高频的赵,以及任、蒲、牟、勾/苟、谢(这里仅仅指明代的谢,而不包括清代及现代的谢姓,因为清初客家移民中谢姓高频)等姓氏的出现频率;
所谓元明民系的姓氏类型,包括高频的刘,以及徐、胡、余、熊、汪等下江高频姓的出现频率。而明末清初时,涪江流域、沱江流域受损都异常严重,嘉陵江东岸也受损严重,这导致唐宋民系的下降幅度比元明民系的下降幅度更大。
而后清初的四川移民运动,主要来自于湘南粤北这一块(据《合川县志》统计,湖南籍尤其是永州、宝庆二府占据了移民四川的大头,其次是广东嘉定州、福建汀州府等客家地区)。因此清后民系的姓氏类型,主要是唐、蒋、肖、钟、赖、林、邱等。
再对比现代四川姓氏表与宋进士录、明举人录中的姓氏分布,结合微基因/魔方等已有的一些平均常染及父系频率资料,现代四川大概元前民系:元明民系:清后民系≈1.5:3:5.5。三大民系的省内地域集中分布和方言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如元前民系主要聚居于川北岷江小片区域,元明民系主要聚居于川西南岷江小片区域和仁富小片西部等,而成渝片这个大头则以清后民系为主)。
受清初移民来源地的影响,现代四川人,尤其是沱江、涪江(不包括射洪、盐亭等)、嘉陵江流域(不包括阆中、南部、西充等),呈现出常染明显南化的倾向。而相对应的,三百年前的四川人总体常染更偏北。因为唐宋土著以元前历代陕甘移民和巴蜀土著为主,而元明移民以鄂东皖南赣北来源为主(以麻城为集散地),相对于清初的湘南粤北移民来说都明显偏北。
父系上面,O1a等偏南方的类型也自然增多,而F144、D系、C南等偏华中华东(元明移民带入)和偏陕甘巴蜀(唐宋土著基础)的父系类型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