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太阳岛,渡过松花江,再经过防洪胜利纪念塔,就是中央大街了,此时夜幕已经落下。听人说"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我很幸运,是第二次来中央大街了,既喜悦又亲切。记得上一次是冬季来哈尔滨出差,大雪天到这里逛了逛。只见雪花飘飘洒洒,树上银装素裹,屋面白雪凯凯,即是严寒街上依然人流如织,小块花岗石铺就的路面湿漉漉的,轻音乐不时从娱乐场传出,伴随雪花一起飞扬……这一次是夜幕下游中央大街,景况如何?拭目以待。
我们倘佯在这条长1450米、宽21·34米的步行街上,东瞧瞧,西望望。令我十分欣喜的是,中央大街比白天更美丽、更热闹、更繁华。满街灯火辉煌,流光溢彩。五颜六色的“小星星”挂满树枝,不停地眨着眼睛。西式洋楼披红挂绿,一座挨着一座,宛如身穿彩衣的洋妞列成一长排,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街上人头攒动,若明若暗,穿行在大街,进出于商场。宾馆、饭店、酒吧、歌厅、茶馆、卡拉OK厅、棋牌室等等,不时进入眼帘。最吸引人的,是老外的表演。“舞台”十分讲究,设在二楼的阳台上,阳台后绿帘作背景,阳台栏、阳台柱被装饰花簇拥,阳台上方显示“中国工商银行之夜”。在明亮的灯光下,首先出场的是一位女歌者,公主式的打拌,笑容可掬,边唱边舞,魅力四射。接着出场的是俩位男生乐器表演,娴熟的手法、动听的曲子、绣花大红上装、丰富的表情,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台下站满观众,翅首观看,乐在其中,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歌声、乐声、掌声在街坊间回荡,给迷人的夜色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行走中,一个有着二十年历史的“老式烤红肠”店引起了我的关注。店很小,设在街边,柜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摞一摞的红肠。为了招徕顾客,三位店老板使出了妙招:说的说,唱的唱,烤的烤,店前还立了个乖乖的笑嘻嘻的塑像。此前我就知道红肠是哈尔滨的名特食品,看了他们的现场制作和宣传,不免产生食欲。正好当晚二女儿家住哈尔滨的大学同学宴请我们,品尝到了肉质细嫩、别有烟熏香味的正宗红肠。就餐完毕从餐厅出来已近晚10点。但见餐饮、娱乐场所依然生意兴隆,热气腾腾。当我回到宾馆时,那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仍浮现于脑海,心里不免暗暗称赞:夜幕下的中央大街,很是热闹繁华,夜生活丰富多彩,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啊!不愧是著名的大街啊!到了哈尔滨,岂有不来此之理!
何以如此?我在网上搜索了下,这与它的前世今生息息相关。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建设城市。原沿江地段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成了中央大街的雏形。由于埠头区的建立,俄国人的铺子多了起来。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央大街铺上了用花岗石雕铸的方石,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如同俄式一块一块的小面包,精精巧巧,密密实实,光光亮亮。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值一个银元,中央大街因此显得华贵起来,众多的外国人纷纷进驻经商,其中除俄国人外,还有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贸易的空前繁荣。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了欧洲各国商人在此大兴土木,各种流派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应运而生,使得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远东地区最著名的街道。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大街更加靓丽夺目。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街路;1997年6月1日将其改造成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是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1998年被授予"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2006年4月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1年10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2022年1月10日,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哈尔滨美丽,中央大街是美中之美,夜幕下的中央大街更是美不胜收。
哈尔滨,再见!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static/image/common/notice.gif)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static/image/common/notice.gif)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