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144|评论: 1

高义奎:火井若干地名的来由·崇嘏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火井若干地名的来由·崇嘏山
高义奎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火井漕有一座雄伟秀丽的铜鼓山。此山林深草密,一片清幽。山上有一座古庙。一个外地的张先生流落到此,在庙内起馆教书。这张先生年近四十,是一位落第的穷秀才,孤身一人,在故乡受尽豪强欺凌,因此背井离乡来此荒山谋生,终日众徒为伴,书声悦耳,倒也有一番乐趣。但因生活穷困,心中苦闷,故常到山下几里远的小酒店借酒浇愁。日子一长,他的酒瘾也就越来越大了。
有一天,上完了新课,他的酒瘾发了,便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指定一名年纪大点的学生帮他代课,并说作业做完后,收起来,就放学。这张先生便下山喝酒去了。直到黄昏时分,他才上山回校。点灯一看,二三十个作业本已整整齐齐地放在讲桌上,翻开一看,见都用红笔批改过了,他便喃喃自语道:“这个学生真能体谅先生啊!”于是倒头便睡了。
第二天放学后,张先生把那个代课的学生留下来,表扬他说:“你真是个好学生,不但帮我代课,还帮我把作业也批改了。”这个学生一听忙说:“我没有批改过作业呀!”这时,张先生才把学生们的作业本翻开细看,不觉一惊:“是呀,这不是学生批改的笔迹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过了两天,张先生又让那个学生代课,自己下山喝酒去了。黄昏回校一看,收起来的作业又批改了,细看笔迹与先前的相同。再仔细翻看,不仅批写的字娟秀流利,而且批注的内容也十分精当。其中添上去的诗句、对文,就连自己也觉得远远比不上。张先生大为震惊,心想:“这荒山僻野竟有如此高人,平时我怎么毫无所闻呢?”这真叫他迷惑不解!当晚,他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总觉得这事好生奇怪。次日,他便个别询问学生:“当地谁是最有学问的人?”问来问去,都说没有。这更使他莫名其妙了。放学后,他又遍访当地山民,访来访去,仍未发现踪迹。这更使他产生了神秘之感,并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
  事隔两天,张先生又叫学生代课,自己下山去喝酒。走到山脚下,他却折转身抄小路从山背面上山,从后门悄悄进庙,又轻轻爬上“藏经楼”躲起来,偷偷看着下面。好久,好久,学生们才个个摇着头,稀稀拉拉地把作业交齐,连几个高才生都不住叫苦,这个说:“今天这幅对子真难对啊!”那个说:“这诗也实在太不好写了!”是的,今天张先生布置作业是别有用心的,也是他用尽平生所学出的难题,学生们怎么不叫苦呢?作业交齐后,那个代课的学生才喊:“放学!”学生们便三三两两、闷声不语地离开了学校。古庙里顿时一片寂静。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庙门“呀”的一声开了。张先生顿时屏
住呼吸,定睛一看,只见一个年约四五十岁,身材高瘦,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两腮窝陷,显得过早衰老的山村农妇从庙门外跨进来。她身穿浅蓝布衣服,虽然破旧,但补得巴巴适适,看上去整整洁洁,胸前拴一张宽边围腰帕,脚穿一双多耳草鞋,背着一个乡土背篼,手拿一把弯弯的镰刀。啊!原来是一位割猪草的老太婆,你看她的背篼头已割有半背篼猪草了。这老太婆一进门,四面张望了一会儿,才毫无表情地慢慢走上大殿,来到讲堂,轻轻放下背篼,又到庙里走了一圈,再走到讲桌旁坐下,翻开学生的作业本看起来。楼上的张先生不敢相信:“啊!难道会是她吗?”但见这老太婆翻着,看着,脸上若隐若现地露出了微笑。看了一会儿,她便拿起桌上的红笔,在作业本上批写起来。只见她在一个本子上写写,停停,想想,又迅速地写起来。顷刻,她放下笔,拿起那个本子,小声而有节奏地念起来。张先生急忙侧耳细听,不觉大为震惊,啊!一首诗,一首多么美妙的诗,一首完全出乎意料的诗!听着,听着,这张先生迷入了诗中的神奇意境,忘乎所以地发出内心的赞叹,失声叫道:“太妙了!”
这一叫不打紧,只见老太婆闻声急起,丢下本子,抓起背篼一背,急急忙忙往外就走。楼上的张先生惊得回过神来,慌忙奔下楼来,箭步追到门口,挡住老太婆的去路,纳头便拜,口称:“老师在上,晚生有眼不识泰山,只恨相见太迟,诚请宽容!”这太突然了,使得老太婆不知所措,呆立不动,少顷,她才若有所悟地慌忙叫道:“先生快请起来吧!山野贫妇,怎受得起你这大礼?先生错拜了啊!”张先生爬起来站在一旁,又一揖道:“晚生斗胆,请问老师尊姓大名,仙居何处?你次曾几次前来赐教,我欲求见不能。今日三生有幸,还求老师赏脸赐教!”这一逼,老太婆只得无可奈何地用手一指道:“那边山坡转过去再翻一匹岗就是我的家。老生姓杨,人称杨姑的便是。今日学馆献丑,还请先生见谅。我还忙着回家喂猪呢,这就请了吧!”说着,背起背篼大踏步而去了。这张先生呆呆地望着她转过山坡不见了,才掉头而回。这晚,张先生半夜无眠,翻来覆去把杨姑批改的作业看了又看,并把她批写的诗文、对联反复诵读,真是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越读越妙,余味无穷。读罢,感慨不已,心中豁然开朗,细细想道:“她要是个男儿,凭她这胸中学问,进京赴考,何愁状元不中?”深思片刻,又自言自语道:“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唉,学无止境哟!又道是:‘名师出高徒’,就凭我这点本事,怎能实现我寄托在学生身上的希望呢?惭愧啊惭愧!一定要向她请教,以充实自己的学问,方能把学生教出世啊!”
次日一早,张先生便下山略备了一些礼物回来。这天,他很早就放学了,让一个学生领路,过山去拜访杨姑。一路上,从学生口里得知,杨姑是一个孤苦老人,家里非常穷困。来到杨姑住处,只见顺坡三间低矮的茅屋外,一引清泉门前绕过,两棵小桂花树已是香花盛开。一个小小的竹篱院内,有三五只母鸡在啄食,篱边散乱地开着几枝菊花,院边有七八级石梯接上阶沿。屋后一片翠绿的竹林,倒也十分幽静。屋内陈设十分简陋,一片清寒景况。张先生一看叹息不已。杨姑把张先生让进屋坐下,相互客气,一阵寒暄之后,便深谈起来。张先生一再向她请教,并诚心诚意要拜她为师。杨姑却执意不肯。最后,张先生又提出拜她为老大姐。由于他满怀敬意,一片诚心,杨姑也无法再推辞。于是,二人便结拜为姐弟。此后,张先生便常来看望杨姑,专心向她求教。农忙时,他便带几个大一点的学生来帮她干活,逢年过节都要具备礼物前往拜望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已过两年。忽一日,张先生得知杨姑病了,放学后,便急忙去看望她。只见杨姑病倒在床,看样子病得不轻,就急冲冲去请来医生为她诊治。接连好几天,张先生天天放学后,都要去探望老大姐,他还专门雇了一位当地农妇白天黑夜照料杨姑。可是,杨姑的病总不见好转,十天,半月,一月……她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终于离开人间。
杨姑一死,张先生十分悲痛。他把自己这几年节衣缩食攒下的一点养命钱全部拿出来为她购置棺木,料理后事。就在几个农妇为杨姑遗体梳头、洗澡时,忽然发现杨姑的贴身内衣里,怀揣着一块闪闪发光的玉璧。张先生拿着这块镶有金边的玉璧一看,便知绝非凡物,急忙翻过来细看,不禁大为震惊。原来在玉璧背面还有一串细小而工正的金字:“大蜀天朝金榜状元黄崇嘏”。张先生简直被这意外的发现惊呆了。只见他双手捧着玉璧,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许久不语,弄得在场众人都莫名其妙。隔了好一阵,他才回过神来,字惊呼道:“啊!金榜状元黄崇嘏!”
原来这玉璧乃是古代皇帝专门赐给当朝状元的信物。那么,这“黄崇嘏”该是谁呢?总不会就是杨姑吧——因为状元不会是女的。根据在场的老人们讲,这杨姑并非本地人,她流落到此定居已有许多年了。当时,她是讨着饭来的,山民们可怜她,才在这里帮她盖了三间简陋的茅屋让她居住。可是,这么多年来,她从不摆谈自己的身世,别人相问,她总是一笑了之。张先生又想,她要不是状元,也不会有如此好的学问。因此,他认为这杨姑就是黄崇嘏的化名。于是,他一面安排将杨姑的灵柩暂停在茅屋之内,一面向皇帝写了奏章,呈明有当朝状元在此抱璧而亡之事,并请求皇上为状元黄崇嘏拨银建墓,以昭圣上之功德。
要是黄崇嘏真的就是杨姑,那么,封建社会怎么会准许女子考状元呢?要是杨姑并非黄崇嘏,那么,这玉璧怎么会藏在她的身上?这黄崇嘏到底是谁呢?话还须从头说起。
在川西邛州火井县天台山北麓有个黄坝村,有一户姓黄的人家,老头子名叫黄敏,妻子杨氏。夫妻二人皆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子一女。长子叫黄彦,次女名崇嘏。早年,黄敏曾当过小小的“侍郎”官,其时家境兴旺,人们都称他“黄侍郎”。后来,天下变乱,他也就弃官回乡了。自那以后,渐渐家道中落,越来越穷困了。这黄彦兄妹二人,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才华过人。可是,哥哥黄彦一连两次进京考试,都名落孙山。回家后,他闷气在胸,常发牢骚,有一次,竟惹得母亲伤心痛哭。崇嘏一见,忍不住气愤地冲着哥哥说:“你自己没本事未考中,反而对着母亲出偏气,真枉为男儿汉啊!”哥哥一听,满腔怒火正没处发泄,便愤愤地回道:“你行,你能考中!可怜你连进考场的资格都没有啊!”崇嘏一听此言,心中象针刺一般,闷声不乐地回到闺房。是的,在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确实是“妇女锅边转,男子闯州县”啊!小崇嘏一介女郎,哪有进考场的资格呢?她倒在床上蒙头大哭起来:“老天爷啊,你为何如此不公平?小崇嘏啊,你为啥就进不得考场?”此后,崇嘏便将闺房作书房,暗暗用功读起书来。哥哥便一天天忧愤成疾,不久便可怜地死了。母亲杨氏因为儿子夭亡,悲伤过度,一气病倒,不久也离开了人世。至此,崇嘏父女二人相依为命,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崇嘏便挑灯夜读,苦攻诗书,坚持不懈。
时隔三年,又逢皇帝开科,年已二十出头的崇嘏向父亲吐露了心中的宿愿,她要女扮男装,进京赴考,为黄家出这口怨气。父亲担心女扮男装去考试,真相一旦暴露便是欺君之罪,那是要满门抄斩的,怎么得了?因此,坚决不同意女儿去。崇嘏执意要去,并说到时候她自有退路。父亲苦劝不住,女儿一人前往,他又实在不放心,无奈之下,他只好陪着女儿同去赴考。黄崇嘏父女赶到京城,天下考生早已云集。经过十分紧张的考试,黄崇嘏
在这千人争,万人夺的考场上,终于以超群的才华夺得的了头名状元。皇帝召见黄崇嘏,见她文雅端庄,一表人才,十分欢喜,允她在京城打马游街三日,光宗耀祖,声名远播,风光无限!拜见丞相时,她的出众才华和绝妙人品,更赢得了丞相的喜爱。之后,崇嘏便留任京城。
话说丞相周庠有一小女年方十八,貌美如花,心灵手巧,待字闺中,周庠意欲招崇嘏为女婿。皇上知道后,非常高兴,随即当众赐婚,将丞相之女许与崇嘏为妻。黄崇嘏暗暗叫苦不迭,但又不敢绝拒,更不敢挑明,只得表面应酬,心中却十分紧张不安。父亲得知实情后,立刻惊恐万分,眼看女儿身份即将暴露,这欺君之罪如何担戴得起?本来体弱之身,在惊恐中突然病倒,几经医治无效,终于一命归西。
崇嘏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急向丞相周庠呈上书信一封,痛言其父近在京城暴病而亡,自己要护柩回乡,料理后事,待守孝三个月,方能回朝应婚,并随信附诗一首。老丞相一看大惊,原来,黄崇嘏在诗中暗示自己是一个女子,为争一口气才女扮男装前来应试,如何当了得女婿?老丞相既爱崇嘏的文才,又爱崇嘏的人才,更爱她的人品,故对她十分同情,怎忍心加害于她呢?于是佯装不知,会心一笑,答应了她的请求。随即去奏明皇上,皇上念其孝心,欣然准奏。
次日,黄崇嘏如脱钩鳌鱼,日夜兼程,扶着父亲灵柩,急急赶回家中。她心中万分悲痛,又恐三个月期限到后,皇上派人来追寻,于是,便急切安葬父亲之后,假托投亲,仍女扮男装出外去了。她流亡异乡,历尽艰辛,遍游天下名山大川。数年后,黄崇嘏便依母姓,改名杨姑,悄悄逃到这荒僻的铜鼓山中山隐居了。
再说三个月后,皇上见黄崇嘏仍未回朝,便叫丞相差人去召她进京。老丞相一听,忙把黄崇嘏先前呈给他的那首诗交给皇上,皇上一看也哭笑不得,只好依丞相的主意,将此事不了了之。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皇帝也换了新的,没想到金榜状元黄崇嘏竟然在这荒山野岭之中抱璧而亡。
回头再说当时皇上接到张先生的奏章,一经查询,多年以前,果有当朝状元黄崇嘏一事在案,并又发现当年黄崇嘏写给老丞相的那首诗。皇上一看既震惊,又感慨,他以为黄崇嘏才华出众,德行高尚,是一个了不起的奇女子,于是准奏,立即“拨银建墓,以昭圣上之功德”。
就这样,由张先生主持,在铜鼓山上专门为黄崇嘏修造了一座宏伟的状元陵墓,并立碑以纪念。又在黄坝村为其父黄敏建墓立碑,当地人称之为“黄侍郎坟”。从那以后,山民们为了纪念女状元黄崇嘏,便将铜鼓山改称为“崇嘏山”了。后来,人们还在山上建造了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崇嘏塔”。再后来,人们又在山下的火井江上修建了一座长长的平石桥,取名“状元桥”,并在桥头立了一块巨大的状元冠形的石碑,碑的正中刻有“状元桥”三个醒目的大字。至今碑、桥尚存,黄崇嘏墓碑犹在,山上宝塔仍凌空矗立,蔚为壮观。黄崇嘏的故事也一直在川西广为传诵。
高义奎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火井漕有一座雄伟秀丽的铜鼓山。此山林深草密,一片清幽。山上有一座古庙。一个外地的张先生流落到此,在庙内起馆教书。这张先生年近四十,是一位落第的穷秀才,孤身一人,在故乡受尽豪强欺凌,因此背井离乡来此荒山谋生,终日众徒为伴,书声悦耳,倒也有一番乐趣。但因生活穷困,心中苦闷,故常到山下几里远的小酒店借酒浇愁。日子一长,他的酒瘾也就越来越大了。
有一天,上完了新课,他的酒瘾发了,便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指定一名年纪大点的学生帮他代课,并说作业做完后,收起来,就放学。这张先生便下山喝酒去了。直到黄昏时分,他才上山回校。点灯一看,二三十个作业本已整整齐齐地放在讲桌上,翻开一看,见都用红笔批改过了,他便喃喃自语道:“这个学生真能体谅先生啊!”于是倒头便睡了。
第二天放学后,张先生把那个代课的学生留下来,表扬他说:“你真是个好学生,不但帮我代课,还帮我把作业也批改了。”这个学生一听忙说:“我没有批改过作业呀!”这时,张先生才把学生们的作业本翻开细看,不觉一惊:“是呀,这不是学生批改的笔迹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过了两天,张先生又让那个学生代课,自己下山喝酒去了。黄昏回校一看,收起来的作业又批改了,细看笔迹与先前的相同。再仔细翻看,不仅批写的字娟秀流利,而且批注的内容也十分精当。其中添上去的诗句、对文,就连自己也觉得远远比不上。张先生大为震惊,心想:“这荒山僻野竟有如此高人,平时我怎么毫无所闻呢?”这真叫他迷惑不解!当晚,他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总觉得这事好生奇怪。次日,他便个别询问学生:“当地谁是最有学问的人?”问来问去,都说没有。这更使他莫名其妙了。放学后,他又遍访当地山民,访来访去,仍未发现踪迹。这更使他产生了神秘之感,并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
  事隔两天,张先生又叫学生代课,自己下山去喝酒。走到山脚下,他却折转身抄小路从山背面上山,从后门悄悄进庙,又轻轻爬上“藏经楼”躲起来,偷偷看着下面。好久,好久,学生们才个个摇着头,稀稀拉拉地把作业交齐,连几个高才生都不住叫苦,这个说:“今天这幅对子真难对啊!”那个说:“这诗也实在太不好写了!”是的,今天张先生布置作业是别有用心的,也是他用尽平生所学出的难题,学生们怎么不叫苦呢?作业交齐后,那个代课的学生才喊:“放学!”学生们便三三两两、闷声不语地离开了学校。古庙里顿时一片寂静。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庙门“呀”的一声开了。张先生顿时屏
住呼吸,定睛一看,只见一个年约四五十岁,身材高瘦,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两腮窝陷,显得过早衰老的山村农妇从庙门外跨进来。她身穿浅蓝布衣服,虽然破旧,但补得巴巴适适,看上去整整洁洁,胸前拴一张宽边围腰帕,脚穿一双多耳草鞋,背着一个乡土背篼,手拿一把弯弯的镰刀。啊!原来是一位割猪草的老太婆,你看她的背篼头已割有半背篼猪草了。这老太婆一进门,四面张望了一会儿,才毫无表情地慢慢走上大殿,来到讲堂,轻轻放下背篼,又到庙里走了一圈,再走到讲桌旁坐下,翻开学生的作业本看起来。楼上的张先生不敢相信:“啊!难道会是她吗?”但见这老太婆翻着,看着,脸上若隐若现地露出了微笑。看了一会儿,她便拿起桌上的红笔,在作业本上批写起来。只见她在一个本子上写写,停停,想想,又迅速地写起来。顷刻,她放下笔,拿起那个本子,小声而有节奏地念起来。张先生急忙侧耳细听,不觉大为震惊,啊!一首诗,一首多么美妙的诗,一首完全出乎意料的诗!听着,听着,这张先生迷入了诗中的神奇意境,忘乎所以地发出内心的赞叹,失声叫道:“太妙了!”
这一叫不打紧,只见老太婆闻声急起,丢下本子,抓起背篼一背,急急忙忙往外就走。楼上的张先生惊得回过神来,慌忙奔下楼来,箭步追到门口,挡住老太婆的去路,纳头便拜,口称:“老师在上,晚生有眼不识泰山,只恨相见太迟,诚请宽容!”这太突然了,使得老太婆不知所措,呆立不动,少顷,她才若有所悟地慌忙叫道:“先生快请起来吧!山野贫妇,怎受得起你这大礼?先生错拜了啊!”张先生爬起来站在一旁,又一揖道:“晚生斗胆,请问老师尊姓大名,仙居何处?你次曾几次前来赐教,我欲求见不能。今日三生有幸,还求老师赏脸赐教!”这一逼,老太婆只得无可奈何地用手一指道:“那边山坡转过去再翻一匹岗就是我的家。老生姓杨,人称杨姑的便是。今日学馆献丑,还请先生见谅。我还忙着回家喂猪呢,这就请了吧!”说着,背起背篼大踏步而去了。这张先生呆呆地望着她转过山坡不见了,才掉头而回。这晚,张先生半夜无眠,翻来覆去把杨姑批改的作业看了又看,并把她批写的诗文、对联反复诵读,真是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越读越妙,余味无穷。读罢,感慨不已,心中豁然开朗,细细想道:“她要是个男儿,凭她这胸中学问,进京赴考,何愁状元不中?”深思片刻,又自言自语道:“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唉,学无止境哟!又道是:‘名师出高徒’,就凭我这点本事,怎能实现我寄托在学生身上的希望呢?惭愧啊惭愧!一定要向她请教,以充实自己的学问,方能把学生教出世啊!”
次日一早,张先生便下山略备了一些礼物回来。这天,他很早就放学了,让一个学生领路,过山去拜访杨姑。一路上,从学生口里得知,杨姑是一个孤苦老人,家里非常穷困。来到杨姑住处,只见顺坡三间低矮的茅屋外,一引清泉门前绕过,两棵小桂花树已是香花盛开。一个小小的竹篱院内,有三五只母鸡在啄食,篱边散乱地开着几枝菊花,院边有七八级石梯接上阶沿。屋后一片翠绿的竹林,倒也十分幽静。屋内陈设十分简陋,一片清寒景况。张先生一看叹息不已。杨姑把张先生让进屋坐下,相互客气,一阵寒暄之后,便深谈起来。张先生一再向她请教,并诚心诚意要拜她为师。杨姑却执意不肯。最后,张先生又提出拜她为老大姐。由于他满怀敬意,一片诚心,杨姑也无法再推辞。于是,二人便结拜为姐弟。此后,张先生便常来看望杨姑,专心向她求教。农忙时,他便带几个大一点的学生来帮她干活,逢年过节都要具备礼物前往拜望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已过两年。忽一日,张先生得知杨姑病了,放学后,便急忙去看望她。只见杨姑病倒在床,看样子病得不轻,就急冲冲去请来医生为她诊治。接连好几天,张先生天天放学后,都要去探望老大姐,他还专门雇了一位当地农妇白天黑夜照料杨姑。可是,杨姑的病总不见好转,十天,半月,一月……她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终于离开人间。
杨姑一死,张先生十分悲痛。他把自己这几年节衣缩食攒下的一点养命钱全部拿出来为她购置棺木,料理后事。就在几个农妇为杨姑遗体梳头、洗澡时,忽然发现杨姑的贴身内衣里,怀揣着一块闪闪发光的玉璧。张先生拿着这块镶有金边的玉璧一看,便知绝非凡物,急忙翻过来细看,不禁大为震惊。原来在玉璧背面还有一串细小而工正的金字:“大蜀天朝金榜状元黄崇嘏”。张先生简直被这意外的发现惊呆了。只见他双手捧着玉璧,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许久不语,弄得在场众人都莫名其妙。隔了好一阵,他才回过神来,字惊呼道:“啊!金榜状元黄崇嘏!”
原来这玉璧乃是古代皇帝专门赐给当朝状元的信物。那么,这“黄崇嘏”该是谁呢?总不会就是杨姑吧——因为状元不会是女的。根据在场的老人们讲,这杨姑并非本地人,她流落到此定居已有许多年了。当时,她是讨着饭来的,山民们可怜她,才在这里帮她盖了三间简陋的茅屋让她居住。可是,这么多年来,她从不摆谈自己的身世,别人相问,她总是一笑了之。张先生又想,她要不是状元,也不会有如此好的学问。因此,他认为这杨姑就是黄崇嘏的化名。于是,他一面安排将杨姑的灵柩暂停在茅屋之内,一面向皇帝写了奏章,呈明有当朝状元在此抱璧而亡之事,并请求皇上为状元黄崇嘏拨银建墓,以昭圣上之功德。
要是黄崇嘏真的就是杨姑,那么,封建社会怎么会准许女子考状元呢?要是杨姑并非黄崇嘏,那么,这玉璧怎么会藏在她的身上?这黄崇嘏到底是谁呢?话还须从头说起。
在川西邛州火井县天台山北麓有个黄坝村,有一户姓黄的人家,老头子名叫黄敏,妻子杨氏。夫妻二人皆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子一女。长子叫黄彦,次女名崇嘏。早年,黄敏曾当过小小的“侍郎”官,其时家境兴旺,人们都称他“黄侍郎”。后来,天下变乱,他也就弃官回乡了。自那以后,渐渐家道中落,越来越穷困了。这黄彦兄妹二人,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才华过人。可是,哥哥黄彦一连两次进京考试,都名落孙山。回家后,他闷气在胸,常发牢骚,有一次,竟惹得母亲伤心痛哭。崇嘏一见,忍不住气愤地冲着哥哥说:“你自己没本事未考中,反而对着母亲出偏气,真枉为男儿汉啊!”哥哥一听,满腔怒火正没处发泄,便愤愤地回道:“你行,你能考中!可怜你连进考场的资格都没有啊!”崇嘏一听此言,心中象针刺一般,闷声不乐地回到闺房。是的,在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确实是“妇女锅边转,男子闯州县”啊!小崇嘏一介女郎,哪有进考场的资格呢?她倒在床上蒙头大哭起来:“老天爷啊,你为何如此不公平?小崇嘏啊,你为啥就进不得考场?”此后,崇嘏便将闺房作书房,暗暗用功读起书来。哥哥便一天天忧愤成疾,不久便可怜地死了。母亲杨氏因为儿子夭亡,悲伤过度,一气病倒,不久也离开了人世。至此,崇嘏父女二人相依为命,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崇嘏便挑灯夜读,苦攻诗书,坚持不懈。
时隔三年,又逢皇帝开科,年已二十出头的崇嘏向父亲吐露了心中的宿愿,她要女扮男装,进京赴考,为黄家出这口怨气。父亲担心女扮男装去考试,真相一旦暴露便是欺君之罪,那是要满门抄斩的,怎么得了?因此,坚决不同意女儿去。崇嘏执意要去,并说到时候她自有退路。父亲苦劝不住,女儿一人前往,他又实在不放心,无奈之下,他只好陪着女儿同去赴考。黄崇嘏父女赶到京城,天下考生早已云集。经过十分紧张的考试,黄崇嘏
在这千人争,万人夺的考场上,终于以超群的才华夺得的了头名状元。皇帝召见黄崇嘏,见她文雅端庄,一表人才,十分欢喜,允她在京城打马游街三日,光宗耀祖,声名远播,风光无限!拜见丞相时,她的出众才华和绝妙人品,更赢得了丞相的喜爱。之后,崇嘏便留任京城。
话说丞相周庠有一小女年方十八,貌美如花,心灵手巧,待字闺中,周庠意欲招崇嘏为女婿。皇上知道后,非常高兴,随即当众赐婚,将丞相之女许与崇嘏为妻。黄崇嘏暗暗叫苦不迭,但又不敢绝拒,更不敢挑明,只得表面应酬,心中却十分紧张不安。父亲得知实情后,立刻惊恐万分,眼看女儿身份即将暴露,这欺君之罪如何担戴得起?本来体弱之身,在惊恐中突然病倒,几经医治无效,终于一命归西。
崇嘏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急向丞相周庠呈上书信一封,痛言其父近在京城暴病而亡,自己要护柩回乡,料理后事,待守孝三个月,方能回朝应婚,并随信附诗一首。老丞相一看大惊,原来,黄崇嘏在诗中暗示自己是一个女子,为争一口气才女扮男装前来应试,如何当了得女婿?老丞相既爱崇嘏的文才,又爱崇嘏的人才,更爱她的人品,故对她十分同情,怎忍心加害于她呢?于是佯装不知,会心一笑,答应了她的请求。随即去奏明皇上,皇上念其孝心,欣然准奏。
次日,黄崇嘏如脱钩鳌鱼,日夜兼程,扶着父亲灵柩,急急赶回家中。她心中万分悲痛,又恐三个月期限到后,皇上派人来追寻,于是,便急切安葬父亲之后,假托投亲,仍女扮男装出外去了。她流亡异乡,历尽艰辛,遍游天下名山大川。数年后,黄崇嘏便依母姓,改名杨姑,悄悄逃到这荒僻的铜鼓山中山隐居了。
再说三个月后,皇上见黄崇嘏仍未回朝,便叫丞相差人去召她进京。老丞相一听,忙把黄崇嘏先前呈给他的那首诗交给皇上,皇上一看也哭笑不得,只好依丞相的主意,将此事不了了之。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皇帝也换了新的,没想到金榜状元黄崇嘏竟然在这荒山野岭之中抱璧而亡。
回头再说当时皇上接到张先生的奏章,一经查询,多年以前,果有当朝状元黄崇嘏一事在案,并又发现当年黄崇嘏写给老丞相的那首诗。皇上一看既震惊,又感慨,他以为黄崇嘏才华出众,德行高尚,是一个了不起的奇女子,于是准奏,立即“拨银建墓,以昭圣上之功德”。
就这样,由张先生主持,在铜鼓山上专门为黄崇嘏修造了一座宏伟的状元陵墓,并立碑以纪念。又在黄坝村为其父黄敏建墓立碑,当地人称之为“黄侍郎坟”。从那以后,山民们为了纪念女状元黄崇嘏,便将铜鼓山改称为“崇嘏山”了。后来,人们还在山上建造了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崇嘏塔”。再后来,人们又在山下的火井江上修建了一座长长的平石桥,取名“状元桥”,并在桥头立了一块巨大的状元冠形的石碑,碑的正中刻有“状元桥”三个醒目的大字。至今碑、桥尚存,黄崇嘏墓碑犹在,山上宝塔仍凌空矗立,蔚为壮观。黄崇嘏的故事也一直在川西广为传诵。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2-5-3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