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232|评论: 3

[交流共享] 【粉墨风采】忆川剧著名小生李文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忆川剧著名小生李文韵

(载《渝州艺谭》1999·2)      曾祥明


川剧著名小生李文韵先生去世13年多了,但他的形象和艺术却使我至今难忘。
    我认识李文韵先生很早,但他也许在辞世时都不知我姓甚名谁。这也难怪,观众认识演
员,演员不认识观众的现象是很普通的。何况,我和他唯一的一次交谈,是在1965年.那时,他已是蜚声全国的川剧名家(当时还像没有表演艺术家一说),我还是参加工作不久的毛头青年。
    1957年和1958年间,我所就读的重庆市第40初级中学组织勤工俭学,我们班勤工俭学的地点就是实脸剧场。我们每星期日到剧场去帮助收座票、对座号、扫地,从而使我们几个小戏迷获得了免票进入实验剧场看戏的优待。那两年,我看了近300场戏。李文韵先生恰好常在实验剧场演出,我看他的戏就多了。据说,李文韵先生的戏路很宽,除了当行的小生戏外,还能演《药茶计》中的张浪子、《西关渡》中的陈采、《问病泥宫》中的杨广等丑角戏,也能演《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宋景诗》中的宋景诗。这些戏,惜乎我都没看过。我看他演的戏,大约有《白蛇传》中的许仙、《红梨记》中的赵伯畴、《赵盼儿》中的安秀才、《吴越仇》中的勾践、《乔老爷奇遇》中的乔溪、《送行》中的梁山伯、《百花公主》中的江六云、《赏夏》中的蔡伯喈、《堂会三拉》中的赵宠、《十五贯》中的熊友兰等小生戏以及《九根毛》中的白师爷、《革命的母亲》中的叛徒、《双打墙》中的落后老农民等相似于丑角的戏。
    1965年,我在重庆剧场看现代戏《龙泉洞》。开演前,在剧场休息室与他交谈了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话题是从《龙泉洞》说起的。当时正是“文革”前夕,上海刮来的“大演十三年”(即大演现代戏、大演工农兵)的是风,也使川剧大演起《龙泉洞》、《朝阳沟》、《节振国》等现代戏来。我就向他问及对现代戏的看法以及传统戏的前途等等.李文韵先生对我说,现代戏也不是什么新东西,过去就有《晚娘毒》、《哑妇与娇妻》等时装戏。现代戏要演,不过要演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要让现代戏在舞台上站住脚,以后可能还是要演一些像岳飞、杨家将一类的爱国主义的传统戏,总之,传统戏也是不能完全丢掉的。那时,正是大演现代戏的高潮时期,他的这番话,依然充满了对传统戏的热爱和依恋。我问他为啥没演尤子厚(《龙泉洞》中的一个“阶级敌人”),他说,今晚上是赵又愚演,过几天你来看看我演的尤子厚嘛。
    1988年3月,我从凉山调江北县政协时,李文韵先生因车祸去世近三年了。那次谈话,也就成了最后的一别,惜哉!
    李文韵先生于1917年出生于重庆,原名李开国,又名李品山。其父李成章,是经营药材的小商户,还得靠他母亲徐洪德摆纸烟摊子补贴全家生活。他读了两年私垫后,就因家境清贫外出谋生,当过店员和翻砂工。1930年,拜著名川剧文武小生张绍华为师,在川剧班子里学戏。张绍华唱腔很好,李文韵受其教益颇多,使他后来以唱功戏在当代著名川剧小生中独树一帜。后来又拜魏大王魏香庭为师,他的《托国入吴》、《堂会三拉》、《情探》等戏,都是魏大王亲授的。为广开戏路,博采众长,他又向曹大王曹俊臣学戏、学武术,向夏庭光的父亲夏长清学丑角表演。他一生几乎都没离开过重庆。解放前和解放初,他在又新大戏院(今重庆剧场旧址)演出,还给“又新科社”的科生教过戏。后来是重庆市第一个国营剧团重庆市实验川剧院演员、重庆市川剧院演员。他基本功扎实、全面,台风洒脱大方,嗓音宽亮(60多岁时还能演唱工繁重的《托国入吴》这样的戏),唱腔工稳.无论唱、做,表现人物行为、心理,都很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在剧目建设方面,他曾于1952年在又新川 剧院参加整理《柳荫记》,并与谢文新分别扮演梁山伯。1960年参加整理《荷珠配》并主演赵旺,获得极大成功,受到陈毅副总理的称赞。
    重庆是川剧重镇,加上有西南川剧院的底子,名演员多不胜数,著名的小生演员就有姜尚峰、袁玉堃、陈桂贤、李文韵这一批老先生。由于种种原因,李文韵虽有名气,在全国并无大影响。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也没能参加。1957年5月,重庆市川剧一团到武汉、黄石、上海、济南、北京等地进行历时半年多的巡回演出——也就是重大艺术交流活动吧,在离开重庆时也没有李文韵参加。直到巡回演出团到达上海后,上海文艺界中关心川剧的著名人士如沙梅先生等,建议剧团到北京时一定要演出一个新的、高质量的大型喜剧,以更好地扩大川剧的影响。剧团才临时苦想,终于想到了一出原名《蝴蝶媒》又名《黄界释》的以小生为主的戏,但巡回演出团的小生演员都没有演过此剧。幸而市川剧一团团长、著名
花脸金震雷还记得此剧。于是由金震雷扮演剧中主角乔老爷乔溪。沙梅等先生看了戏后,认为剧本有基础,还可以整理得更好一些。于是,由该团编剧李净白执笔整理剧本,并改名为《乔老爷上轿》。为了保证演出质量,电报急调留在重庆的李文韵飞赴上海,主演乔老爷。李文韵果然不负重望,以小生加小丑的风格,溶成“小生丑”的新行当,成功地塑造了乔老爷的艺术形象。1957年10月,《乔老爷上轿》在北京吉祥剧场首演,受到首都文艺界和专家、观众的好评.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健吾、戴不凡等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赞《乔老爷上轿》是“一本上品的奇妙喜剧”,推许李文韵扮演的乔溪乔老爷,“能把握住性格上的复杂和完整,又善于用小动作刻画心情”,他“既能使乔老爷的形象具有川剧丑角特有的幽默、诙谐,又具有川剧文小生的温文儒雅和穷书生那种特有的书卷气和酸劲儿。而这一点,对于囊空如洗的乔老爷是必不可少的”。在北京演出时,“乔老爷”得到更多文坛巨擘的关注。田汉先生把剧名《乔老爷上轿》更名为《乔老爷奇遇》,并改写了乔老爷在剧中所吟的诗。郭沫若则根据田汉的改写又再改写了一遍,并把他改写的诗于10月28日书赠给了上门拜望的导演李文杰(在“乔”剧中兼演蓝木斯》和主演李文韵。当年12月,当时最权威的文学杂志《人民文学》破例地刊登了全剧剧本,使该剧很快地为众多川剧团体排演,并长期活跃于川剧舞台上。一些兄弟剧种也相继移植演出了此剧。后来,上海电影制片厂又根据川剧改编、拍摄了喜剧故事片《乔老爷上轿》,由著名喜剧演员韩非主演,从而把“乔老爷”推向全国。综观重庆市川剧院建院40多年来,能得此殊荣的,似乎只有这个《乔老爷奇遇》了。殊荣的取得,李文韵功不可没。载誉返渝后的李文韵,也更加声名响亮了.
    1961年3月,由李文韵、陈桂贤、李净白整理的《荷珠配》在北京演出,李文韵主演的赵旺,又一次得到首都各界的好评,认为他“成功地塑造了又一十崭新的喜剧人物形象:质朴、善良、乐观风趣、见义勇为,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智慧和情操。李文韵演来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不失川剧文小生的规范,充分展示了他的创造才能”。陈毅副总理看了此剧后,称赞李文韵是“有风格的演员”。老舍先生也把《荷珠配》改编为六场同名话剧.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练公演。
    《乔老爷奇遇》和《荷珠配》的极大成功,不仅使李文韵蜚声海内,他所塑造的乔老爷和赵旺,也使川剧文小生形成了一个新的分类:小生丑。这是李文韵先生对川剧剧种角色行当的一大贡献。
    小生丑,绝不是小生和丑角的机械相加,而是渗透融合。如前所述,它既具有川剧小生的温文儒雅、迁阔酸派的书卷气,又具有川剧小丑的幽默诙谐。它既不像川剧小生那样潇洒儒雅、循规蹈矩,也不像穿红褶子的公子少爷那种风流放荡、不学无术或薄学自夸。小生丑所塑造的形象.多是中下层中可亲可敬,而又往往觉得匪夷所思地使人忍俊不禁,川剧红褶子小丑几乎根本没有这类人物形象。惜乎“文化大革命”把才子佳人统统赶下了舞台,当时还不到50岁的李文韵,尽管再富于创造才能,也无法施展,不然的话,相信他会给川剧艺术再塑造起码一二个画廊人物的吧。
    至于李文韵先生的其它传统折子戏,我在读初中时看过他的代表剧目《堂会三拉》、《赏
夏》、《托国入吴》、《越王回国》等戏。当时年仅十四五岁的我确实说不出多少门道.实在说,在看这几个戏之前,我都在《川剧》和《川剧丛刊》上看过剧本,总觉得这几个戏不会有什么好看的。可看了李文韵先生的演出后,变了,我变得对这几个戏很喜欢了。喜欢《堂会三拉》中李文韵扮演赵宠的生活气息和喜剧趣味,喜欢他在剧中的细小眉眼表情;喜欢他在《托国入吴》的一大段唱,只觉得唱得非常好听(80年代后期,川剧名家夏庭光先生说过“《托国入吴》这些戏.我们唱死了也唱不过李文韵”—可见他的唱功之妙);喜欢他在《赏夏》中那段“适才一梦梦家乡”的唱,喜欢他那面对“到冬来有红泥暖阁,到夏来有清凉俊阁”的豪华生活的无奈和希望拿着扇子,在爹娘近前“拥上几扇,摇上几摇”的贤孝心情;喜欢他在《越王回国》中那铿锵的讲白,这也才有我后来对他的崇敬和那一次难忘的交谈。
    也许,出于对李文韵先生的崇敬和喜爱吧,我和他的两个高足弟子的关系也很好。一个是后来演《山城棒棒军》中梅老坎出了名的庞祖云,一个是至今仍在川剧舞台上继承李文韵先生的艺术,以擅演《乔老爷奇遇》、《荷珠配》、《堂会三拉》、《托国入吴》等戏的刘树德。
    庞祖云兄比我年长三岁。1956年初,在重庆市川剧院演帕帕生(扮演儿童)的庞祖云要归行学戏了,院长周慕莲亲自安排不满15岁的庞祖云拜李文韵为师,学唱小生,因为庞祖云当时嗓音条件很好,正适合学习李文韵的《托国入吴》、《赏夏》、《三返魂》等一批以唱功为主的小生戏。在当时没有录音设备的条件下,李文韵先生对他是一句一句的教,一腔一腔的指点。凡行腔、用气的地方,过经过脉之处,李文韵都反复示范,悉心指点。不久以后,庞祖云就成了重庆市川剧院“第二梯队”的小生演员。李文韵很喜欢庞祖云,请客、吃饭也常常带他一路。李老师先是叫庞祖云替他买酒,入席后李老师就拿筷子蘸些酒叫庞祖云尝。然后就笑嘻嘻地教他“抿一口”,最后,师徒俩就端起杯子对饮起来。庞祖云后来说:“李老师教我的太多了,不仅唱腔、身段像李老师,我连喝酒都像他了!"1957年,重庆市川剧院演出连台本戏《目连传》,剧中的第二主角傅罗卜,原定由李文韵扮演。李文韵觉得他已年满40,年纪偏大,演这个十多岁的傅罗卜已不适宜,就力荐16岁的庞祖云担任。这倒不是李文韵偏爱自己的学生,是因为傅罗卜的戏很重,唱词长,曲牌又是成套成堂的〔江头桂〕、〔四朝元〕等,很考唱功。擅长唱功的李老师.想借此机会教育和锻炼庞祖云。庞祖云也没辜负李老师的期望,演得很成功,一时称道于山城,他也因此正式成了小生演员。1961年冬,川剧大师琅裕祥觉得庞祖云改学丑角更有灵气,他才改行学了丑角,拜周裕祥为师。庞祖云今天以影视成名,但一谈到李文韵先生,依然充满感激和深情。
  刘树德今年52岁,比我小两岁,正是在川剧舞台上流光溢彩的年华。50年代中期,我还在凉山教书,在电视中看到川剧《凌汤圆》的录相,觉得剧中的长生,其唱腔和身段都有些像李文韵。回到重庆认识以后,才知他果然是李文韵先生的弟子。刘树德天赋条件好,人也灵气,除了《托国入误》、《堂会三拉》等戏颇有李文韵的风范外,也特别长于小生丑戏《乔老爷奇遇》和《荷珠配》,他大概是李文韵先生的衣钵传人和唯一硕果了吧。事也凑巧,1998年10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为地方戏设立“精品库”,重庆市川剧院的《乔老爷奇遇》得以入选,这大概与41年前李文韵先生在北京的影响有一点关系吧。市川剧院确定饰演乔溪乔老爷的,便是刘树德。年初时,在我负责组织的渝北区政协十一届一次全委会的文艺晚会时,我正好邀请市川剧院来渝北为政协、人代会演出《乔老爷奇遇》。事后,我同树德交换了一些意见,认为此剧还可以作一些精炼,以适应今天观众的欣赏习惯,并着手对“乔”剧中的“登岸”、“庙遇”、“轿误”等三场戏作了一些压缩。市川剧院为“精品库”录相,恰好选定此剧,川剧院艺术指导、表演艺术家赵又愚先生约我对此剧进行整理,我也正中下怀。我在原来已经压缩了几场戏的基础上,又同又愚先生一起,对剧本进行了删节连缀,录相排演时就用的这个本子。近日来,树德又约我整理全本传统大戏《吴越仇》,我共安排了五场戏,从勾践兵败会稽起,到为践灭吴杀文种止。其中“兵败会稽”一场,基本参照40年前我所看的李文韵先生的“大战会稽”的路子,“托国入吴”一场基本不动,勾践上场时唱的〔水荷花〕,帮腔的两句词都是用李文韵先生当年的“文种过营去请降,好教孤心意惶惶”,而取代了那种“万能钥匙”似的“乌鸦高叫南枝上,叫得人心内好焦”的不叶韵的词句。对《乔老爷奇遇》的压缩和对《吴越仇》的整理,也算是我对李文韵先生的艺术的一个纪念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2-7-13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7-26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2-7-2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祥明老师的戏剧点评我最喜欢收看了。点评的非常精彩,真是内行看门道啊。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