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175|评论: 4

[川剧活动] (川剧人生)(看川戏七十年杂忆)之二(从看戏到写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4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看戏到写戏
——我的写戏轨迹
·曾祥明·
看了50多年的戏,没想到我会写戏。
看了50多年的戏,也注定了我要写戏。
我是在4岁的时候,就跟着先父大人看戏的。看了些什么戏,记不清楚了,但记得真切的,是我在小学里就熟知川剧折子戏《营门斩子》、《八郎回营》、《做文章》等戏。到初中,参加学校的戏剧组,唱过《南阳关》中的“尚麻二将”中的麻叔谋,扮演过《做文章》里的蛮疙瘩书僮。更因勤工俭学,到重庆市区的实验剧场收门票、对座号、扫剧场,换得免票看戏的机会,一年中竟看戏200多场。1959年到1988年的29年的凉山生涯中,只要有机会,我仍然找戏看,回重庆时看,在昭觉、西昌读书、学习、教书时,只要有戏都想法去看。1988年后,因混迹川剧界的朋友中,自然有戏可看了。但我从没想过要写戏,只写了一些看戏后的观感,并凭借这些文字加入了四川省戏剧家协会。
1977年起,我开始写诗。后来有朋友劝我写小说,我想,我要有写小说的材料,一定把它用来写戏——这已经萌发了写戏的念头。后来我也写起小说来,但并没有用写小说的材料写戏——有些材料可以写成小说,但不一定可以写戏。
19883月以后,我谋食于江北县(今渝北区)政协,开始了戏剧小品的创作,到1988年的11月,我终于把自己的一篇小小说《旗袍裙》改成了同名川剧小品,并由转到江北县文化馆的原江北县川剧团演员演出——这就是我写的第一个川剧。后来,重庆市川剧院通过市教委,在一些中小学开展川剧普通教育,需要一些根据小学语文课本改编的“课本剧”,我应约写了《小音乐家扬科》、《搭新房》、《金色的鱼钩》三个“课本剧”。《小音乐家扬科》、《搭新房》先后由江北县两路小学演出,《金色的鱼钩》发表在19916月号的《四川戏剧》杂志上。以后,因参加重庆电视台春节晚会筹办工作和市文化局创作室的邀约,写下了川剧小品《张飞搬家》、《支书与大娘》、《水乳情》三个川剧小品,《张飞搬家》由重庆市川剧院演出,另外两个则分别发表在《重庆晚报》和《重庆群众文化报》上,这也算我对写川剧的尝试。
20005月,重庆市川剧院的刘树德兄准备举办个人专场演出,要我为他写一个既适合他演,而他又不常演过的小戏,作为专场中的新戏来演出。我选取了传统大幕川剧《折桂斧》中“教弟”一场,加重了角色的戏份,为他改写为《打柴教弟》,演出取的了好效果。谁知这一来就不可收拾,市川剧院的许咏明办个人专场,我为他改写了《取筝惊丑》(后来成为他的常演剧目和代表剧目),为女小生孙群改写了《宝玉哭灵》(她演过后又由唐世鸿演)、为老旦周雨萍改写过《太君辞朝》(她演过后由段昭书演),2002年,为熊宪刚赴北京演出新创作了《啖松》,同年新创作了大幕川剧《八珍汤》,2003年,为黄荣华晋京夺取中国戏剧“梅花奖”新创作了大幕川剧《长乐悲歌》……从此,我就正式地写起川剧来了。
2002年春,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朱凯调任重庆市京剧团副团长,在他的推荐下,我被聘为市京剧团特聘编剧,逼使从不看京剧的我也学写起京剧来。
20076月底为止,我总共创作了大型川剧7部,改写大型川剧8部;创作大型京剧5部(其中与人合作1部),小京剧1个,新编小川剧23个,改写小川剧13个。合计大型戏曲20部,小戏曲37个——其中发表和演出的大戏9部、小戏15个,在重庆戏曲界算得高产者和幸运者,尤其是以一个从未经过一天专业训练、没吃过一天专业饭的业余的我,在许多人的心中大概有些不可思议的吧,无怪重庆市川剧院一个专业剧作家对我说:你成了专业的,我们倒成业余的了!
“课本剧”到小川剧,从改写到创作,从小戏到大戏,从川剧到京剧,从“业余”到“专业”,这就是我的写戏轨迹。
使我感到幸运的,不仅是我的戏剧作品在全市业余戏剧家中首屈一指,而且,市话剧团演过我的话剧小品,市曲艺团演过我的曲艺作品,市川剧院、市京剧团眼过我的川剧与京剧。市川剧院仅有的五名导演夏庭光、胡明克、宋天伟、黄谨良、曾幀,全都导过我的戏,市川剧院的七名国家一级演员中,刘树德、许咏明、黄荣华、熊平安、张建平等都演过我的戏,市京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程联群、黄家骅也演过我的京剧《情探》,作为一个业余剧作家,还要企求什么呢?
在我的戏作创作过程中,我首先应感谢的是夏庭光先生。他不仅导演我的戏最多,还可以这样说,我的每一部大戏,他都给我很多指教,提过不少好的建议。还有市文化局创作室的阳晓兄,从不同行生嫉,也为我的戏提出过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这都是使我铭感五内的。
好有的朋友向我建议,少写一点,写好一点,争取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我感谢这些朋友的盛情和期望。我会力争写好一些,但不必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一是我自知还不是这块料。二是那太累人。“戏是改出来的”,“十年磨一戏”成了批判家的口头禅,却没想到一个人有几个十年!我写戏是一种爱好,一种寄托,一种享受,用不着为了留名青史去煞费苦心。更何况,要“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一是靠功力,二要靠机遇,三还有各种非艺术因素的制约,还难免要摧眉折腰,何苦!我胸无大志,就只想到在我所在的地方有一点影响就够了,而这一点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的,可以满足了,愚意又复何求呢!
200774日记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2-8-15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8-15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8-15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2-9-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