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中国历代政府进行了纵向比较,指出各个时期的官民比例:
汉代是1:7948
唐代是1:3927
明代是1:2299
清代是1:911
1949年是1:294
1987年是1:67
2000年是1:28
2022年是1:7
这个数据触目惊心,财政供养人口比例过高,已经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行政机关更容易招致批评,成为舆论议论的焦点。
隋朝时,有种说法叫"十羊九牧",意思是当官的太多,民少官多。这只是夸张的说法而已。隋朝真实的官民比是1:4026,比我们今天是少的太多了。
宋朝是历史上对读书人最宽容的时代,奉行"养官"制度,结果过大的俸禄压力导致政府财政紧张,致使北宋衰落而被金灭亡。很多学者都认为“官员数目之冗繁,北宋为历朝之冠。"可见,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然而,站在今天政府的角度上,他们也许会觉得冤枉,因为古代国家结构简单,治理起来也不麻烦,政府官员主要承担治安、缉盗、征粮、断案、救灾等事务。而现代社会,政府职能太多,管理范围太广了,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维持。确实,将古代与现代的"官民比"进行简单的纵向比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今天政府机构冗员过多也是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我国一直以来进行了多次政府减员,但每次都跳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曾经有记者在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口户网站上,惊讶地发现该市设有11名副市长、17名正副秘书长,还有6名调研员协助副市长工作;“铁岭市有9名副市长、20个市政府副秘书长"一事也曾在网络上传播得沸沸扬扬。
《尚书.周书》中说道,"官不必备,惟其人",意思是任命的官员不必过多,称职最重要。一个组织人数并不是越多越有效能,人太多就容易形成比较和短板效应,人多必闲,闲必生事。有人说,减掉一名领导,一年或许可以省出几十万财政支出,而且决策更高,执行更有效率。
“官民比"数据被热炒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因为,公共财政支出涉及到每一个纳税人的切身利益,人们有权利对政府的冗员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问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