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作为一种通俗文化形式,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心态的变动。在近期上映的糖水剧《归路》中,男女主角长久地深爱彼此,由于是异地恋,一周能见一次就不错了,终于重逢了,两人躺在一张床上,愉快深情地谈到婚事。等女主角睡着了,你猜男主角去干嘛了?他半夜爬起来,去车库拆她的车。
我一位女性朋友说:“看到这里,我实在不能理解,失而复得的爱侣,他是怎么做到半夜连人都不要,非要去拆车的?就这样,他还誓言:我很想很想你。”
在我看来,不管编剧是否有意腹黑,这一幕的合理解释是:这是性压抑——他要不去拆车,就想要做坏事了。按照纯爱剧的道德观,绝对不能提前滚床单,但一腔精力又无处发泄,所以他必须只能去拆车,把自己的性冲动发泄在车子身上。
恪守底线还不止这一处,两个人一起去旅行,谈到结婚,男生说你答应结婚,晚上我们就睡一张床,不答应,就分开住。女生很开心,说订的大床房。结果晚上男生连床都没睡。说是热恋情侣,连牵手都不多,在街头亲吻,还得说“只此一次”。他们恋爱的进度哪里像三十多岁的成年人?倒不如说像高中生。
在好评如潮的另一部剧《爱情而已》里,两人4分多钟的滚床单,播放版本被剪到只剩30秒。既然现在恨不得年轻人赶紧都去结婚生子,为什么还要删减这些?无欲无求还生什么孩子?奈何这就是个假正经的时代。
性压抑和性骚扰,实际上是社会表征的一体两面。“道德净化”的努力,会激起社会的复杂反应:一些人遵守礼法,另一些人反而可能会因为这种压抑而生发出偷尝禁忌的兴奋感。人类学家MorrisDesmond曾说,如果有一种文化把耳朵视为性器官而遮掩起来,那么耳朵也会激发很多人想要偷看。
之所以说道德净化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有一个原因:这种礼法的外在道德约束,并不基于对女性的真正尊重。相反,在这一权力秩序中,女性的意愿多多少少是被忽视的,根据一种有毒的“男性气概”理解,女性被戏弄、被冒犯后的反应,甚至被视为一种乐趣。然而,一个玩笑是否属于性骚扰,应以听到玩笑一方的感受为准,这本身就需要先把对方作为一个平等个体来对待。
这就是我们当下的现状:一方面,社会道德观是严格、刻板的,另一面,对于女性的意愿和权利又缺乏应有的尊重,此时,总有一些人将自己受压抑的冲动找机会释放出来。就算被当场抓住,他们也倾向于以自己的感受为准,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这没什么,别这么开不起玩笑”,反过来说是你“玻璃心”了。
这当然需要刷新社会道德观,但仅仅靠道德谴责是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因为当下的性骚扰远不只是少数人一时的道德不检点,而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冰山一角。
至于那种认为“社会风气败坏”的观点,就更背道而驰了,因为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人们道德腐化了——他们一直都这样,只是在外部环境变化后,露出了内核。更多的人,只是没机会表露出来。
要真正改变这一点,就得让两性从小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互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厘清边界,不去压抑人们自发的正当欲望,充分地知情同意。最终,这意味着需要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社会人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