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绵阳、宜宾三个地方差距大家心里大致有数,但是公厕密度差距能这么大还是挺让人吃惊的。
在高德地图定位选的三个城市的高新区管委会,然后选择周边—便民—公厕,距离是选的1000米内......
通常一个地方配套设施最齐全的就是办事的附近,也是在新区公共人流量相对较大的地方,绵阳近年来挺重视高新区公厕配置的,好几次看到新闻说又新建、改造了公厕,又是“和科技”又是"高颜值"的。但是身边不少工作和生活在高新的朋友出门办事,偶尔还是会抱怨公厕太少不好找,由于常年出差所以经常在省内的城市往来,突然就有个想法,搜了下包括绵阳在内的川内三大城市公厕密度。
成都高新管委会附近一千米内47座公厕
绵阳高新管委会附近一千米内5座公厕
宜宾高新管委会附近一千米内没有公厕
搜成都的时候,我一直在往下拉,除了常规公厕建设给力,最大的方便时来自于周围两个大型综合体,每一楼都提供了类似于政府公厕一样对外方便的服务,增量就二十多个。
搜绵阳的时候只能说中规中矩,尤其还是选的管委会附近,这个密度放到高新区其他地方应该是达不到的。所以比起“高颜值”和“黑科技”,不如把每座公厕价格打低点,数量搞多点,毕竟排不上队找不到公厕,管你啥黑科技都挡不住随地大小便。
搜宜宾,反正我是有点惊讶的,作为新区重要战略位置的管委会附近一公里一个都没有,不知道是不是对方的高新和其他城市同名不同命,发展的重点也没在那附近,还是第三方平台对当地便民数据没上心。
以上仅为个人随机比对,心血来潮想为我们绵阳的公厕建设提点建议:
1、够用>好用>用得有排场。公共厕所作为折射城市文明的窗口,既是面子也是里子。漂亮固然重要,但是先要保证有,哪怕你两公里外有一座五星级公厕,也没法比一个一公里内的干净的砖瓦厕所更能保证尿急市民的底裤和城市的底线。
2、财政资金不达之处,民营经济可以补起短板。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高新区除了产业经济发展还有最基本的消费,每撑起一个综合商业体,就顺带解决了很多公共基础设施。
3、延长下公厕开放时段。不晓得是不是我在绵阳才出来玩得晚,绵阳不光24小时开放的公厕少,而且限时开放的时段也比较短,更像是为“岗位”量身定制上下班时间。公厕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便民,如果因为限时太长影响相关人员上下班,可以尝试更多公厕24小时开放。如成都除了对外开放的商场内部厕所,官方的一般是“6点—23点”和“24小时”两种,而绵阳的还分冬夏时制。
以前还有人偷“肥料”,现在好多人连施肥的地方都没有。如果是害怕有人损坏设施,遇到了以“寻衅滋事”名义报警抓几次全额赔偿再上两回新闻,自然就收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