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观新闻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近日公布了一份报告,披露了广西高校的科教振兴资金审计情况。报告披露,广西在对高校科研项目审计中发现,一些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其中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占比0.71%;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有关报道迅速引发网友对高校科研资金浪费现象的集体吐槽,“动辄上亿的科研经费,换来的是成果0转化,让人震惊和无语。”“有些高校热衷申报项目,却鲜有转化成果或不出成果,巨额财政资金打水漂,这是严重的学术资源浪费。”
甚至还有网友认为,高校科研成果“千呼万唤不出来”也是一种科研腐败,“高校削尖脑袋拿项目,看中的只是项目背后的巨额财政资金。”“科研经费成了唐僧肉,一些专家学者打着科研的幌子干着以研谋私的勾当,毫无知识分子的担当与作为。”
有业内人士分析,报告内容反映出个别高校在项目立项、执行和评估方面的疏忽,甚至可能涉及不当行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下,高校常常面临着“发表论文”和“获得项目资金”等数量性指标的压力,而这可能导致对实际科研质量和成果转化的忽视。因此,不能仅将责任归咎于高校本身,也要审视整个体系是否过于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实质。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学界人士对此鸣不平,“科研本来就是烧钱的事情,需要长期投入。为什么大家觉得天使投资投100个亿全赔了也是正常的,却觉得科研投入必须要有产出?”“1.3亿经费800多项目,平均每个10多万,一两年时间指望出多少成果呢?”其中,有网络大V呼吁,社会要多一些耐心和包容,给科研人员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