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18|评论: 4

阿里献血事件:恐惧本身成了最大问题

[复制链接]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12-4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阿里献血事件:恐惧本身成了最大问题

日,阿里献血事件,持续成为关注的热点。事件曝出至今已近一周,网民和媒体相继发出拷问,但是事件依然没有结果。

        近日,阿里献血事件,持续成为关注的热点。事件曝出至今已近一周,网民和媒体相继发出拷问,但是事件依然没有结果。

        因为这件事涉及的都是“招牌大动作”,所以难免引发关注和质疑,比如,“小姑姑”电话推动上海卫健委给西藏相关部门打招呼、动用百万费用包机、动员阿里公务员和军人献血等行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更何况三个都能顺利通关,那普通网民自然会怀疑其中是否涉及到特权,以及不平等的生存权问题,人们自然会提出命运的终极之问:万一普通人也陷身如此垂危关头,可有这种逃出生天的可能性?这种答案是难言乐观的,人们因此更将关注点转到了特权身上。网民和公众这种联想和质疑是合情合理的,本身构成了一种监督。

        尤其在当下的经济社会不景气氛围里,不平等带来的刺痛感更为强烈。不景气加剧了贫富悬殊现象,网络中出现了不少对于失去工作、消费降级、阶层滑落的悲情渲染,任何一点点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都会成为激发流量的痛点。

        更何况,在此前已经发生过“丽君和亮亮”因为在郑州买房遭遇一波三折,导致希望之光慢慢暗淡的事件,中间维权被打、账号被封、最后要无奈离开城市返乡,激起了网民极大的同情,无数人移情到了自己身上。虽然这对年轻夫妇是做自媒体的,整个事件具有流量策划的痕迹,而郑州在最后也留住了他们,这也是郑州为了城市声誉而必须做的事情,但是这个事件已经完成了它的行情使命,就是击中了当下这一波不景气的社会低徊心理,引发了人们的伤感情绪。

       “丽君和亮亮”事件和阿里献血事件,时间上一前一后,情理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是底层弱者的奋斗和抗争,一个是可能的人生赢家的冒险和炫耀。这种强烈的对比,增加了阿里献血事件的网络情绪复杂性。

       细细考察阿里献血事件,其实可以拆解为几个孤立的环节,其中的一些环节,如果大胆面对,其实并不会有特别大的风险:

       环节一:“小姑姑”通过电话联系上海市卫健委,推动上海卫计委和阿里相关部门取得了联系,开始下一步行动。这都是作为伤者余小姐的对话截图的信息。这可能是几个环节里涉及特权嫌疑较大的一个因素,因为普通人没有这种联系重要部门并推动行动的可能性。

       但是如果再多想一步,中国作为人情社会,尤其在至亲面临生命威胁的重大关头,任何一个人都会尽最大努力、将自己资源发挥到最大程度,来挽救一个宝贵的生命。即便“小姑姑”并非特权人物,但是因为形势太过紧急,堪称争分夺秒,也是有可能争取到上海市卫健委相关人士的支持,从而涉入此事。国内部门与部门之间保持联系,关键时候互通有无,并非仅有现象,在一个关系、面子、人情异常浓重的社会里,也是完全可以说得过去的事情。因此,这个环节的风险,并非想象得那么严重。

       同时,我们是否也考虑到另外一个可能,那就是伤者在转危为安后在网络上自述过程,本身劫后余生的欣幸感和带有一点炫耀性的动机,会不会倾向于将整个事件过程进行了有意识的夸大?将无数协调细节略去,而只剩下令人艳羡的主干情节?

       环节二:父亲花费百万费用,包机将受伤女儿送往成都。这个环节,涉及到公权力和特权的想象相对较少,因为主要是费用的问题,很多网民会质疑哪个普通家庭能拿出这么大一笔费用用来包机。医疗包机其实早已有之,但是因为费用昂贵,所以并未走入大众视野而为人熟悉。至于百万费用,虽然绝大多数网友是无力拿出这个费用,或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救治时间一点点流逝,但是考虑到伤者来自上海家庭,一个父亲为了挽救独生女儿的生命肯定会豁出全部,再加也会获得亲人的大力支持,这个费用应该不是多大的问题。只要没有涉及到公款,以及相关可能的特权问题,这个环节,反倒风险不大。

      环节三:动员阿里地区公务员和武警、军队献血。这个看起来确实是个大工程,而且涉及到军队,的确让人感觉到权力非同一般。更有网友留言称,“竟能调动军队”!但是据阿里当地知情人说法,阿里地区人数不多,一旦出现类似紧急事件,的确会发动社会进行献血,也不乏公务员和武警战士。据未经证实信息,其总体献血者大约在20人左右。因此,不少人认为,阿里医院对此事的解释是说得通的,“只要是生命垂危的老百姓,我们都会开通”,不过未能说服网友们。当下大家都在等阿里对于此事的复查结果。如果真相果真如知情人说的那样,如何增加说服力和公信力,反倒是个极为重要的事情。从传播的角度出发,同样一件事情,谁来说,说什么,如何说,对于舆论的影响力,常常是天差地别,迥然有异!

       我们从上面分析能看出,一旦将事件的细节分别呈现出来,其实并非多么严重的事情,又是在面临生命接力抢救的生死关头,只要公开透明,言辞诚恳,多会获得社会和网民谅解和理解,也不会导致多么严重的舆情后果。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几乎所有人都在沉默,都在等待,都在拖延,都躲在体制的高墙后面,忐忑不安地倾听外面的热议,而将体制高墙推出来,当做第一道抵抗舆论枪弹的壁垒。人们都在集中关注着这件事,希望有个公开说得过去的解释,但是至今只有伤者家属的“民间的声音”,和阿里说要复查的答复,别的都在静观事态发展。但是没有舆论的干涉,事态的发展肯定不会那么乐观,会滑向阴谋论、特权猜想和公信力危机。人们因此大为失望,而聚集观望之心反倒倍增。

       我相信,由于这个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以体制之内面对大型舆情的应急做法,各个相关部门的系统内部肯定已经进行了探讨,寻找解决的思路和路径,但是可能尚未达成共识,或在走程序,或者在跨省区协调,所以尚未给出说法,不可能无动于衷。
但是我感觉,最大的阻碍来自于恐惧和畏惧,对于舆情的不信任和对问责的担心。

       事件涉及到卫健系统和阿里地区,但是在舆情倒逼之下,只是由阿里地区发声了,回复将启动复查。这应该事多方协调和互相妥协的结果,毕竟,阿里作为偏远之地,即便发声出错,也有1000个理由给出解释,那里也不是发达地区、明星城市,人们也容易谅解,转瞬即忘。而卫健部门,在疫情期间已形成高度敏感体质,再加此事缠身,肯定会遭遇网民群起攻之,到时候会引爆更多矛盾。一些网民在疫情期间悲苦的“陈年老账”还想清算。

      由于近年来一些涉及到领导干部和体制部门的舆情,常常导致问责事件发生,或者收场不是那么光彩,导致舆情的压力和威慑感大大增强。“舆情等于敌情”的观念,虽然被主流媒体一再批驳,但是并未让不少人放下心理盔甲,而这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常常将舆情的警戒级别一下子拉满,导致行为失当。

       也就是说,体制内的领导干部已经有了舆情意识和舆情敏感性,但是如何应对舆情,反倒一时惊慌失措,在压力之下,从前那些保持低调、刻意沉默、一问三不知、无可奉告的传统做法,一夜之间又复活了。这是一种反应过度的做法,本质上是深深的恐惧。

      恐惧导致了防卫心理,以及对于民意和网民合理诉求的抵触心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沉默和王顾左右而言他,走到网民期待的反面去。所以说,网络舆情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启迪和推动,正处于一个中途,也就是人们有了意识,但是如同正确行动,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学习。

      就以此次阿里献血事件来说,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其实只要分拆开来,事件并没有多少严重的性质,只要进行合理的解释、个体的道歉和适当的处理,事情完全不会闹得这么大。有关部门也有责任义务推动此事的公开透明,但是基于此事抢救生命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及生死关头的人类脆弱性的情感选择,相信社会大众的同情心会占据上风。当然,此事也应该推动社会的极大进步,有关部门可以向社会宣布建设生命救助的绿色通道,提供更多民生的措施,冲淡特权的色彩和联想。

       但是对于舆情的本能恐惧、对于民意监督的惯性抵触,导致了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士讳莫如深,躲入高墙之内。这种做法,一方面放弃了对于舆情舆论的干涉引导,放任其澎湃自流,另一方面也相当于听任命运在流量中随波逐流,放弃了对于前途命运的把控,毕竟,舆论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中间的成败得失,常常系于应对引导。更重要的是,个体犯下成错,却不出来主动承担责任,而是出于恐惧躲入高墙,无异于将体制高墙当做防身盾牌,体制为此蒙受不白之冤。如果更多的人这样做,体制和公信力,如何不伤痕累累?

       我们希望阿里献血事件能够成为一个舆情发展的节点事件和里程碑,提醒人们,体制和公信力是需要和舆情舆论博弈的,这样才能达成和解和平衡,而体制最大的资本和杠杆,就是以制度之力,力争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并重视民众的民生诉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近年来一些涉及到领导干部和体制部门的舆情,常常导致问责事件发生,或者收场不是那么光彩,导致舆情的压力和威慑感大大增强。“舆情等于敌情”的观念,虽然被主流媒体一再批驳,但是并未让不少人放下心理盔甲,而这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常常将舆情的警戒级别一下子拉满,导致行为失当。也就是说,体制内的领导干部已经有了舆情意识和舆情敏感性,但是如何应对舆情,反倒一时惊慌失措,在压力之下,从前那些保持低调、刻意沉默、一问三不知、无可奉告的传统做法,一夜之间又复活了。这是一种反应过度的做法,本质上是深深的恐惧。一句话说穿:该舆情暴露出有关部门在应对和处置舆情上的本领恐慌。到底怕什么呢?为什么不能直接面对呢?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体制和公信力是需要和舆情舆论博弈的,这样才能达成和解和平衡,而体制最大的资本和杠杆,就是以制度之力,力争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并重视民众的民生诉求。
发表于 2023-12-4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社会大多数成年人的尊严都是钱给的。一个人从穷到富,解放自己的过程,其实只有三步:(1)学会把情绪当做工具;(2)放下面子学会装傻;(3)习惯性追根溯源独立思考。但就算是这些都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发表于 2023-12-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最近网络上有个记者以普通人的身份拨打卫健委的电话,得到的答复是按程序来,真等这个程序走下来,怕是白骨一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