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767|评论: 1

高义奎:朱芳谷与《卧云诗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6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芳谷与《卧云诗草》
高义奎
                           (2010年6月19日)

朱芳谷先生,名洪儒,字莹玉,号芳谷,原系邛崃县火井乡甘山子梅子坪(今属南宝乡秋园村二组)人氏,生于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卒于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年),享年六十岁。当年先生精于诗道,留有一卷《卧云诗草》传于后世,真乃宝贵文化遗产也!
据先生之曾孙,已年逾古稀的朱祥松老人近日查实,在甘山子先生之墓碑上记载,朱芳谷是“前清例诰明经进士”,即在民国之前的清代,主要考试“经义”被录取的“贡生”,也尊称为“进士”。立碑时间是“民国十四年乙丑季冬月下浣谷旦”,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碑文撰写者是“签分云南道判署理新津县知事(县长)姻愚侄张治体拜书”,张治体,即火井高场人氏张承州也。
芳谷先生当年是在天全州参加考试的,当时是清光绪初年。其时,甘山子属天全州芦山县管辖(史料载“清置天全州”)。先生有个二弟名朱润森,弟兄二人同校攻书,学业俱佳,关系亲密。甘山子在九顶山背后玉溪河对岸的大山上,地广人稀,山高路险。当年先生到天全赴考,走大川,经太平,过芦山,路途遥远,家里很不放心,就叫其二弟朱润森陪同他一起前往天全。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临考前,先生突然生病,腹泻不止,实在无法进考场,眼看将要失去这宝贵的机会,情势十万火急。此时,其二弟润森竟向先生要求替兄应考。先生万般无奈,只好违心应允,并对弟深情地说:“如果此次考取功名,当与兄弟共享荣华。”润森果然不俗,从容替兄进场应试,终于取得成功,先生始得以进京入国子监学习。以后,先生为践前言,特别为其二弟修了一个四合院的大瓦房,其装修与先生的居所一样精致。先生在其遗着《卧云诗草》中写有一首七律诗,特别记述了赴天全州应考“两月光阴羁客舍”,“阿弟犹陪角黍尝”的难忘情景:
午日客天全应试
寥寥身尚滞他乡,毕竟豪情不肯忘。
两月光阴羁客舍,十年甘苦困名场。
仝人已向前茅列,阿弟犹陪角黍尝。
我亦有怀谁识得,夺标心事不胜狂。
后来,先生终于在京攻读取得功名,但是候缺难补,便不愿为官,请准还乡。于是,皇上将甘山子银厂沟的千亩公山(国有山林)恩赐与他。先生家资颇丰,因其“姻侄”张承州在新津当县长,他就在新津县开了一家大型锅厂,专营铸造铁锅;并在甘山子银厂沟山林伐木,煅烧棡炭,主要运往新津供锅厂熔铁铸锅等,利润丰厚;还在新津开有一家木行,从火井经水路,将原木扎成耙子(木排)运到新津销售,赚钱无数。先生在甘山子梅子坪建有五个天井的大瓦房,隔门花窗,雕梁画栋,花园亭榭,竹木掩映,群山环抱,风景如画。先生之居所自号“罗浮香院”,文雅幽静,闲适别致。“罗浮”者,广东省东江北岸之罗浮山也,此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由此可窥先生之心境是何等清高。先生娶有两房妻室,膝下有五儿五女,真可谓人财两旺,风光无限。
据说先生得第五子时,远近亲朋好友前来恭喜祝贺,热闹非常,先生却满面阴云,愁眉不展。事后一挚友问他何故不悦?先生仅怆然答曰:“君不闻‘穷生五子富,富生五子穷’乎?君叫我乐从何来?”此后先生欲挽危局,广积阴功,多行善事,济危扶困,敬老怜贫。并于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独资创修了宏伟的朱家祠堂,常年香火祭祀,以求祖宗保佑,企望岁岁平安,代代昌盛。
听古稀老人朱祥松、朱文伦等人讲述,那年,先生有一憨厚的侄儿人称“朱幺师”的,在高场衙门头看县官公开审问官司,由于人多拥挤,他不慎将公桌推倒了,被官差抓来关进班房里。那朱幺师在班房头大吵大闹,说他是朱老师的亲侄儿子,快放他出去。官差一听,便问他:“是哪个朱老师?”他说:“还有哪个朱老师?你们连甘山子的朱芳谷都认不倒吗?”官差一听是大名鼎鼎的朱芳谷老师,见他又憨头憨脑的样子,便教训他一阵把他放了。那朱幺师出来后,有人耸恿他仗着朱老师的名头,到衙门里去找官差出气。他又憨头憨脑地冲进火井县衙大声胡闹,高矮说官差不该抓他进班房,不依不饶,硬要官差跟他陪不是,弄得官差哭笑不得,只好嘻笑推搡,连说带哄,把他“请”出衙门了事。后来,先生听说此事,便将朱幺师狠狠教训了一顿。
俗话说:“挣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先生西去后,五房分家,各自为爨,且又都经营不善,入不敷出,滥烟滥赌,坐吃山空,不数年后,偌大家产几乎荡尽。天道循环,沧桑巨变。而今梅子坪老宅“罗浮香院”早已残破凋敝,遗迹依稀,风光不在。只有先生之墓碑尚在一片荒山之中,默默对着银厂沟怆然伫立,似乎在静静回味那一去不复返的昔日风光。
我近有幸偶于高何二小校长欧可训处,喜获朱芳谷先生遗著《卧云诗草》一卷,乃欧可训之父欧克孝先生于1951年春之毛笔手抄本。全卷共集诗131首,其中有:五绝16首、七绝53首、五律9首、七律47首、古风6首。读后感慨之余,我便亲操电脑,将其打字付梓,并于文中另加标点,以便阅读,让先生之文采光耀后世!
通观《卧云诗草》,文笔清新,浪漫飘逸,遣词炼句,如缀珠玑,生活情趣浓郁,读之口齿生香,余味无穷。下面仅举其中数首以飨读者,即可窥见一斑了:
天台采药
是谁采药到山巅,知有胡麻一饭缘。
流水路通三岛客,桃花春尽五陵烟。
只因好配还丹品,可许长为不老年。
万种灵根何足怪?分明眷属亦神仙。
江行
后溪行尽又前溪。一道晴光路转迷。
隐隐林峦如岸远,茫茫云水觉天低。
江清未免吞人面,径窄因难住马蹄。
遥数钓船归不定,鱼鹰都晒画桥西。
冬日感怀
携得盈盈酒一樽,雪花飞散近黄昏。
久磨冻墨无浓色,才着寒衣有绉痕。
千古文章归郭泰,百年经济仰桓温。
何如学个诗僧乐,邀月来敲野寺门。
栽秧歌
清寒陌上普晴光,一片歌声趁夕阳。
滑滑香泥人影乱,万家争与插新秧。
游天池寺
独上天池寺,峰峦一望收。
始酬香火愿,消尽古今愁。
云与人争路,月随僧上楼。
炉烟吹不散,偷出小檐浮。
夜归
忽现两三星,长天秋瑟瑟。
垂钓夜归来,蓑衣挂残月。
看月
潭上看明月,沉潭月一钩。
如何潭底月,不与水流同。
十二月十五夜望月
独坐中庭里,通宵不肯眠。
为因今岁月,只有一回圆。
更值得玩味的是先生的古风诗如《秧 马》,写得形象生动,乡土气息浓厚,很值一读。
“田家之器何其奇,似马非马最相宜。驰驱亩亩农者便,我来恰值笑和天气插秧时。梅雨过,麦风熟,绿野一犁人叱犊。十亩休夸桑者闲,田间漫效儿童争骑竹。我闻上古神农氏,揉木斫木为耒耜。又闻莘野历山耕,犁雨锄云过一生。昔贤制器原有度,胡为此日犹以秧马名。既非龙马同,亦非骏马比, 久屈泥涂疾如驶。昂状形如小小舟,骑余残照一鞭里,损他佝偻与提携。一曲秧歌唱陇西,马首岂嘶芳草地,马蹄犹踏落花泥。揽辔已多时,停鞭饶几度。君不见,坡翁武昌曾小住,至今尚有留题堪学步。
(本文已于2012年8月第4期总第27期《邛崃经纬》发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4-2-7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确实写得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