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签订协约我国失去了在外蒙的实际统治权
1915年6月7日,中俄蒙协约在恰克图签订,中国失去了在外蒙古的实际统治权。根据1913年中俄声明文件及附件,关于中国及俄国在外蒙的利益,均应由中、俄、蒙三方酌定地点,委派代表接洽。因此于1914年9月8日三方在恰克图开议商谈。自1914年9月8日至今签订成立,费时达9个月。正式开会48次,会晤谈判也不下40次,才告完结。会议之所以迁延费时,是因为中国与俄、蒙存有严重歧见,如:蒙古声明并无独立事情、取消帝号及“共戴”年号、外蒙境内铁路、邮政、中国驻库伦大员及其佐理专员的卫队名额、外蒙古司法诉讼、蒙境税则等问题。由于双方立场差距过大,致使中国一度打算撤使停议,但中国政府深知中国无力以武力收复外蒙,且中日“二十一条”要求日益严重,不得不委曲求全,签订了《中俄蒙协约》,共22条。中国只保存了徒具虚名的宗主权。
日本完全占领台湾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后,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接收初期,台湾官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结果日军甫登陆唐景嵩立刻逃至厦门,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之后三个月,民主国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并共造成台湾方面14000名兵勇战死,史称乙未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一次战争。
初期日本治台任用军人为台湾总督,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后到日本大正年间,政局转稳,日本政府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并大量开采台湾自然资源,如金铜煤矿、森林、樟脑、蔗糖、稻米、食盐等,用来作为日本重工业的发展。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区域都市开始进行“市区改正”工作,拟定都市计划,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地区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洋化,并规划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力工程、卫生机构、公家厅舍等。
另一方面,受制于殖民政策,日本对台湾人进行殖民教育。虽然在教育制度上对台湾本地人并没有明文限制,但是台湾人受到与在台日人的差别待遇或歧视则时有所闻。虽然一般认为日治时代的台湾人,被限制仅能接受医学、农牧等技术性质高等教育。不过这种说法是以讹传讹。二二八事件的遇害者就不乏是在日治时代修习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学院长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吴鸿麒、新竹地检处检察官王育霖(为台湾人在日治时代第一位检察官),台南市名律师汤德章等等,不胜枚举。对推广台湾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
台湾人民对于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以中、南部地方势力居多),最后都以被镇压瓦解或被诱导归顺收场。自1920年代开始,随著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份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但到了后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殖民政府加强压制力道而逐渐消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7年起),日本为加强对台湾的控制,推行皇民化运动,“鼓励”台湾人说日语,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宗教信仰,全盘接受日化生活。另外也以各种方式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投入中国及东南亚战场。
日本占领台湾所带来的文化影响极其深远。从日治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影响,到现今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Cosplay等,且目前台湾有四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集日本的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被称之为“哈日族”。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出土
1972年6月7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同时发现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了1000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4000多枚。这批先秦古籍的发现,是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新成果。
这批竹简的发现,证明现有《孙子兵法》源出孙武,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长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并不是一个人专著,使《孙子兵法》作者孙武是否实有其人等国内外长期存在的疑案得到解决。特别是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和《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当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在被吴国聘为将军以前,曾经蛰伏20年之久。后,吴光即位,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当时,孙武就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后,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孙子兵法》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目前认为《孙子》由孙武草创,后来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作者是战国时齐国人孙膑。
《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失传了。因此后人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但是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见。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