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多数父母的主流叙事是“我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基本没有“我从孩子那里得到了多少”。有些父母从小就在孩子耳边算经济账,吃穿买文具缴学费一共花了多少钱,似乎是要孩子有工作后一笔笔还回去。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思考,真的只有孩子欠父母吗?
其实,孩子给予父母的很多。
1.孩子给了父母无条件的爱。著名的恒河猴实验里,研究人员给小猴子准备了一个“布猴”妈妈和带有奶瓶的“铁丝猴”妈妈。他们发现,除了吃奶的时间,小猴子都是和“布猴”妈妈一起。接着,研究者给“布猴”通电,他们发现即使被电了,小猴子还是会紧紧揽住“布猴”妈妈。在人类社会,孩子对施虐的父母仍然充满爱意和依恋。被虐待的孩子为了保存“好客体”,会否认被虐待,认为是自己的错,或者认同他们,成为他们一样虐待的人。他们会用尽办法来告诉自己“父母身上还有好的一部份,有爱我的一部份”。
2.孩子给了父母第二次成长的机会,尽管有些父母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很多父母在分享自己养育孩子过程中看到了曾经童年的缺失以及和父母的关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自己的父母。孩子给予他们的爱让他们体验到了被无条件爱和信任的满足感。
3.孩子是父母情绪上的照顾者。在很多亲子关系中,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关注孩子的学业进展,但是孩子要听话,不能让父母不高兴,他们对于做出了和父母期望之外的事情而感到内疚不已。在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许多孩子需要扮演“和事佬”或者“替罪羊”角色。对于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孩子成为了承接和消化他们情绪垃圾的容器。虽然还是个孩子,却熟练地干着心理咨询师的活。
4.孩子是父母的愿望的承载者。越没有活出自己的父母,越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他们的延伸而非独立的个体。孩子的个性是不被允许的,他们用生命献祭,去实现父母的愿望,小到考几分,大到考什么学校,和什么样的对象结婚,在哪工作。他们是空洞的。
以上并不完全地概括了孩子给到了父母什么。
很多孩子成年后回去和父母讨论当年他们对自己造成的伤害,然而大部分父母是回避和否认的态度的,他们会强调为了养大孩子自己付出了多少。这使得很多成年孩子心里始终有笔想要追讨回来的账。
这样的账最后多数都成了烂账。账是算不清楚的,孩子真正想要的也许是一个公平的叙事——父母不仅为孩子付出了许多,也从孩子那里得到了许多。
一个父母口中的“不孝子/女”有可能早就耗竭了。一个真正好的关系是流动的。总觉得自己付出很多的父母可以想想自己从孩子那里得到了什么,总觉得愧疚的孩子可以想想自己给到了父母什么。
育儿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