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112|评论: 2

[文学艺术] 徜徉广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5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蔺时刻 2024年07月13日 20:09

文|扁  舟

小平故里在广安。

2024年的“七·一”,我在这里过节。

此行,专程而来,冲着“邓小平”而来。

一直有这个夙愿,早就想来了!

“邓小平”这一名字的最早入耳,来自收音机。那时,收音机里肃穆地播报一些名字,打耳边风了好几个,其中有“邓小平”“江青”“叶剑英”。

当时鸿蒙未启的我,想当然地以为这几个名字都是女性。

后来醒事了才知道,那次播报应该是党的十大胜利闭幕。而掐指一算,彼时,本人乳臭未干,才八岁。

再后来,不知道为何要“反击右倾翻案风”,说邓小平是第二号走资派,被打下台了。

其时的我,十岁,正在读小学,多少能认一些字,但对何谓“左倾”“右倾”“翻案风”以及“走资派”这些个无厘头名目,是丝毫没有捞清楚的。

可笑的是,我七岁时的一九七二年,班上竟然开展了随大流“批林批孔”活动,专门办了批判专栏。当然,一切都在班主任的拿捏之中,孰林孰孔,因何要批,批什么,怎么批,鬼大二哥才晓得,批了也白批,当没来。

那个年代,课外书几乎没有,很多人家墙壁上的“语录”和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标语,就经常跑入我的眼帘,在增添见识中也让一个小小的我随时都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条押韵的标语,至今我都还记得:刘张王郭好干部,敌人反对我保护。

虽然至今我都还没弄清楚那“刘张王郭”是哪四人,但里边的一个郭姓获得了我的亲切感。

说来可能你不信,彼时我那幼稚的脑瓜里,其实在微澜着一些问题的,也泛着一些世事沉浮的迷惑:一些有来头的干部们,怎么一会儿是好人一会儿又成为人民公敌?真是“老板娘的生意,反阴复阳”的。

是与非,在一颗幼小的心灵中,自然是没有评判标准的。我只是下意识地偏执:邓小平不应该被打倒。

可“邓小平”是怎样一个人物,当时的本臭小子压根儿没有半点印象。

农民的孩子早当家,进入一定的年龄段,除非是家里的金宝卵,就必须力所能及地帮助干家务活,不管是否愿意。有一天,我们兄弟仨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磕碓舂米,叽叽喳喳说着一些木盐鲊。二弟、三弟更年幼,自然比我更浑浑噩噩。

一祖之孙共用着同一个碓窝、磨盘,共同出资置办和维修,然而我总发现这两件公共器物的效能不如私人家置办的好,而且似乎啥时候都短缺点什么。而一说到维修的出资,率先积极主动响应的人家几乎没有,大都是哭丧着个脸推三诿四的。

不管这两个家什如何地颓废萎靡,反正我是跟它俩打了好几个年头的交道的。

幺婆的后檐沟要宽敞些,这俩家什理所当然就一高一矮安放在那儿。很多时候,都能听到它俩不断忙活声音的一唱一和。

就在兄弟仨那次齐心协力的磕碓过程中,本人的小思维又一次剑走偏锋。待磕碓结束,二弟三弟先走了,本人掏出已记不清的是圆珠笔还是铅笔,在碓窝尾部紧贴幺婆家板壁的柱头上,悄悄写下一句话,大意是“拥护邓小平”之类的语句。

当时确有一种私意:那样动荡的环境,万一哪天他又上台了呢?如果他知道了这个事情,或许会对我好,说不定,还会专门来酸草湾给我送一包花花绿绿的水果糖。

幺公、幺婆没有留下男丁,他们先后去世后,祖业的房子后来被拆了。很可惜,要不然请个专业考古队来考证,说不定还能从那柱头上寻觅到近半个世纪前那黄口孺子留在上边涂鸦的蛛丝马迹。

后来,“四人帮”被粉碎了,不久,邓公复出,拨乱反正,责任地下放,能吃口饱饭了,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政策,再后来,“黄毛黑猫,逮斗耗子就是好猫”,搞经济特区,有了深圳的异军突起……再再后来,我一天天地长大、成熟,不断享受着春天的故事中如坐春风,又通过不断的泛舟学海,读过包括他小女儿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等诸多相关书籍,对于邓小平,逐渐有了清晰而丰富的形象,最终定格——

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这,就是我千里迢迢,要特地从川南往川北成都转站,再赴川东广安的原因。

7月1日早晨六点过,在成都东站乘坐上了开往广安的动车,本来买了张靠窗的座位,意在好好看看这一路没有来过的景致,谁想丘陵地带的隧道,接二连三,让流连的风景随时断片儿,不过,压根儿没有影响怡然自足的心境。

之前,对广安仅仅有着浅表性的了解。其有记载的文明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自北宋开宝二年取“广土安辑”之意设广安军,后历朝历代均在此建府设州置县,“广安”之名遂沿袭至今。

但我想,如果没有邓小平在特定历史时空的出现,“广安”,无论出现得有多早,无论包含了多少意蕴,无非就是天下地名何其多中的一个而已,它之外的形形色色人,绝大多数肯定与之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我又想,毛主席对邓小平的“绵里有针,柔里有刚”评价,是极为中肯的。设想,小平同志一生的革命事业中,三起三落,如果没有如此的个性、特质和斗争艺术,或许,早都湮没无闻了。进可攻,退可守,他把孙子兵法挥洒得游刃有余,既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应变,也就是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都能做到相对完美的结合。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

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相得益彰。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

信之。

两个多小时的风驰电掣之后,抵达了广安。在卓玛酒店入住下来,稍事洗漱,便乘坐公交车直赴“小平故里”。

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城区东门码头的某一突出位置上树有小平同志的巨幅画像,那画像和深圳树立的人人皆知那一张很近似。只不过,深圳那张以深圳城市为背景,画像顶端是小平名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而广安这张的名言是“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广安的城市,天然绿化就很好,鳞次栉比的各类建筑矗立在绿意盎然的植被中,含含蓄蓄的,颇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雅兴,一切都不愠不火,不浮不躁,挺有大家风范。

原本以为“小平故里”和韶山冲、炭子冲差不多大,没想到单是绕“邓园”走一圈,就花去大半天时光。

邓园,也即“邓小平纪念园”之简称,占地八百多亩、总投资上亿元,园区集山、水、池、林、亭、路等于一体。里边,邓小平故居、邓小平故居陈列室、邓小平铜像广场、翰林院子、神道碑、德政坊等旅游景点坐落其中。极目所至,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新居林立,鸟语送爽。

对于目不暇接,只能有选择地蜻蜓点水了。

邓小平故居位于其中的牌坊村,坐东朝西,是一个小青瓦屋面的农家三合院,在翠竹环抱中,显得很是古朴典雅。故居正房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金字横匾。

大门两侧,为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撰写的对联: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救国,万民额手寿巨擘;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园内,各大顶级单位营造的此林彼林,相映成趣,比如“科技林”、“巾帼林”、“青年林”、“大学林”、“记者林”、“国防林”等,皆赫然入目,共同构成了气象万千,蔚然生动的洋洋大观。

游览了各有千秋的此林彼林,脑际中灵光一闪,横空飞出一个音译外来词:斯大林。

对“斯大林”的特别注解:这地方好大一片园林啊!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花香鸟语,游人如织。游人中,不乏如我等的私人慕名而来,更多的则是统一着装、佩戴党徽的单位行动,个人的收获与感喟,当然因人而异了。

在邓园中随意寻觅一处清净,心无旁骛地坐在园区随处为游客提供休憩的坐具上,沐浴清风,沐浴花香,谛听鸟语,谛听天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感恩改革伟人,感恩盛世中国,呼尓嗨哟,其喜洋洋者矣。

在绿草如茵的大石头上,肆意横躺,率性而卧,天当被,石作床,以肘为枕,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闭上眼,犹如置身朱自清的月下荷塘,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只荡气回肠《春天的故事》旋律,呼尓嗨哟,信可乐也。

特别欣赏与钟情这个园林。

效颦苏东坡,留言曰:游园任我三百次,不辞长作广安人。

心中又撰一联如下:

华夏已广安,斯人九泉应含笑,小平你好;

世界倍希贤,侪辈八方来敬仰,大道我心。

在广安市区,不经意间从徐徐而过的公交车中,瞥眼上看到一辆的牌头赫然着“游击队广场”,心里不禁为之一震:广安?游击队?莫非天外来客?

与此同时,又一震,贺绿汀所作的《游击队歌》那轻快、流畅、生动、活泼的曲调,瞬间在耳畔回响。

脑子里迅速展开联想:一块偌大平坦开阔的场地上,在一个视角最佳的半弧形位置,矗立着一组保持各种射击姿态的游击队员形象,而暗设的喇叭里滚动播放着《游击队歌》曲调,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给游人一种震慑,同时表达一种既有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的英武形象。

这支歌,从最开初看电影时的入耳,就一直深深地喜欢上了,几次学唱之后,就完整无缺地记住了歌词,还有那动听的旋律。

我想,喜欢这支歌的,绝对不是少数听众,要不然,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初,这首《游击队歌》毫无争议地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呢?

此为前因。

从邓园尽兴而归,看看时间还早,花四块钱乘坐上了去“游击队广场”的公交车。

这一次,真的实现了我“出门望转”的愿望。

没想到广安市区距离游击队广场那么远,竟然还要穿越华蓥市区。如此大幅跨度的公交车乘坐,我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乘坐的时间越久,就越担心游览广场的时间紧迫,我在心下已经做好随车打道回府的预案了。

待乘客已所剩无几的时候,我走到车厢前的座位坐下,跟师傅搭讪:“师傅,游击队广场里都有什么呀?”

“就一座双枪老太婆的雕像。”师傅目不转睛,头也不回。

“双枪老太婆?”我心里一惊,脑子里随即跳跃出若干人物形象:许云峰、江姐、甫志高、华子良、小萝卜头……十岁出头就阅读的一本破旧的《红岩》记忆,慢慢地又在眼帘闪现。

当歌剧《江姐》的主题歌“红梅赞”唱响大江南北的时候,多少回在歌厅里,我手持话筒,就着旋律一展歌喉,犹如喝了忘情水,一遍又一遍。

这个公交车的路线,越到后边路面越差。师傅说,前两年另外修了一条直达广场的新公路,捷径了很多,但由于各种人为因素,一直不允许广安市区的公交车上那条路。师傅还说,广场上,半夜两三点的时候人相对较多,大多是远远近近的本地人,前去乘凉的。

“师傅,您这车是最后一趟公交车吗?”

“还有一趟。”

“我想去看看游击队广场,不知道时间够不够。”

“半个小时左右,是可以的。”

吃了个定心汤圆,到终点站下车的时候,我连续感谢了师傅两声。

这个终点站的站台,可能是我所见过的“最简陋”了,没有“之一”。无非就是将设置为“终点”的旧公路往里边拓宽一段,方便错车和停车,所有的设备,就是用一段黑色塑料管引来一股山泉水,大概是方便司机们洗洗手而已。

可怜,连一个简易的洗手间都没有。要想此处方便,还得东躲西藏,四处开展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沿猥琐的旧公路往上爬,终于看到,游击队广场与公交车终点站其实就一步之遥。仰视和环顾华蓥山,巍峨,也逶迤,确实很有气势,然而山下开辟的“游击队广场”,让原来构想的诗意荡然无存,大小角落都被提供饕餮的各类摊贩占据得不伦不类。

华蓥山游击队纪念广场,创意是以华蓥山游击队顽强的红岩精神为依托,以华蓥山游击队故事为主,通过华蓥山游击队群雕、“红岩”雕塑、大幅连环画等形式来塑造出它的独运匠心。

可是,这个强大的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好,顺势而生的,倒是形形色色的“烧烤”文化,似乎只有“大快朵颐”这个口腹之欲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可是,《三字经》里有教诲啊:“衣食足,礼仪兴。”

唉,叫人百感交集,欲哭无泪。

此地,毕竟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华蓥山啊;此地,毕竟是曾被郭沫若誉为的“天下第一雄山”啊;此地,毕竟是华蓥山游击队、双枪老太婆等英烈们忠魂萦绕的地方啊!

若让这种阵势恣情枝蔓,让外地慕名而至的游客情何以堪?让他们在怎样一种氛围中去接受红色教育?如果伟人黄泉有知,该是如何的一种“憔悴损”?

唉,我非杞人,如何忧天了?


就要离开广安了,心里陡生些许缱绻。广安二日,我步履匆匆行色匆匆,我左顾右盼前思后想,多多少少有了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收获,然而又只缘身在此山中,故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再度思绪跌宕——

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其中,把广安的历史文化名人效应应用好,可否作为一个举措?

比如个例之一:杨森。

杨森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川军著名军阀,与“水晶猴子”邓锡侯、“巴壁虎”刘湘、“多宝道人”刘文辉、“王灵官”王陵基并称川军五行。他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既有早年讨袁护国、炮击英舰、保护朱德、陈毅、胡志明的正义之举,又有勾结吴佩孚破坏革命、制造“平江惨案”和积极追随蒋介石打内战的斑斑劣迹,最后逃至中国台湾而以93岁高龄寿终正寝。成为四川军阀中活动空间最广、经历最复杂、寿命最长的一个。

私下觉得,既然广安,理所当然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应该给如杨森一类人以一席之地,无论如何,广安生养了他们,他们对广安是有着不可割舍的感情的,也是有着深深浅浅的足迹和影响的。

但愿,这一抹遐思不属于画蛇添足的庸人自扰,倘能平添几许裨益,则不胜快慰,无愧于盛夏里再度聆听春天的故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0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4-7-15 16:2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4-7-17 12:31
Yuan143 发表于 2024-7-15 16:22
杨森的子嗣比较多

本地人写广安,反而会觉得没啥好写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