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070|评论: 2

怪才李调元(长篇历史小说)第一部34-37章 袁竹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7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怪才李调元(长篇历史小说)第一部34-37章
袁竹著


34 锦城戏“假道”
春日的锦城成都,繁花似锦,花会盛况空前。文人墨客纷纷聚于此地,赏花作诗,共襄盛举。这一年,才子李调元亦慕名而来,不仅为赏花,更是为了揭开一个神秘的传闻——锦城的一座破庙中,据说来了一位能扶乩请神的老道。
传闻中,这位假老道非同寻常,他不仅能请来历代才子大家降乩题字吟诗,还能请各路神仙临坛论命赐福。李调元听闻后,心生疑虑,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才情与智慧是无法通过扶乩这种玄乎的方式得来的。他决心亲自去一趟,探个究竟。
这天,李调元跟随众人来到破庙前。只见神坛设在大殿旁的楼上,一方高桌上摆着一个沙盘,盘上悬着一支竹笔。桌前香烟缭绕,巨烛高照,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假老道闭目凝神,口中念念有词,似乎正在作法。
不久,假老道突然双目圆睁,大喝一声:“吕洞宾来也!”接着,他的口音似乎都变了,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对众人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然而,他的回答多是模棱两可,所赐药方也不过是些寻常之物。
正当众人争相求问之际,一个少年书生挤上前去,他并不求休咎药方,只想请大仙即景赐诗一首。假老道以已和李白唱和多时为由,拒绝了书生的请求。但书生并不甘心,执意央求。假老道被惹恼了,开始挖苦书生。书生不甘示弱,反问假老道又能何为。假老道自称有广大神通,无边法力,可以发五雷以击妖搏魔,可祭仙绳以搏狐擒怪。
然而,就是这一番厉喝,露出了马脚。李调元在一旁听得分明,假老道竟将“草菅人命”读作“草管人命”,又将“缚狐擒怪”读作“搏妖擒怪”。他心知这假老道不过是个骗子,决定出言拆穿。
李调元从容上前,对假老道说:“既然大仙已无诗兴,请对一联如何?我适才偶得半联,敢请大仙对来:山管人丁水管财,草管人命。”假老道张目看着李调元,不知所云,因为他不知“草管人命”有什么错。围观众人中有觉察出此句的讥讽味来的,不禁发出一阵笑声。
过了好一会,假老道一不接对,二不言语,呆在那里。李调元见状,又说:“还是让我来代大仙对吧:雷搏妖魔鱼搏浪,绳搏妖狐。”此言一出,众人更是哄笑不止。假老道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只得灰溜溜地下了神坛。
此事传开后,人们纷纷议论假道士的骗局被李调元揭穿的事。李调元也因此名声大噪,他的才华与智慧得到了众人的赞誉。而那位假老道则从此销声匿迹,再也不敢在锦城成都行骗。
从此,锦城成都的花会不仅因繁花似锦而闻名,更因李调元揭穿假假道士一事而传为佳话。人们在赏花之余,也常常谈及此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李调元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真正的才情与智慧是无法通过玄乎的方式得来的,只有勤奋学习、不断积累,才能成为真正的才子。
35智斗武举
李调元中举之后,心情如雨后初晴的蓝天,明朗而畅快。一日,他独自泛舟岷江,期望能一睹那浩渺的江景,抒发胸中那股难以言表的意气。然而,当他行至江心,却发现前方已有一舟破浪前行,如同猛虎下山,气势汹汹。
那舟上之人,乃是一位武举,身着铠甲,英气逼人。他的目光如炬,直视前方,仿佛能洞穿一切阻碍。按照古时的规矩,文武同道时,文者应先行。然而这位武举却自恃武艺高强,视规矩如无物,不愿礼让。
岷江此刻仿佛也感受到了两位英雄之间的紧张气氛,江水翻滚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展开的较量助威。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犹如万点碎金。两岸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巍峨挺拔,仿佛也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李调元站在船头,感受着江风拂面,心中却无半点惧色。他望着前方那艘气势汹汹的武举之舟,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知道,这场较量不仅仅是对他文采的考验,更是对他意志的磨砺。
就在这时,武举开口了,他声如洪钟,震得江水都为之颤抖。他出了一上联,挑衅之意溢于言表。武举的对联如同磅礴的江水,撞击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心灵。“两艇并进,鲁肃不及樊哙。”这不仅仅是一句对联,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在这片宽广的场地上,仿佛历史的长河在此刻交汇。眼前,两艘精致的木舟静静并排,如同两条卧龙,随时准备破浪前行。阳光洒落在舟身上,泛起层层金色的波纹,那颜色,犹如古代战场上的铠甲,熠熠生辉。随着一阵鼓声响起,两舟同时启动,水面瞬间被划开两道长长的痕迹。鲁肃的舟,由一群身着青衫的文士奋力划动,橹声阵阵,如同古时的书生吟咏。而樊哙的舟,则是一群威武的武将操纵,船帆随风飘扬,发出猎猎声响,仿佛战场上的旌旗在迎风招展。
此刻,空气中弥漫着江水的气息,清新而湿润。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是大自然的背景,为这场对决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
鲁肃的舟虽然奋力前行,但始终无法追上樊哙的舟。那乘风破浪的景象,仿佛就是历史的缩影,文人虽努力,但终究无法与武将的勇猛相提并论。这一刻,所有人都仿佛置身于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着那份震撼与激动。
李调元听罢,心中如被巨石撞击,瞬间紧缩,深知这挑衅如利刃般锐利,直指他的才思与胆识。然而,他并未因此慌乱,反而如静水深流,凝神屏息,试图在思维的深渊中寻得一线生机。
正当他苦思无解,如困兽犹斗之际,突然,隔岸传来了一阵宏大震撼的箫声管乐,如同天际传来的雷霆,打破了江面的寂静。箫声悠扬高亢,犹如江河翻腾,又如山岳屹立,它与江风交织在一起,激荡出无尽的回音,响彻在广袤的天地之间。
那箫声仿佛穿越千年,带来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它唤醒了沉睡的江水,激起了层层波涛。在这宏大震撼的旋律中,李调元仿佛看到了彼岸的繁华,看到了婚礼的喜庆与热闹。他感受到那箫声中的喜悦与祝福,如同春风拂面,温暖了他的心灵。
此刻,他心中的阴霾被一扫而空,下联便如泉水般涌出:“八音谐奏,狄青哪有萧何!”这下联如同雷霆万钧,震撼人心,它不仅回应了对方的挑衅,更展现了他的才思与胆识。
在苍穹之下,霞光万丈,天际宛如一幅巨大的锦绣画卷缓缓展开。此刻,天地之间仿佛凝聚了无尽的威压与庄重,令人心潮澎湃,叹为观止。
一场文化的交锋正悄然上演。李调元的目光如炬,神态自若。他以萧何对鲁肃,字字珠玑,句句精妙。提及萧何,那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文韬武略,治国安邦,他的形象在空气中幻化为一位儒雅的书生,手持羽扇,谈笑间指点江山。
此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既有武将的刚烈与勇猛,又有文人的儒雅与和谐。这种氛围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远处,箫声悠扬,婉转动听,如泣如诉,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这箫声与对联中的文字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它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感受着那种宏大而震撼的力量。此刻,时间仿佛凝固,一切都在这一刻定格。人们被这种氛围深深吸引,仿佛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只想沉浸在这宏大而震撼的场景中,感受着这种无与伦比的美丽与力量。
武举听罢下联,顿时面色一变,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他深知自己在这场智慧的较量中遇到了真正的高手。李调元的下联,不仅文采斐然,如江水滔滔,而且机智过人,如同岷江之畔的奇峰异石,令人叹为观止。他心中虽有不甘,如江水翻腾,但也不得不佩服李调元的才华,如江水般深邃而广阔。
于是,两舟在岷江之上缓缓错开,如同两条巨龙在江面上优雅地舞动。阳光洒落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宛如金色的碎片在跳跃。两岸的山峦,层峦叠嶂,苍翠欲滴,仿佛是大自然的巨笔在天地间绘就的壮丽画卷。江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也带来了远处山林的清新气息。
李调元坐在舟头,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已经看透了世间的繁华与纷扰。他继续他的岷江之游,如同一位智者,在江水的陪伴下,探寻着人生的真谛。而武举,则心服口服地让出了前路,他的舟在江面上缓缓前行,仿佛也在向李调元致敬。
此事很快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纷纷称赞李调元的才华与智慧。他的名字,如同岷江之水,源远流长,永远地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而岷江,也仿佛因为李调元的到来,变得更加美丽而神秘。
36“起凤来龙”
乾隆盛世,文运如日中天,学子们如潮水般涌动,追逐着心中的金榜题名。在这辉煌的时代背景下,李调元踏上了北上赴京的应考之路。
他的船只犹如一叶扁舟,在长江的波涛中起伏摇曳,穿越了三峡的千仞奇峰与万丈险滩。两岸的峭壁如刀削斧劈,高耸入云,仿佛要刺破天际。山峦叠嶂,苍翠欲滴,与碧绿的江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终于,当船只缓缓驶入一处繁华的州城时,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州城依山傍水,建筑错落有致,古朴典雅中透露出几分繁华的气息。城内的街道宽阔整洁,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远处的山水更是美不胜收。山峰连绵起伏,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江风拂面,带着一丝丝清凉和湿润,让人心旷神怡。
州城内的人们也是精神抖擞,举止间流露出一种自信和从容。文人墨客们或吟诗作画,或品茶论道,他们的谈笑风生中透露出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李调元站在船头,眺望着眼前的美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冲动,他决定上岸一游。
李调元听闻州官在传经书院设宴,为即将赴考的举子们送行,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仿佛看到了自己即将展翅高飞的未来。他毅然决然地步入书院,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书院内,古木参天,枝叶繁茂,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夕阳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这片静谧的院落增添了几分生机。院内正厅之上,一匾额高高悬挂,上面刻着“起凤来龙”四个大字,金色的字迹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气势磅礴,仿佛有龙凤在其中翻飞起舞。
右厢房内,题名“大块”,内部陈列着当地名士的文章。书卷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块瑰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左厢房内,题名“玉珠”,这里则收录了州内墨客的诗词。步入其中,仿佛进入了一片诗词的海洋。每一首诗词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诗中的意境深邃而高远,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整个书院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敬仰。
李调元坐在书房的静谧之中,书页的翻动声是唯一的旋律,犹如古琴的轻弹,在空气中回荡。然而,这份宁静被院外突如其来的人声打破,鼎沸的人声如潮水般涌来,冲击着他的耳膜。
他放下手中的书卷,望向窗外,只见院内灯火通明,人影攒动,酒宴的热闹气息扑面而来。红色的灯笼在夜风中摇曳,洒下斑驳的光影,与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交相辉映。欢声笑语、觥筹交错的声音如同波涛般汹涌,让人感到一种震撼的力量。
李调元本欲避世而去,却被这股热闹的气氛所吸引。他走出书房,被众人认出是文士打扮,纷纷上前盛情邀请他入座。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仿佛能融化一切寒冷。李调元推辞不得,只得随和地加入其中,坐在了宴席之上。
此刻的州城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在他的眼前缓缓展开。酒宴的热闹与喧嚣,与夜空中的寂静与深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气,是美酒佳肴的味道,也是人与人之间热情交流的气息。他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丝竹之声,悠扬动听,如同天籁之音。
酒过三巡,气氛逐渐升温,烛光在宽敞的大厅内摇曳生姿,映照着众人脸上的红光与自得的笑容。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与淡淡的墨香,交织成一种令人陶醉的气息。众人围坐一堂,仿佛置身于一片璀璨的星海之中,各自闪耀着独特的星光。
随着话题的深入,众人开始谈论起诗文,言辞间透露着不凡的才情与自信。座中有人提到蜀中的李白、三苏,他们的名字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瞬间点亮了整个大厅。然而,就在此时,忽有一人轻咳一声,随口吟道:“‘白也诗无敌’,我看亦平平。”他的声音虽轻,却如同惊雷一般,在众人心中炸响。
另一人紧随其后,接口道:“三苏文浅薄,不如《三字经》。”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轻蔑,仿佛那些文坛巨匠的成就不过尔尔。众人闻言,竟纷纷点头附和,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仿佛要将这狂妄的言论推向更高的境地。
在这宏大震撼的场景中,每一句话都如同巨石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众人的笑声、掌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激昂的交响乐。烛光在每个人的脸上跳跃,映照出他们眼中的狂热与不羁。整个大厅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而众人则是这舞台上的主角,用他们的才情与狂妄,演绎着一场属于他们的传奇。
李调元听在耳中,心中不禁冷笑,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他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峦,屹立于众人之间,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这场滑稽的“表演”。四周,金碧辉煌的殿堂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连空气都弥漫着皇家的庄重与威严。
这时,州官命人拿出文房四宝,那笔、墨、纸、砚,仿佛都蕴含着千年的文化底蕴,静静地躺在精致的玉盘上,等待众人的施展。他微微抬手,声音洪亮如钟,请众人题诗作对。那规定更是别出心裁,上联以右厢“大块”二字起句,以厅匾“起凤”的“起”字落末字;下联以左厢“玉珠”二字起句,以“来龙”的“来”字落末字。
众人闻言,均欲逞能,他们心中暗自盘算,想要写出能够流传千古的佳作。然而,面对这苛刻的对联要求,他们却个个如同被霜打的茄子,面露尴尬之色。他们或抓耳挠腮,或低头沉思,却始终无法找到满意的词句。整个殿堂仿佛都陷入了沉默,只有那夕阳的余晖在玉盘上跳跃,似乎在嘲笑众人的无能。
李调元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他知道,这些人在他面前,就如同蝼蚁一般渺小。他轻轻拿起毛笔,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整个殿堂的气势都吸入体内。然后,他挥毫泼墨,那字迹如龙飞凤舞,在玉盘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印记。他的心中充满了自信与骄傲,因为他知道,他即将写出的对联,将会震惊四座,让所有人都为之赞叹。
众人矗立,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目光齐齐投向了那震撼心灵的场景。只见远方,一座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山巅之上,云雾缭绕,仿佛是天神的居所。而在这山脚下,一条宽阔的河流奔腾而过,河水汹涌澎湃,带着无尽的力量,向前冲击。
“大块投河,方知文从胡说起;玉珠击鼓,始信诗由放屁来。”这激昂的诗句如同雷霆般在众人耳边炸响,震得他们心神俱颤。他们抬头望去,只见一人立于河畔,衣袂飘飘,宛如仙人下凡。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击打在人们的心头。
众人一看,顿时面色大变。他们心中明白,这是对他们的一种辛辣的讽刺和嘲讽。然而,面对这震撼人心的场景和如此高深的文采,他们却又奈何他不得。一时间,羞、惭、愧、恼交集在一起,仿佛一座座沉重的山峰压在他们心头,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他们硬着头皮询问李调元的姓名,李调元却不答话。他轻轻一挥笔,便在旁边的石壁上写下了一首诗:“李白诗名传千古,调奇律雅格尤高。元明多少风骚客,也为斯人尽折腰。”
这首诗一出,仿佛天地间都为之震撼。那字迹苍劲有力,仿佛每一笔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而那诗句更是如同天籁之音,在众人耳边回响。他们仿佛看到了那盛唐时期的辉煌,感受到了那诗仙李白的豪情壮志。这一刻,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感受着那千年的沧桑和变迁。
周围的环境也仿佛为这震撼人心的场景而变得肃穆起来。那山峰更加巍峨挺拔,那河流更加汹涌澎湃。而李调元则如同一位历史的巨人,屹立在这天地之间,用他的才华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在夕阳的余晖下,他挥毫泼墨,如龙蛇舞动,每一笔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智慧。笔尖在纸上跳跃,仿佛奏响了一首激昂的交响乐,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写毕,他猛地将笔一掷,笔锋划破空气,带着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最终落在桌上,发出清脆的回响。
随着他飘然离去的背影,众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定住,相对愕然,一时间竟无言以对。他们仿佛还沉浸在那幅刚刚诞生的墨宝之中,每一个字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跃然纸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忽然,有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细细端详那幅作品,竟发现其中奥秘。原来,这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更是一首藏头诗。那些看似随意的字句,连起来竟是“李调元也”四字。他们惊呼出声,声音在空旷的殿堂中回荡,仿佛要唤醒沉睡的岁月。
这一刻,他们恍然大悟,原来刚才那位文士竟是名满天下的李调元!他们心中的震惊与敬佩如潮水般涌来,仿佛要淹没整个殿堂。而那幅墨宝,则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夕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成为了他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整个殿堂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笼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让人沉醉其中。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每一个角落,为这座殿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而李调元的离去,更是留下了一道永恒的身影,让人们永远铭记。
众人重新品味李调元所写的对联,目光凝聚在那充满深意的字迹之上。周围的书院,古朴而庄重,仿佛一座历史的殿堂,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对联之上,金色的光芒与墨色的字迹交织,形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对联的两旁,摆放着厚重的书架,书架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籍,散发出淡淡的墨香。这些书籍仿佛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知识的圣地。微风吹过,书页轻轻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然而,众人对于“大块投河”与“玉珠击鼓”的典故仍是一头雾水,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们眉头紧锁,纷纷推敲苦索,试图解开这其中的奥秘。整个书院沉浸在一片沉思的氛围之中,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就在这时,书院守门人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沉默。他站在一旁,微笑着插话道:“这有啥难解的?‘投河’‘击鼓’的声音都是‘噗通’——不通。李调元是笑你们那些‘大块’‘玉珠’都不通啊!”
随着守门人的话语落下,整个书院仿佛都为之震动。众人恍然大悟,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感。他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位智者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用他的智慧与才华,将那些自诩为“大块”“玉珠”的学者一一击溃,展现出他的非凡与卓越。
这个场景如此宏大而震撼,让人不禁为之惊叹。它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对联的解析,更是一次关于智慧与才华的较量。在这个场景中,每一个细节都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亲身感受那份震撼与感动。
当答案被揭晓后,满院的名人学士如被狂风骤雨席卷,个个面色涨红,羞愧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使他们无地自容。那是一片静谧的书院,此刻却仿佛能听到心跳的回响,砰砰然如鼓点,那是他们心中的羞愧在疯狂敲打。他们的脸色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显尴尬,犹如被夕阳映红的秋叶,黯淡而无力。
他们低下的头颅,仿佛是被沉重的羞愧压得抬不起来。四周的书籍仿佛也在这沉默中显得庄重而肃穆,它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气氛,那是对李调元才华和见识的深深敬佩,也是对自我学识浅薄的无尽反思。
李调元,他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仿佛一位孤独的旅者,踏上了新的征程。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尘埃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他的背影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如此高大,仿佛一座山峰,矗立在书院之中,成为永恒的传奇。
37章祭祖拜寿
春风送暖,草木复苏,乾隆二十五年的清明时节,蜀地的乡间已是一片生机盎然。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绿意盎然的田野上,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李化楠,这位名满京城的官员,因丁父忧在家已近三年。如今,他的丁忧期将满,恰逢清明,他率领族人,准备到新修成的李家祠堂,祭拜先人,以表孝心。
清晨,李化楠身着素衣,头戴方巾,面容庄重。他站在醒园门前,看着族人们陆续到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祖先的敬畏与思念。他轻轻一挥手,示意队伍可以出发了。
队伍沿着乡间小路缓缓前行,两旁是金黄的麦田和盛开的野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淡淡的花香。李化楠心中却波澜不惊,他知道此行不仅仅是祭祖那么简单,更是对家族历史的一次回顾,对家族精神的一次传承。
李化楠率领族人来到了李家祠堂的门前。只见园内繁花似锦,花香扑鼻,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李家祠堂的中央供奉着家族的列祖列宗。李化楠带领族人们跪在祠堂前,他手持香火,神情庄重地祭拜着先人们。随着香烟袅袅升起,李化楠的思绪也飘向了远方,他仿佛看到了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传授家训的声音。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听祖父讲述家族的故事,那些关于勇敢、智慧和坚韧的传奇。他想起父亲在世时对他的教导,要他时刻牢记家族的荣耀与责任。如今,他已成为家族的新一代领头人,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
祭拜完毕后,李化楠站在李家祠堂久久未动。他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他知道,自己即将重返京城,面对的是更加复杂和艰难的局面。但他也相信,只要心中有家族的支持和力量,他就能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他欣然作诗《庚辰清明上先人墓值祠堂落成分韵得人字》:祠庙初成重所亲,恰逢寒食庆佳辰。云归远岫天光碧,水绕平川树色新。香火百年缓缓绿,田园再回续前因。云衱瓜瓞今朝盛,可念当时创业人。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一阵清新的气息。李化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将整个春天的生机都吸入了肺腑。他转身对族人们说道:“我们走吧,回家去。”族人们纷纷起身,跟随着李化楠的步伐离开了李家祠堂。他们知道,这次的祭祖不仅仅是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更是对家族未来的期许和祝福。而李化楠,也将带着这份期许和祝福,踏上新的征程。
李化楠丁忧期间,母亲赵氏虽年逾古稀,但康健依旧。她催促儿子早日入京补官,以报国恩。她深知丈夫一生勤劳,教子成名,如今正是儿子实现抱负、光耀门楣的时候。她不愿成为儿子的牵绊,只希望他能成全父亲之志,这便是她最大的心愿。李化楠三年丁父忧期满,例应入京补官,因念母亲年逾古稀,虽然康健,仍迟留于家敬孝奉养,久不成行。母亲赵氏促至再三,训之曰:“汝父勤劳一生,教子成名。汝当尽心竭力,以报国恩,此汝之分也。我年老之人,在家较乐,不愿来汝任所矣,但愿汝成汝父之志,即所以慰我心也。”在李家的传承中,忠信淳朴的家风得以延续。李攀旺的遗训“吃得亏三字可以保身,可以遗后”成为后世的座右铭。李文彩的善行与教诲,为李化楠树立了榜样。而赵氏的勤俭与明理,更是为李家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春风渐远,夏日的脚步悄然而至。李化楠的丁忧期已满,他即将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进京服阙,继续他的仕途生涯。然而,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恰逢母亲的诞辰,他决定借此机会为母亲设宴祝寿,同时也作为告别族人的仪式。
醒园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庭院中各色花卉竞相绽放,芬芳四溢,为这场盛宴增添了几分雅致。仆人们穿梭于府内,忙碌而有序,准备着各种佳肴和美酒。
李化楠亲自挑选了一副上好的寿字屏风,置于正厅中央,以此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祝福。他站在屏风前,心中满是感慨。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如今他即将离家远行,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愧疚。
时辰已到,宾客们陆续到来。族中的长辈、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他们带着各自的礼物和祝福,共同为赵氏庆生。李化楠亲自迎接宾客,向他们致谢,并引领他们入席。
宴会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李化楠举杯向母亲赵氏敬酒,祝福她健康长寿,福如东海。母亲眼中含泪,微笑着接受了儿子的祝福。她知道,儿子即将离家远行,但她也为儿子的成就感到骄傲和欣慰。
席间,李化楠向族人们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他感谢族人们在他丁忧期间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也感谢他们对家族的付出和贡献。他向族人们保证,无论身在何处,他都会牢记家族的荣耀和责任,为家族争光。
宴会进行到夜晚,宾客们纷纷离席。李化楠站在府门前,目送着族人们离去。他知道,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但他也相信,家族的血脉和情谊将永远相连。
他喜作《千秋岁》词云:桂香飘渺。澹荡轻风绕。月初明,人未老。紫气望中来,文星窗外晓。光皎皎,连城白壁终归赵。小阳天气好。春酒多倾倒。铺绿草,披绵袄。此阙重师儒,南山祝寿考。知老少,诗奏九如声袅袅。
李化楠丁忧期满进京补官,还作告别诗叮咛二弟化楩、三弟化樟《绵州沉香铺别其胜、香如两弟用东坡颖州别子由二首韵》云:烟雨洗我容,云山盪我胸。男儿不出路,埋没与死同。在家亲恩厚,在国君恩重。慷慨事驰驱,矢志自儿童。中间曾遭变,乔木摧秋风。秋风亦已过,此恨终无穷。我有十亩园,近在祠堂东。竹树栽已活,灌溉有园公。无使滋惰玩,废弃长蒿蓬。归来应迟暮,用此慰衰翁。
五月的阳光洒落在醒园之上,进京补官的李化楠站在园门之外,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不舍。他深知此次离别,不仅仅是与家人和族人的告别,更是与这片承载了他无数回忆的醒园的告别。
醒园,原是一片半亩大小的园子,历经岁月的沉淀,如今已扩至十亩之广。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面积扩张,更是李家族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见证了李家族人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
醒园与云龙山李氏祖坟相连,万松岭上的古木参天,松柏葱郁,为醒园增添了几分庄重与肃穆。每当风起时,松涛阵阵,仿佛先人们在低语,诉说着家族的辉煌与荣耀。
而与扁担弯相连的李氏宗祠,更是醒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供奉着李家的列祖列宗,是他们赐予了李家族人生命与智慧,也是他们指引着李家族人前行的方向。每当族中有重大事务或节日庆典时,族人们都会齐聚宗祠,共同祭拜祖先,祈求家族的繁荣昌盛。
如今,李化楠即将离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感慨与不舍。他深知,醒园不仅仅是一片园林,更是他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寄托。他望着醒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看到了家族的历史与未来,看到了族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在告别之际,李化楠写下了一首诗,以表达对醒园和族人的深情厚意:
醒园十亩翠如茵,万松岭上柏森森。 李氏宗祠传家训,扁担弯下谱新篇。 离别之际心难舍,再赴京阙志更坚。 愿我族人齐努力,共谱家族新辉煌。
李调元将随父同去,他站在园门口,回首望去,只见醒园在朝阳中显得清新而灵动。他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眷恋,但他知道,自己必须继续前行,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高远的理想。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离去。醒园的身影渐行渐渐远,但那份对家族的深情厚意,却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中。他知道,无论走到哪里,醒园都是他的根,是他的精神寄托。他将带着这份情感与信念,踏上新的人生征程。
在李化楠的仕途中,他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他的政绩不仅赢得了百姓的赞誉,更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他的成功,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李家忠信传家的最好诠释。
李家的故事在云龙坝传为佳话,他们的忠信淳朴、勤俭善良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在李家的传承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荣耀,更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与风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6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