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47|评论: 6

[转帖] 发明创造,中国远远领先日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6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岸蓝轮有强烈的民族自卑感,说美英日都发明多,中国人应亲之爱之。
日本诺奖多,而中国对世界无发明贡献。
这是无知,更是自卑自虐的逆向种族主义。
所谓的诺奖是西方的一政治工具。非西方很难得奖。
日本是因投靠美国且年年花大钱向真正的老板共济会上供的结果。
西方是发明电脑,手机。中国古代有水稻种植,茶叶栽培,丝绸,瓷器,炼铁炼铜术,火药,造纸,印刷术,种逗免疫法,拔罐,马鞍等22大项发明。这些发明,全人类包括美日都在用。
近现代中国的发明:
1:探测中微子的方法,就是中国科学家王淦昌在1941年的论文中首先发表的,当时刊登在美国的《物理评论》上,后来美国科学家按照他的方法进行实验并且成功的证实中微子的存在,这个领域也出好几个诺贝尔奖,王淦昌当时是没有实验条件,比较可惜。
王淦昌还在1959年世界历史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是世界最早发现的两个负超子(另一个是1962年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发现的反克赛负超子)之一。
2:沙眼病毒,就是中国科学家汤飞凡在1955年在全世界首次分离出来发现的。沙眼是人类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
3:在1965年中国在全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当时引起轰动,杨振宁在1972年回国时就提出申请诺贝尔奖,不过当时特殊时期,说诺贝尔奖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拒绝杨的提议。
4:再比如人类威力最大的武器--氢弹,就两种构型,中国独立研发其中的于敏构型。
5:人类基因组计划
不管从哪个维度看,人类基因组测定都是历史级的重大科技突破,中国是全球搞人类DNA基因组测定计划的六个国家之一,人类有1%的基因组是中国测定的由美、英、日、德、法、中六国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创举之一。
其核心内容是测定人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从而获得人类全面认识自我最重要的生物学信息。该中心于1999年9月1日代表中国正式加入该计划,承担1%人类基因组(约三千万个碱基)的测序任务。
2000年6月26日,六国相继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
6:可控核聚变
2023年4月12日21时,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刷新2017年的101秒世界纪录,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代“人造太阳”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已完成工程设计,未来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堆。
不仅如此,人类多国合作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个参与方),中国也是重要贡献国,承担ITER装置近10%的采购包,该项目还在建造中。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如果以后中国会率先实现,这将是人类百年乃至千年维度的最重大成就。
7:断肢再植技术
人类首次短肢再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中伟在1963年冬完成的,至今中国的断手再植技术依然在全球领先。
8:人类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
中国2015年发射的人类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除暗物质粒子外,该卫星还探测宇宙线和伽马射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探测宇宙线,以前都是在地面,不少数据向全球公开。
类似的还有人类首颗量子通信卫星,也是中国发射的。
9:人类发电效率最高的火电站
人类历史上发电效率最高的火电厂也是中国搞出来的,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下称“上海外三厂”),运营的两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于2008年6月建成投产,当年的煤耗就创世界纪录,且逐年大幅降低。
2013年,两台机组在负荷率78%情况下,含脱硫和脱硝的实际运行供电煤耗达到276.82克/千瓦时,远远低于原世界记录保持者,丹麦NORDJYLLAND电厂3号机286.08克/千瓦时(2009年)和日本排名第一的矶子电厂1号机303.7克/千瓦时。
10:人类历史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2013年3月15日《科学》杂志发表文章,宣布由薛其坤院士领衔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从实验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意味着量子霍尔效应物理领域一个期待已久的重要现象已经被中国科学家率先观测到。
这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获得了2018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杨振宁评价这是诺贝尔奖级的发现。
11: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组在2012 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率先取得重大成果:发现对应于q13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确实存在,并精确测得其振荡幅度。
美国《科学》杂志将其评为2012 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并称“如果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研究人员没有发现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粒子,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是粒子物理的未来,大亚湾的实验结果可能就是标志着这一领域起飞的时刻”。
12: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2023年12月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
该核电站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于2012年12月开工,202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此次是在稳定电功率水平上正式投产转入商业运行。
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先进堆型,具有“固有安全性”,即在丧失所有冷却能力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应堆都能保持安全状态,不会出现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外泄。
13: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这是近代数学的三大难题之一,当年欧拉就未能证明,陈景润对该难题的研究推动了一大步。
14,倪志福钻头。
15,高产杂交水稻。
16,青蒿素
17,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
18,复方蒿甲醚
19,华中科大的AUS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技术。
20,华为的5G电信技术。
21,候氏制碱法。
华为更实现专利费收入14亿美元。
华为发布《创新和知识产权白皮书2020》,
华为从2021年开始对5G专利收取使用费。
华为预计2019~2021三年的知识产权收入在12-13亿美元之间。
截至2018年底华为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7805项,自2015年以来获得知识产权净收入累计超14亿美元。
2019-2021年获得知识产权收入12-13亿美元,平均每年4-4.3亿美元。(2021年报华为实现专利费收入6亿美元)
当然又有人说,你列举的这些应用技术居多,要基础自然科学才算,
那暗物质探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模式,可控核聚变,人类基因组测定,探测中微子的理论,铁基高温超导,量子通信等,不都是基础自然科学么?
实际上以最近一二十年中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你找不出任何一个领域没有中国科学家在研究贡献,不仅不是为零,而且还是主要贡献国。
2023年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这三种全球自然科学顶刊上的全球论文总共有5907篇,其中中国论文为395篇,世界排名从2022年的第4位,升至第1,2位,这些都是对世界0-1基础科学的贡献,我要是把这些中国顶尖论文对人类基础科学领域的贡献一一列出来,那可就太多了。
如果觉得中国的各种应用科技突破和工程科技,都不算人类对科技的贡献(比如中国在世界上首个在舰船上实现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国家,比如中国建造全人类煤耗最低的火电站);
然后中国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发现负超子,测定1%的人类基因,推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发现沙眼病毒之类基础科学突破都不算0-1,只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缝缝补补”,只有那些物理学底层的基本定律才算是贡献。
物理学基本定律,基本是欧洲人贡献,美国人贡献的基础物理定律,一个中学生听过的主要就是一个电荷守恒定律。日本人是一个也没有。
不只是物理学,大家有兴趣也可以查一下化学的基础公式,单位之类,同样是欧洲科学家贡献,比如摩尔就是英国人,拉瓦锡是法国人,门捷列夫是俄国人。
有人说,中国的科技的发展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发展,
那同样的,美国人,日本人也都是在欧洲人发现的基础科学定律上进一步发展,这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说后来者就对科技发展没有贡献。
像人类基因组就有1%是中国首次测定的,这不是对基础科学的贡献吗,难道说只有最先发现基因才是0-1,后面一切对基因的不断探索都是1-N的复制吗?
比如相对论,万有引力,力学三大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那确实可以说中国人对现代科技贡献为零。
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那也可以说日本贡献为零,因为这些物理学基本定律也没有日本人发现的,同样的也可以说美国对基础科学定律的贡献也没啥贡献,因为基础科学首先崛起于欧洲,近代物理学基本定律主要是欧洲发现的,等美国基础科学赶上来已经是二战时期及以后。
实际上,未来中国在很多方面将会在人类历史上首先突破,先说两个,
1:可控核聚变
有很大信心是中国最先突破,这将是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最重大的科技突破。
2:农业工厂
现在由于科技没有突破,中国400多万平方公里不得不划出18亿亩(120万平方公里)红线种地,但是未来如果植物生产实现工厂化,就不需要这些土地了,农作物也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理论上农作物的产量将由工业产能决定,2009年,中国第一个智能型人工光植物工厂由中国农科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发成功,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植物工厂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人工光植物工厂数量超过200家,居全球前列,成功产出绿色高产蔬菜。
再说两个相对近期的(未来一二十年),
1:人类首个月球地面基地
中科院公布的“中国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我国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
并在2050年前后,载人从月球基地飞向更远的行星,具备载人登火星能力。
这个是高度确定的,中国载人登月未来几年(2030年之前)就能实现,之后就是建设月球基地,中国现在进展很顺利,当然美国人也在搞载人登月,我们看谁先完成。
这个月的11月16日凌晨2时32分,我国空间站上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收到天舟八号货运飞船送去的团队制作的模拟“月壤砖”。
“月壤砖”是由丁烈云院士团队通过分析我国嫦娥号从月球带回的真实月壤成分,并模拟配成后烧结而成,密度与普通砖块相当,但抗压强度是普通红砖、混凝土砖的三倍以上,相当于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能承受1吨多的重量。
“上太空,就是为了搞清楚‘月壤砖’能不能胜任月球造房子的任务。”丁烈云院士在《月球基地原位建造科学技术挑战》为题的报告中表示,空间站外环境与月球环境在高真空、大变温、强辐射等方面比较相似。
2:时速1000公里列车(最高可达4000公里)
这不是科幻,2017年8月3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空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发布“高速飞行列车”工程,宣布该集团已经开始该项目前期研发工作。
到是日台,除泡面,AV,味素等少量发明外无重大发明,都是拣你白主人的发明。
白人用着N多中国的发明,并没跪在中国脚下叫爹喊娘啊,中国没有如日台那样成为美海外自治领,没有西化,也实现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更是独立自主,站着的,有自尊的人。为何蓝日们非要跪在白人脚下叫爹呢?为何这么下贱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4-11-27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多女性朋友跑到日本去买卫生巾……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卫生巾产量世界第一。

发表于 2024-11-2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年前还抢购日本马桶盖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fw5086 发表于 2024-11-27 00:37
现在好多女性朋友跑到日本去买卫生巾……

一,中国取得新概念武器——跨介质导弹技术突破。
多年以来,中国先后发展多型“航母杀手”类武器,从传统的超音速巡航导弹、革命性的反舰弹道导弹,到最新的高超音速导弹,可谓是拥有全球种类最多、性能最全的反航母武器库。
香港《南华早报》22日透露,如今中国又在新概念武器——跨介质飞行器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将成为改变未来战争格局的新武器。
早在2022年,中国科学家就在研制“又能飞、又能潜水的超音速导弹”,它需要实现难度极高的跨介质飞行,但一旦取得突破,将没有任何现有的舰载防御系统能应对如此快速的“跨介质攻击”,可以大大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
这种导弹将能以2.5倍音速在1万米高空巡航200公里,然后在接近目标时转入掠海飞行模式。一旦与目标的距离进入约10公里的范围内,该导弹落入海中,转换为超空泡鱼雷模式,以每秒100米(约200节)的速度在水下行进。超空泡鱼雷是通过在鱼雷周围制造一层密集的气泡,大幅减小阻力进而提高航行速度,同时它还可以随意改变航向或紧急下潜至100米的深度,以避开对手的水下防御系统。
2022年11月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两架潜空跨介质航行器试飞成功。
据公开报道两款航行器分别采用固定翼和折叠翼结构,均能够迅速跨越水空介质,在空中稳定飞行,在水下隐蔽航行,全过程全自主,无需人工控制。
但跨介质飞行器难度极高,对通信导航、流体力学、材料、动力均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动力系统要同时能满足空中高速飞行和水下高速航行的截然不同的需求。
中国为这款新概念发动机选择轻质元素硼作为燃料添加剂,它在部分中国研制的高超音速武器的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中也有使用。当硼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时,就会剧烈燃烧,能轻易使导弹加速到5马赫以上。但麻烦在于如何在水中引燃硼。中国研究团队为解决这个问题,采用能让固体燃料有第二次燃烧机会的设计,继而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效率。
如今中国研究团队称,相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最为关键的跨介质发动机测试成功。
在实验室测试中,这款发动机在潜航模式运行时,达到近90%的燃烧效率,符合实际应用需求。此外,中国科学家还针对进入燃烧室的水蒸气喷射量,以及燃料中如镁和铝等其他成分的比例进行优化,让这些活性金属使硼在蒸气中燃烧得更彻底。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显示,发动机排气射流速度超过3马赫,而燃烧效率则达87%。
显然,如果跨介质导弹研制成功,将让中国的反航母作战能力得到全新提升——传统导弹主要瞄准的是水面舰艇的上层建筑,后者被命中后可能会被击伤,但基于现代水密设计的航母等大型舰艇通常具备较好的抗沉性,此前美国拿退役的“美国”号航母进行的测试就是很好的案例。而重型鱼雷具备更大的弹头,直接瞄准的是舰艇的水下部分,一旦被命中会导致舰体大量进水而沉没——因此重型鱼雷对于水面舰艇的杀伤力通常远大于反舰导弹。
SS-N-14“石英”反潜/反舰导弹本质上仍是火箭助推鱼雷。
只是长期以来重型反舰鱼雷重量偏大、射程有限,常见的火箭助推反潜鱼雷也只能携带轻型鱼雷,只有苏联研制的SS-N-14“石英”反潜/反舰导弹算是不成功的尝试。而能够在空中飞行和水下航行的反介质导弹,结合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快、有效射程远,以及超空泡鱼雷拦截难度高、威力巨大的优点,未来相关技术成熟后,还有望改造更多的海战装备,这也是它被称为改变未来战争格局的原因。
二,中国新型无人机动力电池技术突破。
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陈忠伟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比能宽温域锂离子电池,成功适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设计的新型工业级复合翼无人机,并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空域顺利完成试飞。此次试飞展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无人机动力电源领域的重要技术突破,此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无人机搭载的高比能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达400瓦时每公斤,将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提升20%至40%,电池模组能量密度达340瓦时每公斤,可在零下40摄氏度至零上60摄氏度的宽温域环境中稳定工作。试飞过程中,无人机顺利完成起飞、爬升、高速巡航、降落等测试环节,高质量完成3小时飞行试验,全面验证高比能锂电池的高效能量储备能力与运行稳定性。
为实现如此高的能量密度并满足严苛的宽温域要求,研发团队在多项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通过创新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设计与负极硅碳复合优化,电池比容量大幅提升;同时优化正负极容量匹配,实现更高的能量存储效率;特殊配方的超低温电解液引入低冰点溶剂和功能化添加剂,显著降低冻结点,确保零下40摄氏度环境下离子传导性能和充放电效率;新型复合隔膜兼具耐高温与抗低温性能,不仅提升宽温域稳定性,还全面保障电池的安全性。此外,电池结构设计采用先进的多层复合策略,进一步优化热管理和封装工艺,大大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与温度适应性。
高比能宽温域锂电池的成功应用,为无人机在寒区作业、应急救援、巡逻监测等应用场景提供可靠的动力支持。这不仅提升无人机的作业性能和效率,也为低空经济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该技术还为电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辟广阔的应用空间,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未来无人机产业将迎来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三,射程达四千公里覆盖关岛的长剑100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震惊美国。
航展曝光长剑100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美国“陆军识别”网站18日以“中国将东风-100(长剑-100)超音速导弹的射程扩大到4000公里,以进行战略打击”为题介绍长剑100性能。
西方媒体评估认为长剑-100的飞行速度可能在3-4马赫左右,在大部分飞行阶段以超音速运行,采用超过30公里的高弹道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大气阻力,但增加被雷达探测的可能性。猜测长剑-100采用惯性导航、地形匹配、场景匹配、卫星定位等高精度组合制导模式,能够攻击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包括缓慢移动的海军舰艇。
该导弹由冲压发动机提供动力,末端阶段可达到5马赫的速度。它的飞行阶段包括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初始助推阶段、高度为30至40公里的巡航阶段以及末端滑翔阶段,最后的滑翔阶段具备高速机动能力,以增强其躲避防御和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
尤其让五角大楼担心的是,长剑-100的射程横跨西太平洋,能够到达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设施,包括位于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和阿普拉海军基地。日本的横须贺海军基地和三泽空军基地,韩国的乌山空军基地和汉弗莱斯营等美军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基地群也都在该导弹的打击范围内,因此“长剑-100对驻扎在西太平洋的军及其盟友构成直接威胁”。
同时长剑-100还具备与大型海军舰艇交战的能力,也使在西太平洋作战的美国航母打击群面临更大的风险,可能会迫使美国海军改变该地区的海上部署战略。
长剑-100的速度、射程和精度适合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这些特性可能会通过减少拦截响应时间和增加突防的可能性来挑战美国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长剑-100 代表导弹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射程、瞄准系统和作战多功能性的增强。因此它已经成为美军讨论地区军事战略和力量平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要素。
长剑-100的4马赫速度及4000公里射程,使西太第二岛链内所有的美军基地处于危险中,难怪美国感到震惊。

发表于 2024-11-28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360截图2024112812165838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