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形式主义”病根在于,基层干部过分在意上级评价,而没把公众满意度放心上!
据媒体日前报道,有专家觉得,“形式主义”病根在于,基层干部过分在意上级评价,而没有把公众满意度放在核心位置上。
专家认为,上级部门应该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适度调高公众满意率在考核体系中的所占比重。
这话说得对不对,非常对!而且还切实说中了“形式主义”的病根,就是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
不过,有不少基层干部就说了,这说得道理好像是对的,但怎么就完全成了基层干部的问题,是基层干部要这么做的。
这里面有两个层面需要厘清楚:
一是从主观上讲,有的基层干部就是热衷于如此,一切工作都是围着领导在转,怎么让领导满意就怎么做,从来不会考虑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以至于有的地方常常出现“一刀切”、“简单粗暴”等方式方法。还有一些干部就喜欢形式主义表演,如开会、发文、台账、资料,等等,表面功夫做得很足。
二是从客观来分析,有的基层干部也是有苦难言,本来是想着从实际出发,既要完成好上级部署的工作任务,又能满足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
可现实又往往是骨感的。
比如秸秆禁烧,在一些地区就存在争议,基层干部群众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基层干部在执行层面可能就考虑了难度,也考虑了群众,结果督查组发现了有焚烧,批评不说,还要问责处理。
比如医保征缴,群众多次说没钱、没钱,不想交,村干部苦口婆心劝说也没用,就只能是自己垫资,因为上面有考核任务,不交不行。
要给群众做工作,能不能把树扯了,种上粮食。群众不理解,觉得这是过去结构调整形成的,现在又要扯,能给补偿吗?
还有,群众有诉求、有问题要反映,负责任的基层干部向上级汇报,结果是自己上报、自己处理,有的还被上级以问题清单形式进行交办,督促整改,制定整改方案,列出整改清单,定下整改时限。问题可能没解决,又多出一些事了。
为何有的基层干部过分在意上级评价?除了分析基层干部自身原因,还得要从根本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形式主义,问题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
那么,这个过分在意上级评价,根子也可从“上面”找找原因。因为从当前的管理体系来看,考核奖惩权、问责追责权都在上面,如何考核奖惩?如何追责问责?指标体系、指标内容、方式方法、结果运用,都是由上面来决定。即使是公众满意度,也往往由上面开展、决定。
比如,现在有些工作设立了公众满意度测评体系,有的比较科学,有的就不一定科学,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群众不满意,就不行,哪怕是不合理诉求甚至是无理诉求,也是如此。
那么,这种满意度测评,就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只是唯满意而满意,最终导致一些基层干部反复给群众说好话,或者是采取弄虚作假的测评数据来提高满意度。
因此,改变基层干部只唯上、不唯下的现状,至少可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完善:
一是强化实干、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干部是不是实干?干了些什么?群众最清楚,由群众评判。如果实在不好找依据,那就让老实人不吃亏,老实人其实很好找的。
二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一个是结果,一个是民意。这两个方面考核最为重要,而且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来予以保障。
三是科学精准问责追责。如何做到科学精准?有一个办法可以探讨探索,那就是听取群众意见,由群众来评判,该不该追责问责?如何追责问责。
四是完善基层人财物资源职权保障机制。有的时候,基层不得不听从上级,主要就是资源都掌握在上级手中。如果有一套科学常态的保障机制,能够让基层有一定话语权和自主权?会是个啥情况?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