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里北川,茶之故乡。今安子坪、唐家山暨都坝河流域,仍有成片千年老茶树,虬枝丛生,郁郁葱葱。吸天地灵气,蕴日月精华。历经风霜雨雪,见证岁月沧桑。老而不老,呈雄姿万年之概。茶树丛中,间种其它作物,互为助长,和谐共生,誉为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典范、农耕文化奇观。 大禹凿山导江,茶香随流;羌人耕云种月,茶谣漫谷。然世多愚莽,有专司茶之吏者,不知老茶树之珍贵,不具历史文化之修养,斥“老树低效”,盲推新技。有茶民受其误导,惑于短利,或砍老树以生新苗,或悉数除之而重植。致千年老树,或丛丛倒于斧斤,或枝枝燃于灶堂。有茶痴者购百余丛被掘老茶树移栽,虽精心呵护,然仅二三十丛存活,惜夫! 民谚云:背茶包,上茂县,卖了茶包好数钱。丛丛老茶之利,支撑了油盐酱醋,供给了学子用度。古之良吏,力扶茶叶和油桐发展,遂有“有茶有桐,一生不穷”之谣流传至今。代代茶民,赖老茶树而安身。 忆往昔,当春色撩人,嫩芽初发,老茶树下,情话切切,既结比翼双飞,也生爱恨情仇。 呜呼,老茶树者,非独草木。羌民所依,生计所赖。精神所寄,天地往来。一叶载春秋,活态之史也。茶之道,即人道也。禅茶一味,何须菩提树下?道骨自生,岂求丹炉鼎中?领悟此中味,悠然对千峰。且看茶烟散入苍茫处,青山不老,湔水长流。 时序轮回,茶树顺自然之道而生生不息。 岁月流淌,但愿庸吏随深度学习而绝迹。 (2025年2月12日初稿)
【附记】 (1)《中国古茶树资源状况白皮书(2024)》发布:全国古茶树共有5624.26万株(含树龄不足百年的野生型茶树)。其中:云南省5494.67万株(占比97.70%);贵州省120万株(2.13%);广西壮族自治区8.23万株(0.15%);四川省1.06万株(0.02%);重庆市0.3万株。四川的古茶树资源总量仅1.06万株,多分布于北川、叙州天宫山、旺苍县大两镇等高山区域,占比极低,珍稀性凸显。 (2)20世纪70至80年代,北川通过引进种子和茶苗的方式发展“新式茶园”,景家山、盖头山等就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新式茶园”抽芽时嫩芽直立,北川人称这种嫩芽状态为苔子,遂有了一个缺少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字----苔子茶。后来,又以“苔子茶”作为北川茶叶的地理标识。 (3)2023年9月,北川苔子茶复合栽培系统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