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789|评论: 6

临邛地名来历, 邛窑博物馆的“邛人说“与史志里的“邛崃山说”的辨识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5-6-8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邛地名来历,  邛窑博物馆的“邛人说“与史志里的“邛崃山说”的辨识   
邛窑博物馆是邛崃的介绍临邛历史文化的官方博物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起着宣传和普及邛崃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前些日子我受朋友委托,准备写一篇参观关于邛窑博物馆的文字。于是去参观了一下。在第一馆,我发现介绍临邛地名的来历时,采用的是“邛人”说(见图)。而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对邛崃名声的宣传完全没有益处。我于是写了这个现在正在修改的帖子,意在提醒有关方面。但现在却发现,这种说法已经影响很大了。很多视频采用了“邛人说”,误导了人们对临邛,邛崃地名形成的认识。对邛崃很不利。下面,说说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临邛地名的来历,有很多说法。其原因是因为临邛的邛。有很多含义,可为山,为水,为人,所以产生了很多种对临邛的不同解释。主要为以下三种。
      一是监视或者临近“邛民”说。此说认为,古临邛地区附近有“邛民”生息,还有筰、冉、骏等氏族部落,建城以监视,故为此名。这种说法,只是近几十年才开始出现。持这种说法的人,其核心依据是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临邛县》称:“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实之”。刘琳的巴蜀书社1984年版《华阳国志校注》称:“‘临邛’之名,取‘临近邛人’之意”。邛崃县志办1993年编纂的《邛州概览》称:“临邛故地,素有邛民(邛族)聚居,故名。
    二是临近“邛水”说,来源于《旧唐志》,称:“邛水出严道邛来山,入青衣江,故云临邛”。此说支持者不多。
    三是临近“邛崃山”说。这种说法被历朝历代的志书和官方普遍认可,成为主流共识。它影响了现在邛崃行政区划地名的确定。
古人认为,邛崃山,南北绵延约250公里,南端入邛崃境,临邛城与邛崃山相临。《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临邛,邛崃山在其西”。唐代李吉甫的《元和志》称:临邛,“南接邛来山,因以为名。”北朝周宇文护撰的《周地图记》称:临邛,“取南界邛来山以为名。”清康熙《邛州志》称:“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临邛县,取邛崃山以为名”。民国《邛崃县志》言:“临邛者,南临邛来大山也”。 查民国以前史志,对临邛地名的形成,主流的官方的说法是临近邛崃山说。其次为邛水说,我还没有在古籍中找到直接明确的说法,临邛地名的形成,是因为临近邛民邛族的记载。而邛人说的最早出现,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是刘琳的巴蜀书社1984年版《华阳国志校注》称:“‘临邛’之名,取‘临近邛人’之意”。
        其实,“邛人说”的依据很少,核心依据只有这么一句话,就是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临邛县》称:“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实之”。其实常璩在这句话里,只是说这个地方有邛民,并没有明确说临邛地名是因为当地有邛民,所以临邛因此为名。 “本有邛民”与临邛地名的形成,不是必然关系,而是或然关系,或者只能是可能性。这里出现了逻辑链条的断裂点 ,或然性矛盾。《华阳国志》仅陈述“本有邛民”的史实,未直接提及“邛民聚居”与地名“临邛”的因果关系。常璩在这句话中,并没有这个表述。临邛是因为这个地方有邛人而得名的,这个结论,只是“邛人说”主张者自己推测的,常璩没有说过。
而古人志书中那些临近邛崃山,而得名临邛的说法却非常明确,直接了当。“临邛者,南临邛来大山也”。


      应该说,《华阳国志》“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实之”。这句话,历代志书的编纂者,他们肯定是看过的。他们只是采用了当地有邛民和秦始皇迁徙人到临邛的史实。但从逻辑推理上,他们并没有由此得出“邛人说”的结论。他们一直坚持邛崃山说。
      还有,古人可能还对秦代对地名的命名规律比较清楚。所以他们写的志书中,不会产生邛人说。
   考古和文史研究中,有一种方法,叫比对法。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例如,有一个古物件,不知年代,但如果它与已经知道年代的古物件特征相同,我们也大致由此推测这个物件的年代。
对临邛地名的分析,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我搜集了秦代设立的含“临”字的古城名录。秦代推行郡县制,大量地名以“临”命名,但都是以临近某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它们是:
临晋(今陕西大荔县)
临洮(今甘肃岷县)
临淄(今山东淄博市)
临湘(今湖南长沙市)
临沅(今湖南常德市)  
临汾(今山西临汾市)
临邛(今四川邛崃市)
     从上面含有临的地名看出秦代命名地名的规律,秦代含“临”的古城多具以下特征: -自然实体地理标识:如临洮是临近洮河、临湘,临近湘江。 由上面地名可以看出,秦代含临的地名,都是临近某个地理实体标识来命名的,并没有出现临近某个族群来命名例子。
其实,这也是符合人类地名命名的发展规律的。人类社会刚开始,基本用比较明显的自然实体来命名,或者山岭,或者河流。后来发展才用建筑,人物,事件、甚至政治词语来命名地名。但那是后来的事了。
从秦代含临的地名分析,我们可以推测,临邛的名字的命名,应该也符合这个规律,应该是以某个自然地理实体来命名的,古代史志中坚持提出邛崃山自然实体说,是有其合理性的。
写到这里,我还想到,临的本意是靠近水边的意思,“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其中的临,就是这个意思。临晋、临洮、临淄、临湘、临沅、 临汾秦代带临的地名都是靠近河流的意思。那么认同者很小众的邛水说,可能也有它的道理。我们城市旁边的南河,说不定古代就叫邛水,临邛因它而名。但这也是临近自然地理实体,与邛人无关。
        临邛地名的来历,可以讨论。可以各抒己见,可以是邛崃山说,邛水说,邛人说,盐邛说,或者其它说法,那是学术和民间行为。但作为官方的有影响的部门,在采信和对外宣传选择时,一定要慎重,秉承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还要兼顾对邛崃外宣传有利的原则。
     我是不同意邛人说的,而是支持邛崃山说的。
     第一,邛崃山说与一千多年历朝历代史志中的定论保持一致,一脉相承,这也是对地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非必要,无明显错误,不改动。更不能乱改。
   第二,邛人说依据不成立,逻辑上讲不通。而邛人说,不但依据不充分,而且邛人已经消失,社会知晓度很低,对提高邛崃辨识度没有任何好处。
   第三、现在“邛崃”地名实质是古代“临邛”地名的继承。在邛人说,邛崃山说,邛水说中,就是不考虑其它因素,也应该选择邛崃山说。
   邛崃山在地理学上非常有名,曾经作为中国东西的划界山脉。邛崃山脉地处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界线和农业界线。有大熊猫与四姑娘山。古代以来临邛因邛崃山而名,也说明邛崃对这一大片地区的影响力。邛崃山与邛崃市相联系,邛崃因邛崃山而名,这对提高邛崃知名度,非常有好处。这犹如峨眉山之于峨眉山市,都江堰之于都江堰市,九寨沟之于九寨沟县。何乐而不为呢?
临邛之名,因为临近邛人,搞不懂!
194844asxz33h75z055sx7 (1)_副本.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6913_副本.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查了一下,秦代临晋的晋,就是指晋水。那么,临邛,还可能是临近邛水的意思。


临晋(今陕西大荔县)
临洮(今甘肃岷县)
临淄(今山东淄博市)
临湘(今湖南长沙市)
临沅(今湖南常德市)  
临汾(今山西临汾市)

临邛(今四川邛崃市)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9-5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邛陶博物馆的临邛的“邛人”说误导外地人。对邛崃不利。理由如上述。 194844asxz33h75z055sx7.jpg

发表于 2025-9-5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疑,以临近邛崃山得名。不可能是其他原因。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9-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13308016987 发表于 2025-9-5 20:32
无疑,以临近邛崃山得名。不可能是其他原因。

但搞不懂,作为官方,为什么要用邛人说,没有好处啊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9-9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的说法,支持邛崃山说
微信图片_20250909093956.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