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邛”地名的来历,为什么历代志书不采信“邛人”说
临邛地名的来历,有很多说法。其原因是因为临邛的邛。有很多含义,可为山,为水,为人,所以产生了很多种对临邛的不同解释。主要为以下三种。
一是监视“邛民”说。此说认为,古临邛地区有“邛民”生息,还有筰、冉、骏等氏族部落,建城以监视,故为此名。这种说法,近几十年才开始出现。其核心依据是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临邛县》称:“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实之”。刘琳的巴蜀书社1984年版《华阳国志校注》称:“‘临邛’之名,取‘临近邛人’之意”。邛崃县志办1993年编纂的《邛州概览》称:“临邛故地,素有邛民(邛族)聚居,故名。”西汉王莽时期曾经非常短暂改“临邛”为“监邛”,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二是临近“邛水”说,《旧唐志》称:“邛水出严道邛来山,入青衣江,故云临邛”。此说支持者不多。
三是临近“邛崃山”说。这种说法被历朝历代的志书和官方普遍认可,成为主流。它影响了现在邛崃行政区划地名的确定。
古人认为,邛崃山,南北绵延约250公里,南端入邛崃境,临邛城与邛崃山相临。《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临邛,邛崃山在其西”。唐代李吉甫的《元和志》称:临邛,“南接邛来山,因以为名。”北朝周宇文护撰的《周地图记》称:临邛,“取南界邛来山以为名。”清康熙《邛州志》称:“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临邛县,取邛崃山以为名”。民国《邛崃县志》言:“临邛者,南临邛来大山也”。有人认为,“邛来”,是指邛人来此山之意。后来人们在“来”添了偏旁“山”,成为“崃”。邛崃山始名。
查民国以前史志,对临邛地名的形成,主流的官方的说法是临近邛崃山说。其次为邛水说,我还没有在古籍中找到直接明确的说法,临邛地名的形成,是因为临近邛人邛族的记载。而邛人说的出现,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是,刘琳的巴蜀书社1984年版《华阳国志校注》称:“‘临邛’之名,取‘临近邛人’之意”。
其实,“邛人说”的核心依据只有这么一句话,就是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临邛县》称:“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实之”。常璩在这句话里,并没有明确说临邛地名是因为当地有邛民,所以临邛因此为名。 “本有邛民”与临邛地名的形成,不是必然关系,而是或然关系,或者只能是可能性。这里出现了逻辑链条的断裂点 --或然性矛盾:《华阳国志》仅陈述“本有邛民”的史实,未直接论证“邛民聚居”与地名“临邛”的因果关系。
有人说,他采信常璩的这段话,临邛是因为这个地方有邛人而得名的。但常璩在这句话中,并没有这个表述。临邛是因为这个地方有邛人而得名的,这个结论,只是自己推测的,常璩没有说过。
应该说,《华阳国志》这句话,历代志书的编纂者,他们是看过的,他们只是采信了当地有邛民和秦始皇迁徙人到临邛的史实。但他们并没有由此得出“邛人说”的结论。他们一直坚持邛崃山说。
我还推想,古志书编纂者没有从这句话推出邛人说,还可能认为临邛的地名在秦始皇的祖辈,数十年前时候就形成了。常璩的这段话,只能仅供参考。
还有,古人可能还对秦代对地名的命名规律比较清楚。所以不会产生邛人说。
我搜集了秦代设立的含“临”字的古城名录。秦代推行郡县制,大量地名以“临”命名,但都是以临近某地或某自然地理特征命名,体现军事控扼与行政管理的需求。它们是:
临晋(今陕西大荔县)
临洮(今甘肃岷县)
临淄(今山东淄博市)
临湘(今湖南长沙市)
临沅(今湖南常德市)
临汾(今山西临汾市)
从上面含有临的地名看出秦代命名地名的规律与政治意图。秦代含“临”的古城多具以下特征: - 地理标识:如临洮(洮河)、临湘(湘江)。 - 军事防御:临晋、临洮等均位于边疆或交通咽喉,强化对六国故地及异族的控制。
由上面地名可以看出,秦代含临的地名,都是用地理标识来命名的。没有用某个族群来命名。这也是符合古代地名命名的规律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临邛的名字的命名,应该也符合这个规律,应该是以某个地理实体来命名的。古代史志坚持提出邛崃山说,是有其依据的。
写到这里,我还想到,临洮、临淄、临湘、临沅、 临汾秦代带临的地名多与河流有关,那么认同者很小众的邛水说,可能也有它的道理。我们城市旁边的南河,说不定古代就叫邛水,临邛因它而名。
临邛地名的来历,可以讨论。可以各抒己见,可以是邛崃山说,邛水说,邛人说,盐邛说,或者其它说法。但官方在采信和对外宣传选择时,一定要秉承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兼顾对邛崃有利的原则。
我是支持邛崃山说的,第一,它与一千多年史志中的说法保持一致,一脉相承,这也是对地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非必要,不改动。更不能乱改。
第二,邛崃山在地理学上非常有名,邛崃山脉地处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界线和农业界线。有大熊猫与四姑娘山。古代以来临邛因邛崃山而名,邛崃山与邛崃市相联系,这对提高邛崃知名度,很有益而无害。而邛人说,不但依据不充分,而且对邛崃辨识度没有太多的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