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774|评论: 2

许龙/文 高祥君/图 我知道的乐善桥

[复制链接]

      平乐古镇刚开发那阵子,我写过一篇《试谈平乐“九古”》的文章,想介绍一下平乐的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以达对外宣传古镇的目的。拙文发给《成都日报》,可能是写的面太广中心不突出,也可能是依据不足不够准确,报纸没有采用。
      几年后,古镇红火了起来,一度排在了四川省十大古镇的前列。我作为县政府办公室分管文秘工作的副主任,汇同几位同仁,奉县长之命作过一次现场调研,发现外地游客最喜欢的是弯弯曲曲的平乐古巷子,穿街而过的白沫江,几个人围坐在江畔茶铺子摆在河岸上的茶桌旁,品文君茶的清香,欣赏如画的水街,看江中的乐善桥和桥下红红绿绿的游船,累了打打麻将斗斗地主。不少游客告诉我们,在他们的眼中这种静静地享受生活的体会在十大古镇中是独一无二的。
      当时我的文章提到乐善桥名的来历时,写过这样一段话:“坊间传说早年此地并无桥梁,只有一个义渡和一艘木船送河两岸的百姓来往,摆渡人并不收取乘船人的费用。清朝时住在河对岸的一位读书人要到镇上来听课,每日必来乘船。后来此人学贯五车,先后考上了秀才、举人,为了感谢白沫江上的摆渡人和乡亲,专程回乡捐资建桥,并以‘乐善好施’成语中的‘乐善’两字为桥命名。”
      说实在的,这段话是我道听途说后写出来的,故用“传说“两字来开头,为的是赞美民间善举与平乐人知恩图报,但是证据是不足的,幸好没被媒体采用,不然又成了另一个类似“私奔码头”般的故事。
      退休后总编《邛崃市志》,晓得了写历史的第一要素是真实,有根有据。为此,通读了邛崃的三本旧志和1993版的《邛崃县志》,以及大量文史资料。终于在宁湘的民国《邛崃县志》第一卷中,找到了“乐善桥七洞,长三十余丈,高五丈,宽三丈”短短16字的记载。
      又在1993年版《邛崃县志》中看到乐善桥“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条石拱砌,长120米,7孔,高16米多,宽10米,属人行桥”的依据。
      几年后发现《邛崃文物图志》有更全面的记述,称乐善桥“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由乡绅张大滨、周潼宜等人主持募资修建。次年因战乱停工,不久复工,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完工。”
      再后来看到搜狐网上的一篇征文,标题是《平乐古镇——聚落而居,乐善成桥》。文中称“乐善桥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桥洞不是常见的半圆形,而是十分罕见的桃形。桥头两棵黄桷古树是古镇最经典的风景,树冠枝繁茂盛,是夏天避暑纳凉的绝佳之处。从当地人的口中,我们(指此文作者)了解到乐善桥名字的来历。古时的白沫江屡发大水,冲毁桥梁,中断两岸交通。清同治元年,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承头捐资,为善造福,取名乐善……7年采石,3年建桥,百年风雨,留给后人无数佳话。”
      以上史籍或文章记述乐善桥的始建年代相同,叙述也合情合理,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起码“最接近真实”(亲耳听《方志出版社》专家在编修地方志工作会议上评价志书时所言)。
      今天站在乐善桥边细看,老桥确实壮观,呈东南——西北走向,为六墩七孔红砂石拱桥,横跨在白沫江上。桥身全部采用红砂石构筑,基础、桥墩、桥拱、桥身、护栏等用材规格各异。桥下河床,用条石丁字法铺筑海底。桥墩呈尖锥形,设计极富智慧,洪水涌来时,它们就像利刃一样将洪流分开,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桥洞呈莲瓣形(另一说“桃子形”),外边砌拱套。石板铺筑桥面,桥长68米。桥上两侧砌筑护栏,两端台阶连接上下。桥面两侧置通栏式石护栏,高1.1米,厚0.5米。护栏两头立石柱夹鼓,鼓上方刻石狮。石狮昂首,张口露舌。鼓侧面刻的花卉、人物,线条流畅、精美。桥身外南侧中间三孔卷拱之间,有浮雕图案。桥东南踏道北侧护栏内开一小龛,龛内刻的狮子,刀工颇佳,栩栩如生。说乐善桥是平乐古镇的代表景观之一,可谓名不虚传。
      据镇上老年人讲,乐善桥经历了百年间的多次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毫发无伤,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筑桥技艺。
      20 世纪 80 年代为了方便交通,曾在桥面上铺设了钢筋混凝土路面,一直延伸到桥头两侧的道路,以便于通车,古桥也从昔日的人行桥改建成了交通桥,桥面比原来高了 60 厘米,好在除桥面外古桥其它基本要素都保留了下来。21 世纪,平乐古镇为了历史文化传承的需要,对古桥进行旧貌恢复,将其重新改造成一座人行桥。恢复整修后,钢筋混凝土的地面变回了石台阶地面。桥两侧扶栏高 1.4 米,桥头的两边扶手上还有与旧时一模一样的石狮子。原桥头东南侧记事碑坊,可惜已毁。但总的来说,乐善古桥本质上没变。
      造福一方的乐善桥,于2012年7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传递了平乐“造福一方”的文化理念,成为古镇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
      有文章称,清代诗人熊维芳为此(平乐)写下“乐善都由首事招,数年积石已成桥”诗句。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专门上网请教,AI回答我,清代诗人熊维芳并未创作过“乐善都由首事招,数年积石已成桥”这句诗。实际上,诗句并不出自熊维芳之手,而是宋代诗人张栻的作品《八月既望要详刑护漕游水东早饭碧虚遍观霞程》中的句子,描绘的是指张拭游览漓江时的情景。好在邛崃媒体宣传乐善桥时没有采用,也说明我们写文章宣传家乡时,一定要慎重对待历史,不要太随意编故事。
20250618053051front2_0_7417959_FmwstI8YCDW9wdRRXEBJ5bA2adqY.jpg
20250618053051front2_0_7417959_FkA9FyH19f6gzwhoWwsmzobZo71s.jpg
20250618053051front2_0_7417959_FkojwFADTl4kkFX3KCcA5l9WQ35R.jpg
20250618053051front2_0_7417959_FjrfetktFjvP1S8oaJop7CRNxsPG.jpg
20250618053051front2_0_7417959_Fk7-I9PgykzuGOhEiwD_0hMEErXj.jpg
20250618053051front2_0_7417959_FoLre3Xhvle7gIqRgOALhhWUh94Y.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6-18 07:0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诗人熊维芳并未创作过“乐善都由首事招,数年积石已成桥”这句诗。实际上,诗句并不出自熊维芳之手,而是宋代诗人张栻的作品《八月既望要详刑护漕游水东早饭碧虚遍观霞程》中的句子,描绘的是指张拭游览漓江时的情景。

发表于 2025-6-18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