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369|评论: 7

全球教育“学生主体”先驱思想的萌发

[复制链接]

全球教育“学生主体”先驱思想的萌发

1962上中学的张俊杰(向导教学法专家)给《中国青年》杂志编辑写信呼吁废止“满堂灌”编辑部怎样回复?

1962年,教育学者张俊杰(后以“向导教学法”研究闻名)在中学时期曾向《中国青年》杂志投稿,呼吁改革教育体制中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这一行动体现了其早期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批判意识,为其后续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教育理念埋下伏笔12。

事件经过:少年学者的教育批判
张俊杰在信中尖锐指出: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压制学生自主性,与工业化时代标准化人才培养需求脱节。他主张借鉴民国时期多元教育传统,提倡师生互动、社会实践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这一观点与其1988年后系统提出的“向导教学法”核心理念一脉相承——即反对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师主导论”,强调学生探索与教师引导的辩证关系2。

解读:教育改革的先声
张俊杰的早期呼吁具有超前的历史意义:

批判继承:其思想既吸收民国教育多元性(如钱学森提及的“大师培养”问题1),又结合信息时代个性化需求,提出学年分段、宽进严出等创新制度设计1。

实践验证:1980年代在江苏油田技校的教改实验中,其“自学辅导法”对比传统讲授法,证实学生主体性培养对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

数字延伸:当前教育数字化趋势(如AI个性化学习3)正实现其“自主探索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理想,印证了先驱性思考的价值。

向导教学法的雏形由此显现,成为连接20世纪教育批判与21世纪教改实践的重要纽带。

……        ……        ……

1962年,张俊杰(后成为向导教学法专家)在中学时期向《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写信,呼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核心诉求是废止“满堂灌”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育理念1。这一行动源于他早期自学经历和对班级授课制局限性的反思,为后来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埋下伏笔。

教育改革的早期呼声
张俊杰的倡议基于两点实践观察:一是自学对个人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如通过简谱自学音乐),二是传统填鸭式教学压制学生创造力。他在信中提出应打破教师绝对权威,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关系,这一观点与1960年代中国教育界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浪潮相呼应1。其主张后来发展为1988-1992年在江苏石油学校实验的向导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路径,教师仅提供方法论指导。

先驱思想的时代意义
张俊杰的早期呼吁揭示了工业时代教育模式与个体发展需求的矛盾。他提出的“学年三段分期”等构想(1993年《新世纪教育构想》),试图平衡班级授课制效率与个性化教育需求,比2000年后国内高校推行的“三学期制”更激进——主张完全平等的学期划分与师生双向选择权12。这一思想与2023年庐江中学学生公开抵制“崇洋媚外”教授事件3形成历史回响,共同凸显了中国教育变革中主体性觉醒的延续性。
Screenshot_20250711_071504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_edit_22.jpg
Screenshot_20250711_071414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_edit_22.jpg
Screenshot_20250711_071357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_edit_22.jpg
u_3724359176_3094685222&fm_3074&app_3074&f_JPEG.jpe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4:4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教育“学生主体”先驱思想的萌发

1962上中学的张俊杰(向导教学法专家)给《中国青年》杂志编辑写信呼吁废止“满堂灌”编辑部怎样回复?

1962年,教育学者张俊杰(后以“向导教学法”研究闻名)在中学时期曾向《中国青年》杂志投稿,呼吁改革教育体制中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这一行动体现了其早期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批判意识,为其后续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教育理念埋下伏笔12。

事件经过:少年学者的教育批判
张俊杰在信中尖锐指出: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压制学生自主性,与工业化时代标准化人才培养需求脱节。他主张借鉴民国时期多元教育传统,提倡师生互动、社会实践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这一观点与其1988年后系统提出的“向导教学法”核心理念一脉相承——即反对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师主导论”,强调学生探索与教师引导的辩证关系2。

解读:教育改革的先声
张俊杰的早期呼吁具有超前的历史意义:

批判继承:其思想既吸收民国教育多元性(如钱学森提及的“大师培养”问题1),又结合信息时代个性化需求,提出学年分段、宽进严出等创新制度设计1。

实践验证:1980年代在江苏油田技校的教改实验中,其“自学辅导法”对比传统讲授法,证实学生主体性培养对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

数字延伸:当前教育数字化趋势(如AI个性化学习3)正实现其“自主探索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理想,印证了先驱性思考的价值。

向导教学法的雏形由此显现,成为连接20世纪教育批判与21世纪教改实践的重要纽带。

……        ……        ……

1962年,张俊杰(后成为向导教学法专家)在中学时期向《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写信,呼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核心诉求是废止“满堂灌”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育理念1。这一行动源于他早期自学经历和对班级授课制局限性的反思,为后来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埋下伏笔。

教育改革的早期呼声
张俊杰的倡议基于两点实践观察:一是自学对个人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如通过简谱自学音乐),二是传统填鸭式教学压制学生创造力。他在信中提出应打破教师绝对权威,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关系,这一观点与1960年代中国教育界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浪潮相呼应1。其主张后来发展为1988-1992年在江苏石油学校实验的向导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路径,教师仅提供方法论指导。

先驱思想的时代意义
张俊杰的早期呼吁揭示了工业时代教育模式与个体发展需求的矛盾。他提出的“学年三段分期”等构想(1993年《新世纪教育构想》),试图平衡班级授课制效率与个性化教育需求,比2000年后国内高校推行的“三学期制”更激进——主张完全平等的学期划分与师生双向选择权12。这一思想与2023年庐江中学学生公开抵制“崇洋媚外”教授事件3形成历史回响,共同凸显了中国教育变革中主体性觉醒的延续性。
Screenshot_20250711_071504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_edit_22.jpg
Screenshot_20250711_071414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_edit_22.jpg
Screenshot_20250711_071357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_edit_22.jpg
u_465413293_2043045482&fm_3044&app_3044&f_JPEG.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4:5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黎鸿:人类是生物社会性成就延展的演化成果https://www.mala.cn/thread-16750339-1-1.html
我研究哲学和教育,有一个自己的思路,即解决问题必须“一切从实际(事实、现象)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办法)。然后深入思考,实践检验方法的真实可靠,其中必然包含已知或未知的客观规律,可以上升为新的理论。
无论哲学、教育、科教扶贫活动,我持此理念办事,往往歪打正着,思想和理念超前,与众不同新观念原始创新。大道至简,条条大路通罗马,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中国学者以阐释权威理论为能事,甚至文过饰非自圆其说,无视底层学者创新观点和言论,夜郎自大排斥异己,特别是社会科学陋习成为痼疾。
u_3980997271_2308237269&fm_3044&app_3044&size_r16_9&q_100&n_.jpg
Screenshot_20250711_134423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jpg
Screenshot_20250711_134458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jpg
u_3511549287_1509198151&fm_3074&app_3074&f_JPEG.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7-12 09:3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导教育思想风靡全球的回想
        2002我看《教育理论与实践》,才知道“向导教学法实验”在国内最早。昨日我看网搜信息,才知道“向导教学法实验”是“全球最早主体性教育实践案例”。
         我幼年(小学)常翻父亲藏书和杂志,到新南门日机炸毁的空地看旧书摊,养成自学和钻研习惯,比如画画、简谱、吹口琴等等。初三当学习委员,组织同学互教互学登台讲解难题,我曾编《送鸡蛋》师生校内演出,钻研破解数学老师没有完成的几何证明题。
        到了高中,我热衷画宣传画同时,对自然科学极感兴趣,尤其是对自学数学十分着迷,产生许多疑问和探索宇宙奥秘冲动。
        1962向《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写信,提出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自学,政治史地数学不需老师照本宣科,理化生物课提供实验设备和外语指导发音,其他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帮助,自会心领神会实践应用发明创造。十分向往古代书院的自修和交流学问的环境。编辑部没有回复。
         学校自古师道尊严,班级授课制最早由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提出,既适应产业革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需要,又符合教育循序渐进和科学系统的客观规律。但同时产生整齐划一违背人性自由思想和个性化发展束缚创造性萌芽。
        为了寻找解决教育千年问题症结,1980年代初在伊犁和龙草坪,我先后曾经提出过一些办法,给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写信,在潜意识中酝酿已久。于是1977.12.调赴江苏石油学校,次年即自发启动探索破解思想解放的教育出路“学生自主选择探索学习的途径”:“向导教学法实验”。周围教师皆不知所以,学校主管皆是外行应付上下关系从不过问。
        1992完成实验报告,当时杂志照搬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实兴“量化对比实验分析”的要求,与我文科实验的特殊性显然产生距离。于是1993撰写《新世纪教育构想》,意在表达我对未来现代化教育的憧憬,然后去扬州石化厂教培中心工作。
         回想教育研究过程,向导教学法实验的启动,是我实现教育理想的探索之旅。历代统治者,无不从天子及其家族集团利益出发,给教育加上了许多制度和思想的束缚。我只是希望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畅想和探索实践,呼吸自由自在的新鲜空气而已。
        我在“构想”中说明:“在教育自发产生时期,教育本来就是开放的、多样的、创造性的,并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格式。十七世纪开始的教育近代化,使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渐趋封闭的、单一的、服从性的方向,形成一套自我束缚的桎梏。”
        因而可以说,“向导教育学”的产生,就是教育思想解放探索和实践的早期历程记述,是人类文明社会教育进步的自然形态,是人类智慧解放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教育摆脱物质和精神束缚的“返璞归真”。
          这就是2018.11.8.撰写《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完美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的初心,也是向导教育学的制度性变革的宏观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15:4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导教学法实验(简介)
https://byokpg.smartapps.baidu.com/pages/pb/pb?tid=7770124697&
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视教师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宰人物,学生成了被动的容器,由此形成了教师中心说。
第二阶段:以美国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竭力弘扬学生主体论,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向导”,这就形成了学生中心说。
第三阶段:以前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家为代表,认为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统一的,便有了主导主体说。
第四阶段:1988-1992江苏石油学校组织“向导教学法”实验,证明只有教师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向导服务才能确立学生学习和实践主体地位,促成学生批判继承间接知识发掘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由此,各地教师应用和讨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现代教育思想,教育领域逐步形成新的共识。
Screenshot_20250713_054802_com_baidu_searchbox_lite_LightSearchActivity.jpg
Screenshot_20250713_054741_com_baidu_searchbox_lite_LightSearchActivity.jpg
Screenshot_20250713_073021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_edit_33.jpg
Screenshot_20250713_073043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_edit_33.jpg
u_465413293_2043045482&fm_3044&app_3044&f_JPEG.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15:5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导教学法实验(简介)
https://byokpg.smartapps.baidu.com/pages/pb/pb?tid=7770124697&
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视教师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宰人物,学生成了被动的容器,由此形成了教师中心说。
第二阶段:以美国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竭力弘扬学生主体论,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向导”,这就形成了学生中心说。
第三阶段:以前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家为代表,认为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统一的,便有了主导主体说。
第四阶段:1988-1992江苏石油学校组织“向导教学法”实验,证明只有教师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向导服务才能确立学生学习和实践主体地位,促成学生批判继承间接知识发掘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由此,各地教师应用和讨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现代教育思想,教育领域逐步形成新的共识。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17:1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生存方式两重性”理论,即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并存与互动,对现代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的多元化:

     传统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人类生存方式两重性”理论强调教育应同时关注学生的物质生存能力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现代教育改革应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健全的人格。

2. 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该理论促使教育内容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而是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以更全面地反映人类生存方式的复杂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人类生存方式两重性”理论要求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现代教育改革应倡导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实践探索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通过心理辅导、情感教育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4. 教育评价的全面化:

     传统教育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人类生存方式两重性”理论要求教育评价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现代教育改革应建立包括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的评价体系,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5. 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

     认识到不同群体在生存方式上的差异,现代教育改革应致力于消除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平等,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同时,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等措施,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6. 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

     “人类生存方式两重性”理论强调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现代教育改革应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应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通过教育引导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6 09:2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导教学法举例;关于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向导教学法的具体例子:

《机器人向导》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机器人向导》选自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信息技术学科区本课程“Swift程序设计与创意作品开发”。课程主要内容包括Swift程序设计基础、机器人指令创意开发两个部分。

二、教学设计

前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操作技能。其中,8%的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Scratch图形化编程方法,9%的学生通过社团等渠道已经有过实体机器人和传感器开发基础。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将iPad与实体机器人进行无线互联并进行开发调试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先前所学的Swift语言基础实现机器人直行、转弯等动作指令。

设计思路:结合本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决定采用协作学习、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即将开发技能的学习融入到循序渐进的开发任务之中。为了给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本课利用Hiteach智慧教学系统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引出主题:教师提出问题:“前来听课的外校老师对校园的布局还不熟悉,如何为他们观摩课例、浏览校园等活动提供向导?”就此,教师呈现了一张校园布局平面图,并提议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Swift程序设计技能,利用机器人来做校园向导,由此引出课题《机器人向导》。

连接设备,初步感知: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取放机器人、将iPad与机器人互联的方法。设备连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力至一体机,讲解并展示实现机器人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功能的4个程序语句,并安排第一个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协作测量一下机器人每执行一次前进指令的行进距离。

设计路线,编写程序:教师依次提出本课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的形式协作完成机器人系列巡视动作的实现。任务由浅及深,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问题解决中建构实现巡视动作的程序表达。

拓展思维,改进提高:教师展示了现实生活中行人穿越马路、交通堵塞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策略。最终提出需要增加机器人的避障功能和改变路线的功能,并导出本课的第三个实践任务,即读取超声波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条件判断,由此引入分支结构的使用。

回顾总结,分享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实践任务,并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时补充完成课堂总结。最后,播放博物馆中机器人向导的视频,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三、实施成效

本课通过富有挑战但又新奇有趣的实践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实施。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学会了协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这个例子展示了向导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循序渐进的任务设计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
Screenshot_20250716_033728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jpg
Screenshot_20250716_033655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jpg
Screenshot_20250716_033616_com_hihonor_baidu_browser_LightSearchActivity.jpg
u_1091257112_1858016208&fm_3044&app_3044&size_r16_9&q_100&n_.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