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领导先喝了这一口水
作者:维舟
7月19日杭州余杭区发布情况通报后,当地自来水发臭事件在舆论场上已逐渐平息,然而安全感这东西,就像一个精致的瓷器,一旦打碎,要重建起来是很难的。就在通报发布这天,有人写了一篇《 良渚自来水污染的真相超出你的想象》,说当地居民只能想办法自救: 水务的通知大家已经不敢信了,现在大家自行判断的标准只能是用洗脸巾包住水龙头放一会水再检查一下洗脸巾是否干净。很可惜,我昨晚换了十几块洗脸巾都没法看。
如果你去携程上搜下“良渚洲际酒店”,就会发现这家每晚大床房标价上千元的高档酒店,特地标明“四重过滤水质无忧”。之所以要加这句话,当然是因为入住的客户仍会有担忧,毕竟,就算你不喝酒店里的水,但你难道还能在房间里不洗脸洗澡?为了应对公众的恐慌,近年来国内各地惯常的操作是出个通告,轻描淡写,仿佛那是什么具有神力的符咒,只要说出“不要恐慌”,蚁民们就会逐渐平静下来,不久一切如常,直至淡忘。然而,“装作没事”并不等于“真的没事”,有时这反而带来了更严重的恐慌。不止一次,官方为了控制局面,宣称污染源头已查明并得到控制,检测报告也都正常,然而当公信力遭到破坏时,这样做只会让人们愈发害怕其实危险仍在,只不过是被隐瞒了而已。那要怎样才能打消这种疑虑?很简单,请领导先喝了这一口水。
。
2021年4月,时任日本财务大臣的麻生太郎宣称,福岛核废水早已处理好,“那些水喝了也没什么事”。此言一出,被日本网民痛批,纷纷要求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喝一个看看”,并希望麻生和东京电力公司的高管们“以身作则使用被污染过的水源做饭,当做饮料和生活用水来喝”。在此之前的2020年9月,日本首相菅义伟曾前往福岛第一核电站视察,问起核废水能不能喝,东京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回答:“稀释了能喝。”但当他们端上一杯水,菅义伟最终也没有喝下它。他们不敢喝,但有人敢。新加坡为了节约水资源,从2002年起在全国推广“再生水”,也就是经过二级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的水,其水质达到了欧美的饮用水标准。尽管如此,当你知道它原先曾是污水,再怎么相信科学,心里总难免有点不适,为了让人民安心,总理吴作栋第一个饮用再生水(newwater)。
。
吴作栋带头喝再生水其实这样的事,国内也曾有过。2007年5月,太湖蓝藻污染事件爆发。当时由于每年多达53亿吨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太湖,使这个大湖变成了一个大污水池,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全面爆发,又影响了无锡全市的水源。为打消市民顾虑,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6月4日,无锡市政府发布通告,无锡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已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第二天,无锡市领导在湖滨饭店会见治理水污染的专家学者,特地要求将饮用水从原来的纯净水改为烧开后的自来水。水烧开后,第一杯就先端给杨卫泽,他为了让人看得更清楚,要求将白瓷杯换成玻璃杯,一口饮下。即便如此,记者赵志疆当时仍撰文追问:“这一杯烧开了的太湖水能否抹去400多万人刚刚经历过的恐慌?”在这场危机中,无锡市的应对从初期的失语无措,到后来积极补救,应对危机的态度和能力仍有待改进:
承担维护公共安全责任的职能部门本应掌握第一手资料,率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出判断和应对,然而直至外界盛传无锡已成为“无水市”几天之后,官方消息才姗姗来迟,由此也导致了整座城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面对即将暴发的危机,当地职能部门究竟是能力不足,还是认识不够?再有,今后万一遇到类似的危机,能否避免类似的恐慌?
他肯定了无锡市领导的姿态“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也强调危机的根源“环境换经济”的发展观,“政绩观的偏差是最大的环境污染”,最后追问:“领导喝水之后的下一步举措是什么?这显然是比领导喝水本身更值得关注的”。
”
2013年7月23日,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左上图、下图左二)、市长陈建华(右上、下图右二)带头横渡珠江
广州珠江一度也有水污染,为了表明治理水质的决心,2006年市领导带头下水,横渡珠江。从2013年起,市领导每年都要带头参与这项活动,形成污水治理的“倒逼机制”,而对普通市民来说,这比任何数据、通告都真切地让人看到并相信水质的改善。
起初也有人批评那是“作秀”,指出在领导下水前,都先做好了停止排污、提前放水,但老实说,“作秀”总比“连作秀都不肯”要好。许多人可能不记得了,2013年还曾有不少地方呼吁“请局长下河”,虽然“重赏”之下无“泳夫”,但值得惊奇不是领导下不下河,而是这种呼声竟然能出现。
当然,我也并不认为领导先喝了一口水,问题就都解决了,那确实完全有可能是个姿态,但姿态也很重要,因为那释放了一个信号,即此事确实领导相当重视,往往就是得领导表态之后,整个系统才会动起来。那至少是让居民们恢复信任和安全感的第一步。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当你感觉似乎有一些向好趋势的时候,这种趋势又忽然中断了,何时重新开始也不得而知。如今回想起来,2013年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心态还是相当乐观的,不说日子会一天天越来越好吧,至少普遍觉得当下的好日子会延续下去。那时恐怕谁也想不到,十多年前后的今天,我们会觉得那时理所当然的东西都显得不可思议了。
现在给人的感觉是:官方通报出来之后,一锤定音,信不信由你,它也不在乎。确实,绝大多数人也没办法怎样,只能忍了。没人知道,这最终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也许,多年后回望,我们才会意识到,有某些社会心态的变动,在此刻已经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