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云栖筑梦”实践队赴成都市温江区天星村和杭州市安吉县溪龙乡两地,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该团队通过跨区域实地调研、人物专访与问卷调查,聚焦数字游民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探索可复制的大学生“数字实践”就业指引和青年入乡共创的可复制模式,以实际行动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岷江长流芬芳漫,数字赋能焕新颜
7月21日,西南财经大学“云栖筑梦”实践队走进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在讲解员徐艳老师的引导下,从“在地数字游民”视角,了解新农村如何拓印乡村振兴新版图。“岷江村秉持着‘五搞’工作法来开展建设集体工作,即‘把村搞净、把气搞顺、把心搞暖,把人搞拢、把民搞富’”讲解员向实践队介绍道,“为激活乡村数字活力,岷江村联合各地高校共建乡村振兴实训基地,通过青创路演孵化项目。”
实践队与岷江村讲解员、规划员、村企运营人员及在地学长深入交流,向他们介绍《云栖处——数字游民一站式旅乡交流互助平台》大创项目的创新想法,并探讨数字游民模式赋能乡村数字化实践的核心痛点与发展路径。
同时,实践队深入村上村宿、村里小火锅、“瀑布咖啡”“漂流项目”等项目地实地调研;走进岷江书院、鱼凫王墓和陈家桅杆,追溯蜀地文化底蕴对乡村发展的支撑。
岷江村“整村盘活”的扎实实践,让成员们触摸到岷江村“云村民”带动云生态、村企合作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脉搏。
吴家林茂财源广,农旅融合产业旺
7月22日,实践队走进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道,在20世纪90年代,传统花木行业遇冷,在村党委引领下,村民们联合漆康林、薛刚、刘纪东等编艺大师规划打造中国西部编艺博览园,这一产业转型也成为农文旅融合的典范。
次日,实践队实地走访苗木交易市场、编艺博览园。吴家场花木自产自销交易市场的花木产品众多,远销全国各地,推动林农增收致富;在中国西部编艺博览园,村民住房、编艺公园、青创社区多种业态和谐融合共生。
诞生于2019年的创舍,是实践队成员此行的住宿地。采访天星村主理人时,主理人向成员们强调,创舍是借助“林盘+商务”模式整合闲置资源,联合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企业打造多元一体的数字游民社区,已吸引500余名数字游民入驻,极大地提升了乡村餐饮、文旅等消费动能。
数智融合青年聚,白茶水韵生态荣
7月22日,实践队成员赴安吉县溪龙乡新丰村实地调研,采访到新丰村党支部书记李书记,深入了解“乡村威尼斯新丰”项目的发展历程。李书记介绍,新丰村依托丰富水资源发展水上观光与精品渔业,通过优化设施、宣传招商扩大知名度。目前景区日均接待游客约200~300人,带动民宿、农产品销售及村民就业。
7月23日,实践队成员走进ACDC创意设计中心,了解白茶挂耳茶包等衍生产品,活化非遗的溯源直播策划和游民主导“白茶原艺术市集”等活动。数字游民运用社交平台引流,极大地推动白茶产业品牌化升级。
这些实践推动了新丰村从传统渔村向文旅新地标蜕变,也让安吉白茶非遗焕发新生。溪龙乡青创公社联合数字游民开展多元实践,探索“数字+非遗+文旅”融合路径。
7月26日,实践队成员走进余村DN公社,了解到余村通过实施“4321”工程以及“青鸟计划”,校地合作推动人才、教育、创新与产业多链条融合,探索青年入乡的创新路径,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方共赢的乡村发展生态,助力余村成为“农业+”孵化地、乡村旅居目的地、青年乡创策源地。在余村引进数字游民公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先行示范,也为实现中国乡村振兴总目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通过调研,实践队成员感受到安吉“生态赋能、数字添翼”的蓬勃活力,认识到因地制宜挖掘资源禀赋,是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