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华奖看川剧创作的三重进阶
2025-08-08 00:41 发布于:山东省
文华奖,作为中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一直以来都代表着艺术创作的巅峰水平和官方倡导的主流文化方向。川剧,作为巴蜀文化与戏曲艺术的融合体,承担着赓续和传承巴蜀文化基因的使命,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自从1992年川剧《攀枝花传奇》首次获得文华奖的“文华新剧目奖”并且主演程尊堂摘得“文华表演奖”以来,川剧在这一舞台上屡次崭露头角。1996年到2022年,川剧共获得了7次文华大奖,并且多次获得单项奖项,其中《巴山秀才》和《中国公主杜兰朵》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荣获文华新剧目奖,展示了四川文化的独特韵味,为川剧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回应时代,扎根传统 《攀枝花传奇》,这部于1992年由攀枝花市川剧团演出的作品,通过富有喜剧色彩且富于大众化的表现手法,将老年人再婚这一社会议题转化为深具戏剧性的冲突,成功获得了第二届文华新剧目奖。这一作品为后续的川剧创作树立了标杆。随后的《刘氏四娘》,在1994年以其深刻的母子情感与人性刻画获得了文华新剧目奖,进一步巩固了川剧在文华奖舞台的地位。两年后的《山杠爷》,通过展现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的冲突,获得了第六届文华大奖,标志着川剧进入了它的辉煌时期。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川剧不断取得佳绩。1997年,《死水微澜》获得第七届文华大奖,紧接着《变脸》和《金子》分别在1998年和2000年获奖。2007年,《易胆大》也荣获第十二届文华大奖。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川剧的创作出现了一段低谷,足足有15年未能再获得文华大奖。直到2022年,川剧再次迎来复兴,《江姐》和《草鞋县令》成功捧回第17届文华大奖,为川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创新与继承,精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川剧逐渐展现出新的面貌。新编剧目如《梦回东坡》《大千世界》《欧阳修》《丁宝桢》等,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川剧传统,在剧本结构、唱腔设计、表演规范等方面都严守川剧规律,并不断进行创新尝试。例如,《梦回东坡》通过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将苏轼的人生与情感世界呈现得更生动、立体,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个历史时期。
新编历史剧《五丈秋原》也成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之一。该剧在重新编排时大胆创新,利用影视、话剧表现手法,丰富了人物个性,给传统川剧注入了时代的气息。同样,《文昌第一福》作为一部现代川剧,结合当代生活和社会现象,通过艺术手法探讨百姓的生活状况,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艺术创新,突破自我
川剧获得文华奖的剧目,无一例外都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创新的特质。川剧的艺术创新并非全盘推翻传统,而是将传统艺术基因进行重组,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草鞋县令》通过民俗符号的创新,强化了廉政思想;而《江姐》则将黄绸舞的表现形式改良为绣红旗,突破了静态程式的局限,赋予了作品更强烈的革命精神。 这些获奖作品无一不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剧本结构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舞台呈现方面融入了现代舞美、灯光与多媒体技术,音乐和唱腔上既保持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新编元素。这种多元化的突破和创新,使得川剧能够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带来了鲜活的艺术表现力。
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川剧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如何实现更好的创新与突破,成为当下的关键课题。川剧如何融合四川精神与巴蜀文化?如何通过现代化的院团管理提升艺术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这些都将在川剧的新编作品中找到答案。 例如,川剧《梦回东坡》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功完成了全国巡演,足迹遍布8省9市,首次实现四川本土川剧赴新疆演出,进一步推动了巴蜀文化的全国传播。 展望未来,川剧如何继续保持其艺术的深度和创新性,将是未来文华奖评选中的重要考量。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川剧必将在新时代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更多的艺术瑰宝。
作者简介
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成员,专注于戏剧及其文化的研究与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