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81|评论: 5

[生活资讯] 理发、掏耳、修面、刮眼睛、端颈项,每一样都是真功夫,如今,这样的乡村理发匠已...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5-8-22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发、掏耳、修面、刮眼睛、端颈项,每一样都是真功夫,如今,这样的乡村理发匠已经是越来越少见了


                乡村理发匠

                                                           虽是毫末技艺,实乃顶上功夫

                                                                          ——题记

                                                                            邓四平/文图

   仿佛栖息于乡村的候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只是为了最为简单的生活而四处辗转迁徙忙碌奔波。伴着日出日落,行走在乡村的地平线之上,平凡而质朴,低微而辛苦,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之间,乡村的理发匠是一道充满沧桑的风景,随着时光的脚步虽然渐行渐远,但却让人又总是时刻萦绕于怀,久久难忘。
   和乡村的木匠、石匠、瓦匠、篾匠等等众多盛行于乡村古老的职业一样,乡村的理发匠其实就是乡村的农人,忙时务农,闲时理发,挣上一点散碎的闲钱,聊以贴补家计养家糊口。经济条件好的乡村理发匠,大多是在乡镇街上租上一间十余平方米的一爿门面,不管天晴下雨冷场逢场天天开门营业,客人上门随到随剪。稍次一等的,只是逢场天才会赶到乡场上来,仿佛怕生的小鸟一样,怯怯地在人家的街沿屋角之下,搭上一把竹木结构的太师椅,摆上一张洗脸架和一个洗脸盆,墙上临时安上一面破破烂烂的玻璃镜子,墙角放一个烧水的小炉灶,灶上搁一铝壶,摆上三两根长条凳,如此这般,便就构成了赶流流场的乡村理发匠赖以营生的全部家当。平日赶场为人理发,不逢场之日,便在村里和临近村庄,走家串户为人理发,有时候是包村理发,大抵是每人每年五至十元左右,每月理发一次,挨家逐户地理,走到哪家就理到哪家。


    记忆中,在乡村的理发匠师傅那里理发其实是人生之中非常惬意的一种享受。剃平头、剃光头、理中分、理寸头,花样儿繁多,几乎应有尽有。很多乡村理发匠不仅仅只会给人理发,还会很多令人无比惊叹的绝技。



    那时候,老家永兴公社二大队有一位名叫邓连娃的乡村理发匠,活了九十余岁,一生均以务农和理发为业。农闲之时,便背上一个尺余见方的牛皮箱子四处走村串户为人理发。很多时候,也常常到公社的场镇上来为人理发,走到哪家,只要有人招呼,只需要主人家搭上一根长条凳,烧上一盆热水,不大工夫之间,便将一个人的头发理得伸伸展展了。姓邓的理发匠的绝技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在理发之外的其他的一些技艺之上。理完发,不要以为一切工作就已结束,其实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然后,姓邓的理发匠,从他的牛皮箱子里,掏出一把亮晃晃的剃头刀,右手执刀,左手握上一张寸余见方的牛皮纸一样的东西,左脚跨在条凳之上,让理发之人仰面朝天斜躺于其大腿之上,然后将剃头刀在牛皮纸上上下左右“霍霍霍”地磨了磨,接着便“嚓嚓嚓嚓”地给人修起面来。修面过程之中,为了不让理发之人过于紧张,姓邓的理发匠还常常和理发之人一边聊天和讲玩笑话,问:“眉毛要不要?”理发之人赶紧回答说:“要要要!”“要的话,我就剃给你拿到!”“不要不要!”“不要?你说的不要哈,那我就把你的眉毛剃起摔了哦!”如此这般,惹得旁边围观之人哄堂大笑。

    姓邓的理发匠的绝技之二是掏耳朵。只见他从牛皮箱子里又拿出一个圆形的竹筒,从竹筒里倒出一大把掏耳的工具,长长的,细细的,有夹子,有挖耳瓢,还有云扫等等,大抵有十至二十厘米不等。姓邓的理发匠让理发之人朝着光线充裕的地方坐好,然后将不同的掏耳工具伸进理发之人的耳朵,片刻工夫,便将理发之人耳内的污秽之物取得个一干二净了,理发之人尽情地享受着掏耳的惬意与舒服。尤其是拿那种叫云扫的玩意儿在耳朵里旋转着刨来刨去,让人感到浑身都痒酥酥的,最是舒服!



    掏完耳,姓邓的理发匠又问理发之人,需不需要刮一下眼睛,胆小之人往往不敢。胆大之人点头同意之后,便又仰面朝天继续斜躺在姓邓的理发匠的大腿之上,姓邓的理发匠依旧手捏刚才给人修面的剃头刀,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理发人的眼皮上下撑开,右手用剃头刀锋利的刀锋在理发人的眼球上上下左右游走,直刮得理发之人的眼泪不断从眼角之处流淌而下,然后一把扶起理发之人,说声好了。理发之人才使劲地眨了眨眼睛,四处张望打量,啧啧赞叹道:“恩,恩,眼睛清亮多了,是比以前看得更加清楚些了!”

    乡村理发匠的第四个绝技便是为人端颈项。姓邓的理发匠让理发之人端坐于长条凳上,然后,将理发之人的左右两手先后平举,一阵左拉右扯之后,再在左右手的肘关节、肩关节、腋窝之下等穴位之处一阵掐捏。瞬间,仿佛一股火热滚烫的电流从下而上冲击全身,让人浑身清爽,飘飘欲仙一般,舒服极了。最后,又捧住人头,左右一阵晃动,像打太极拳中的推手一样,突然将人头往左一扭,只听见颈关节“喀嚓”一声剧响,当人还没有反映过来之时,突然又往右边一扭,又听到颈关节“喀嚓”又一声剧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整个人还在惊恐万状之中,只听到姓邓的理发匠“噼里啪啦”地用手拍打着理发之人的肩背,然后如释重负地说了声:“好了!完了!”



   其实,乡村的理发匠的绝技还远远不只这些。为满月的婴孩“剃胎头”更是一件令常人难以想象的惊险技艺。主人家将满月的婴孩抱在怀里,婴孩的头皮往往薄如蝉翼。但姓邓的理发匠却并不紧张,只是事先会将剃头刀反复在牛皮纸上磨得锋利无比,然后,轻轻地捧着婴孩的头部,前后左右,拿起剃头刀像是为小孩子梳理细软的胎毛一样,剃刀在婴孩头上游刃有余,一边剃一边将婴孩头上的胎毛头也不回地用左手递给站立在旁边的主人家的手里,主人家往往会小心翼翼地将婴孩的胎毛用帕子包好,不知不觉之间,竟将婴孩的胎头剃得个精光了。

   如今,这样的乡村理发匠已经是越来越很少看见了。前几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见邓连娃上街为大家理发了,大家才突然想起他来。一打听,才知道他已经死了好几个月了。据说他在临终前几天,天天都双腿盘坐在自家堂屋里的八仙桌上唱革命样板戏,唱《智取威虎山》、唱《沙家浜》、唱《红灯记》,咿咿呀呀地唱,咿咿呀呀地唱,唱着唱着就突然去世了,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多岁。小镇上的人们依旧像往常一样地生活着,忙碌着,几乎很少有人想起过他,不过也有人偶尔还提起过他来,即使是偶尔提起,仿佛也只是嘴上淡淡地说上一句:“还是邓连娃理发的价钱便宜,又手艺好!”



   很多时候,静静地思忖起来,姓邓的乡村理发匠哪里仅仅只是理发的手艺高,正如古书上记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一样,其实他的理发技艺早已成为了一种艺术,早已成为了一种炉火纯青独步江湖的绝技,只是因为其地位卑微,只是因为忙碌于名利的芸芸众生不能用心感悟和体会到罢了。

   其实,真正的高手与大师往往均在民间的土壤之中孕育、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啊!



   此理,自古亦然。





微信图片_2025-08-22_090909_021.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8-22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过10---1年,这些东西基本都要失传了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8-23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故乡 发表于 2025-8-22 16:59
再过10---1年,这些东西基本都要失传了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8-23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08-23_083957_268.jpg
微信图片_2025-08-23_083949_301.jpg
微信图片_2025-08-23_084002_580.jpg

发表于 2025-8-2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充比较偏僻的地方还可以见到这些。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8-23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乐汉 发表于 2025-8-23 10:06
南充比较偏僻的地方还可以见到这些。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