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持续干旱天气,四川广元市苍溪县元坝镇的村民们不再等靠要,而是自己拿起锄头、铁锹,以自筹自建的方式筑起抗旱防线,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元坝镇大坪村人畜蓄水项目施工现场,村民们正忙着进行蓄水池防水建设。村党支部书记韩后松既是指挥员又是劳动者,与村民们一同挥汗如雨。
今年7月,大坪村“两委”牵头召开村民大会,提出自筹资金建设人畜用水项目的方案,得到全体村民响应。大家自发组织起来,筹集资金4万余元,将废弃的蓄水池改建成人畜集体蓄水池。
01
主动作为,村民成为抗旱主角
面对日益加剧的干旱态势,元坝镇没有被动等待外界援助。当地村民手持锄头、铁锹等工具,自发出资出力修建蓄水池。
“我们组自发组织起来,修建蓄水池,大家纷纷投资投劳,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元坝镇芦飞村一组居民表示,水池建成后将有效满足组上40户村民的生活用水和畜禽用水。
元坝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民的用水问题,组织送水队为缺水村民送上经过严格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全力保障缺水村民吃上干净水。
02
自筹自建,多方受益的民生工程
大坪村的蓄水池项目不仅解决了本村的用水问题,还将惠及周边多个村庄。据元坝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韩后松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惠及大坪村、麻溪村、桥沟村等3个村1000户村民。
在元坝镇井岗村二组,生产用水管网延伸项目同样在加快推进。村民们正加班加点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早日解决生产用水难题。
“这个提灌安装后,对我们组是比较好的,不但解决了人畜用水,几十亩田用水也没有问题了。”元坝镇井岗村村民姚文怀看着即将建成的工程高兴地说。
03
多元举措,构建立体保水网络
元坝镇通过维修新建提灌站、跨区域协调水源、清掏灌溉水渠等一系列举措,构建立体保水网络。
今年,元坝镇维修整改提灌站19处,紫云村新建提灌站1处,从旺苍县白水镇勇敢村中间沟水库协商调水3万余方,清掏整治放水渠32公里。
这些措施形成了从水源引入、设施提能到管网输送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为全镇1万余亩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水支撑。
04
技术创新,科学抗旱保民生
面对旱情,元坝镇不仅依靠传统的水利建设,还引入了技术创新。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和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抗旱技术支持。
他们帮助群众选择合适的抗旱作物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升抗旱能力。此外,还指导农民科学灌溉,优化用水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旱灾损失。
在猕猴桃种植基地,当地依托水库水源优势,及时启用提灌站将水源引入产业园区,并配套喷灌设施进行精准灌溉。
05
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水动力
元坝镇的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当前的用水难题,还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建立了长效机制。
苍溪县创新提升了“三统四化”农田水利建管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山丘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路子。
对农村供水工程实行“公司+协会+农户”的乡镇、农村供水管理体系,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元坝镇通过实施产业保水与民生供水工程,为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预计9月中旬,大坪村的人畜用水项目将全面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看着即将建成的蓄水池,大坪村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知道,不久后,再也不用为用水发愁了。
元坝镇的经验正在推广,着力构建“监测预警-水源调配-应急处置”全链条工作机制,依托智慧水利平台实时监测墒情水位、动态优化供水调度。
清泉流淌的不仅是水,更是村民用自力更生浇灌出的希望。
【短评】自筹抗旱:小村庄谱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面对持续干旱,四川苍溪元坝镇村民不等不靠,自筹资金修建水利设施,短短两月解决千户用水难题。这种“自筹自建”模式不仅破解了用水困局,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彰显了村民的主体作用和基层创新活力,为旱区抗旱保供提供了可复制的新路径。
本网蓉城8月27日电
责任编辑:童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