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绵阳市重要民生工程的人民公园提升改造(一期)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聚焦文化传承与功能优化,旨在重塑这座承载几代市民记忆的城市地标,使其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 1989年,绵阳人民公园广场 颜晓亚摄
人民公园始建于上世纪,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更是绵阳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据附近居民回忆,园内的文化广场曾被誉为绵阳“科学城”的骄傲地标,喷泉开放时更是全城焦点。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公园逐渐面临设施老化、功能单一、停车难等问题,改造迫在眉睫。
▲ 2018年,绵阳人民公园广场 王欣摄
本次改造工程位于原文化广场区域,占地52亩,总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总投资1.99亿元,预计2027年4月竣工。项目以“都市绿心,绵州印记”为定位,围绕公园城市转型、老城问题治理、人文风貌传承和市民生活提升四大目标推进。 改造将分为地上广场与地下空间两大部分。地上部分保留现状大树,新增儿童游乐区与活力运动区,配备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健身设施,并优化景观与步道设计,引入智能照明与监控系统。标志性喷泉将改为旱喷形式,扩大活动空间。地下部分将建设约700个机动车位,显著缓解周边停车压力。
▲ 改造后的鸟瞰效果图
项目坚持“减少打扰”原则,采用分区分段施工方式,严格控制噪音,设置安全通道与临时活动场地,最大限度保障市民游园体验。同时,对原有大树与古树实施专项保护,通过内园移栽、假植回植等方式保留植被,并在设计中融入绵阳地域文化元素,延续历史记忆。 人民公园负责人表示,改造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老公园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老公园推动城市更新”的示范区和市民乐享生活的城市客厅。(来源/ 绵阳市人民公园管理处) 【短评】公园焕新见城市温度 人民公园的改造,绝非仅是翻新设施,而是一次对城市记忆的温柔擦拭与发展痛点的精准回应。它没有选择大拆大建,而是选择倾听:留住老树、移栽苗木、增设车位、开辟全龄活动区,每一步都体现“民生温度”。用谨慎的施工减少打扰,用文化的融合延续印记,这不仅是老公园的升级示范,更是绵阳这座城市治理智慧的生动体现——发展,终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美好。 □ 苏东华
本网蓉城8月28日电 责任编辑:童铃 [size=0.706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