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领导:
您好!作为长期关注成都轨道交通发展的市民,我深切感受到交通网络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关键作用。当前,成温邛区域(含温江、崇州、大邑)与新津区协同发展迈入关键阶段,低运量轨道交通作为连接城乡、串联资源的纽带,其通达性直接关系到成温崇大新区域的要素流动与发展效能。基于现状和未来需求,我提出以下优化建议,供城市交通规划参考。
目前规划的L8温崇线,起于地铁19号线明光站,止于崇州高铁站,核心是强化温江、崇州与主城区的通勤联系,服务沿线约80万常住人口及数十个产业园区。但从成温崇大新区域协同看,若仅局限于温崇两地,难以充分发挥其“交通走廊”的辐射作用。因此,建议将L8温崇线延长至大邑站并与L9线衔接,形成贯穿温江、崇州、大邑的“西部横向动脉”,为后续联动新津奠定基础。
这一调整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 便民出行更高效:温崇居民前往大邑安仁古镇、西岭雪山等景区的时间可缩短40%以上,无需绕行主城区或依赖长途班车,成温崇三地居民跨区出行更便捷。
- 资源流动更顺畅:大邑的安仁葡萄、王滩柑橘等农产品可通过轨道快速进入温崇及主城区市场,温江的医疗资源、崇州的家居产业服务也能更便捷辐射大邑,推动区域资源互补。
- 产业联动更紧密:温江医学城、崇州智能家居产业园与大邑文旅康养产业可借助轨道形成“研发+生产+体验”的产业链闭环,例如崇州家居企业可在大邑景区设体验店,实现“前店后厂”模式,为后续联动新津物流枢纽创造条件。
成都地铁10号线作为串联主城区、双流国际机场、新津的“黄金干线”,日均客流量超30万人次,其辐射力是低运量轨道实现“短途接驳+长途通达”的关键支撑。L9线若仅局限于大邑县域内,将成“孤岛线路”,更难以联动新津实现跨区域发展。因此必须确保其与10号线无缝衔接,这既是交通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成温崇大新区域协同的现实需要。
从效益看,这一连接能破解多重瓶颈:
- 游客从双流机场下机后,可通过10号线直达L9换乘站,30分钟内抵达安仁古镇,改变“机场—客运站—景区”的繁琐换乘,预计为大邑年增游客15%以上,同时联动新津文旅资源形成西部旅游环线。
- 大邑居民通过“L9+10号线”实现“一次换乘、1小时通达”主城区,比现有方式节省近半小时;新津与大邑也可通过10号线与L9线的衔接,实现两地居民便捷往来。
- 10号线沿线的高新技术企业、物流枢纽(含新津物流园)可通过L9线向大邑延伸,大邑文旅资源融入成都“半小时旅游圈”,形成“主城消费+郊县供给+新津中转”的联动格局。
反之,若L9线未连接10号线,不仅上述效益落空,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线路客流量不达标,运营成本高;大邑文旅仍受“交通壁垒”,难以融入成温崇大新旅游大格局;区域轨道网络出现“断点”,无法形成“大运量地铁+低运量轨道”协同效应,与成都“全域轨道交通”规划目标相悖。
为推动规划落地,建议分三阶段推进:
1.近期(3个月内):启动专项研究,组织专家论证线路延长及衔接,明确L8延长段走向(如沿天新大快速通道,便于联动大邑与新津外围区域)、L9与10号线换乘站点选址(优先新平站周边,利用既有场地),完成工程可行性报告及投资估算。
2.中期(6-12个月):由市级部门牵头建立温江、崇州、大邑、新津四地联动机制,统筹解决用地、资金、建设时序等问题,同步优化沿线公交接驳,布局“轨道+公交”换乘站点,强化四地交通一体化。
3.远期(建成前6个月):制定运营协同方案,实现L8、L9与10号线、19号线票务互通、时刻表联动,高峰时段加密换乘接驳班次,确保“地铁到站3分钟内有轨道接驳车”,提升成温崇大新区域整体出行效率。
当前成都西部处于产业升级、文旅融合关键期,低运量轨道交通优化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推动成温崇大新区域协同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恳请贵局在后续规划中统筹考量,让轨道交通成为串联成温崇大新、赋能西部发展的“黄金纽带”。
感谢您抽出时间阅读我的建议,期待能得到您的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