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个被郭德纲催眠的夜晚,几乎有一半被高亢的“叫小番”惊醒。又有多少次听到“一见娇儿泪满腮”,便心中酸楚。今儿终于听了回《四郎探母》的全本,北京京剧院青年团版本。
我这个伪戏迷没能力评价唱念做打,聊聊这部传统戏曲带给我的意外。
背景是宋辽交战,杨家将死了好几个,杨延辉被俘,改名木易成了驸马。我突然发现,忠烈的杨四郎也可以不殉国,也可以不背负家国仇恨,正常地活下去,并活得有滋有味。在“敌国”,可以娶公主可以拜太后,太后和公主呢,知道这是“敌国”人,也可以招赘生子,甚至懒得做背调,主打一个信任。大家开开心心过日子。
杨延辉和铁镜公主的第一幕,杨四郎听说两军交战母亲来前线了,想的也不是“大义”,也没有身份认同的撕裂和困惑,就是单纯想妈妈了。铁镜公主呢,知道自己老公是宋人,也没啥猜忌,看他心情不好就想着安慰,还逗闷子猜老公为啥心情不好。也看出这俩夫妻关系是真好,从来不受国籍身份影响。杨延辉主动交代真实身份,俩人有过短暂的不信任,一赌咒发誓,马上又蜜里调油。我突然发现,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家国悲剧,本来可以避免。
一夜之间,盗令箭赴敌营探母亲,两口子一起干着对两国来说都是“大逆不道”的事。公主是权力上位者,没架子,又是传统家庭的媳妇,又不必伏低,俩人有来言有去语相敬如宾。我突然发现,在夫妻这样的亲密关系中,好像不必背负什么道德压力和权力关系。杨延辉的软饭吃得不卑不亢,公主临别之际还祝素未谋面的婆婆福寿康宁,情绪价值拉满。这么复杂的国仇家恨面前,单纯的亲情最坚固。
杨延辉到了宋营,侄子和六弟也没有任何疑虑,不搞什么大义灭亲防止间谍那一套。一看是四哥(四大爷)马上松绑看座聊天,还吩咐周围将士别声张,别给四郎添麻烦。佘太君一见儿子,上来就是那句经典的“一见娇儿泪满腮”,催人泪下。这一宿,全家人没谈为啥“投敌”,没有怀疑是不是间谍,只谈分离之苦。甚至连老太君听说儿子娶了敌国公主,压根就不关心对方身份,你问小两口关系咋样。这就胜过99%的中式婆婆。
杨四郎立刻夸媳妇贤惠,还拼命解释,人家是公主,实在不方便来,要不然肯定来拜婆婆。老太太顿时备感欣慰,一个劲儿夸儿媳妇,尽管一面都没见过、尽管是敌国公主、尽管儿子是倒插门,离老远在敌营也要夸。这就胜过99.9%的中式婆婆。
四郎探母这一夜,简直是对刻板中式家庭交流方式的无情打脸。如今看个现代剧,婆媳开撕、小家庭与大家族的鸡飞狗跳都是家常便饭,感觉大部分现代都市家庭剧里都没几个人会好好说话。建议都学学四郎探母这一出戏:母亲见儿子,只关心过得好不好,血泪历史马上翻篇,意思就是你那几个哥哥弟弟死了,你要好好的。然后就猛夸儿媳,不用国族身份给儿子制造难题,让他自己选择,主打一个不干涉。连儿子要履约,天明之前要返回辽国,也不强留,只是独自悲叹。儿子见母亲,诉说离别衷肠,除了抒情,还不忘夸媳妇,预先制造和谐美满的氛围。另外,杨四郎也会来事,拼命感谢六郎和妹妹照顾老人,兄弟姐妹承担更多赡养义务,自己就把尊重给足。这一夜,无比悲伤,却分外和谐。
整出戏,没有一个人拿身份说事,也没有人用民族大义和疑似间谍来压人,通篇只有人的基本情谊。想妈妈啦、要对得起媳妇啦、心疼小宝宝啦,连丑角国舅爷都知道跟驸马打过牌,太后要杀驸马得求个情。太后也不是恨杨延辉是敌营将领,而是气他骗自己,冷静下来又被外孙子给打动,闺女一哭二闹三上吊一番,就这么饶了驸马,然后又让驸马去守北天门。萧太后的果决和气度,胜过那些大女主多矣。
全员没坏人,却塑造出异常紧张的冲突。放在国仇家恨的背景下,却让人性战胜了抽象的仇恨。在一些卫道士眼中,杨延辉恐怕正是不忠不孝的代表,键盘侠们恐怕会要求他被俘的时候自裁,要求他杀了发妻成全大义,要求他背信弃义留在宋营不走……结果杨延辉、老太君、铁镜公主,乃至一众配角都如此通达,宋辽还打着仗,这边先自己大团圆了,没那么多莫名的仇恨与纠结。这么传统的剧目,竟然也把杨延辉塑造成忠孝的代表,聚焦在他忠孝两难全的困境中,解法就是“最基本的人情味”。我突然发现,很多传统本来温柔可爱,只是被一些花岗岩脑袋锁死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