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65|评论: 3

[转帖] 惊人,令人惊叹的新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疆土地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用中国5%的耕地和园地,种出全国22%的葡萄、45%的红枣、55%的甜菜、80%的加工番茄、92%的棉花……在卫星视角下,碧绿的葡萄沟、雪白的棉花地和火红的辣椒晒场就像给大地铺上一块色彩斑斓的地毯。你置身其中,就仿佛掉进一汪洋溢着瓜果香气的缤纷海洋,放眼望去,无边无际。
新疆在沙漠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在滴灌的基础上,石河子市结合覆膜种植技术,自主创新发明大田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在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进一步减少水分蒸发,平均用水量只占传统灌溉用水量的12%。水资源有限,倒逼新疆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节水灌溉集中区,节水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
光“节流”还不够,还需要“开源”,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水。于是,一个个“人造湖泊”水库诞生。它们镇守在江河之上,深蓝的湖水与不远处的绿洲相呼应,不仅能将平时的降水储存起来用于灌溉,还能在汛期为下游阻挡洪水,有的还兼具发电功能。
截至2024年底,新疆总共拥有655座水库,总蓄水量246.82亿立方米,相当于1700多个西湖。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叶尔羌河上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这一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新疆的三峡”。正在建设的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凭借247米的坝高,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面板沙砾石坝。它建成后,阿克苏河流域800余万亩的农田春旱问题都将得到缓解。它们与其他大大小小的分水枢纽、生态闸门及引水渠道,共同编织一张纵横交错的新疆水网,滋润出大片生机盎然的人工绿洲。
除尽可能利用原本的天然降水,人们还主动出击,“向天借水”。新疆空中云水资源丰富,但仅约一成转化成降水,人工降雨则是开辟水源的新方法。气候干旱的新疆是我国最早使用人工降雨技术的省区之一,目前人工增水作业点位高达千余个,作业规模位居全国之首。随着技术进步,增水方式也不断升级。2017年,人们在新疆巴里坤草原成功进行人工降雨,这也是国内首次在复杂天气下利用无人机实现
不断完善的水网,让新疆不用“靠天吃饭”也能把地种好。最终,新疆通过“节流”挖掘绿洲内部的潜力,通过“开源”创造新的绿洲。在近8万平方千米的天然绿洲的基础上建设10万平方千米的人工绿洲,人工绿洲总面积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面积扩大6倍。这些绿洲一年可以生产2330万吨粮食和1400万吨林果。
在沙漠边缘,科技的力量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焕发生机。
人们通过将盐碱水改良或调制成人工海水,在这里建起新疆首个“海水养殖”基地——红旗农场水产养殖基地,培育南美白对虾、石斑鱼等多种海产品。
新疆的物产不只影响餐桌,还影响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你穿的衣服,可能由新疆的长绒棉制成;涂抹的口红,原料可能是新疆的辣椒;护肤的精油,原料可能是新疆的玫瑰、薰衣草等。
二、富饶的荒原
在新疆,最富饶的资源,往往隐藏在最荒凉的地方。那些荒原,就是资源的海洋。
地表之下,蕴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金矿、铜矿、锂矿等154种矿藏,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8%。地表之上,狂风、烈日、流水又在现代科技的改造下化身为每年超过1161亿千瓦时1的清洁电力,足以供全国人民生活使用长达一个月。要解锁这片资源的海洋,建设是唯一的答案。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地下。
壹·地下宝藏
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新疆富蕴县的可可托海镇走入人们的视野。但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不为人知,只有一个神秘代号“111”,守护着一座惊世宝藏——可可托海三号矿脉。
可可托海所在的阿勒泰地区曾经历多次强烈的岩浆活动,它们从地层深处带来了大量稀有金属。岩浆注入破碎的地下空间,便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冷却结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矿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铍,第一颗氢弹使用的锂,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用的铯,都来源于此,因此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共和国的“功勋矿”。除已知的矿物,可可托海还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比如1979年首次发现的新矿物——额尔齐斯石
如果说可可托海是属于地质学家的“小众狂欢”,那么和田就是家喻户晓的“玉石之乡”。和田甚至还有专门的石头市场,人称“石头巴扎”。不只和田,新疆的宝石就像它的瓜果一样多彩,红玛瑙、绿松石、石榴石、金丝玉,琳琅满目,熠熠生辉。新疆横跨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两大构造域,拥有多个古老的造山带,复杂的地质运动塑造新疆独特的成矿环境。
整个新疆已探明的矿产有154种,其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位居全国首位的就有10种。按预测资源量计算,新疆拥有2.19万亿吨煤炭,约占全国的40%;拥有230亿吨石油,约占全国陆上石油的30%;拥有1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的34%等等。
除能源,新疆还有中国第一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矿田——伊犁盆地、亚洲资源量最大的铅锌矿——和田火烧云铅锌矿,以及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硫酸盐型卤水钾盐矿床——罗布泊钾盐矿床。此外,新疆还有预测资源总量为134亿吨的铁矿、6214万吨的铜矿、3556吨的金矿等。新疆是中国矿产资源最丰富的省区。可以说,新疆就是矿产的海洋。
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戈壁滩下,埋藏着中国最大的整装煤田——新疆准东煤田,煤田面积能够轻松覆盖整个天津。站在巨大的矿坑边缘,黑漆漆的煤炭就这样毫无保留地铺展在你面前,仿佛一片黑色的海洋。数百辆无人驾驶的矿用卡车如同钢铁巨兽穿梭其中,负责挖掘和转移那些凝固的黑色波浪,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随后,这些煤炭被粉碎后通过30条总长达200千米的封闭输煤廊道,直接被送到附近的电厂,然后转化为清洁的电力送往全国。
如果说煤炭是新疆地下凝固的海洋,那么油气就是另一种奔涌的江河。新疆油气资源之丰富,以至于连城市都以它为名,克拉玛依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石油命名的城市。
在维吾尔语中,“克拉玛依”意为“黑油”,其名称来源于市区东北部的黑油山——一座由地下原油天然渗漏形成的黑色沥青丘。早在约2亿年前,黑油山就已经开始溢油,但直到1955年,这片黑色海洋的潜力才得以爆发。那一年,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原油,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油田的诞生、
在新疆的油气海洋中,克拉玛依只是沧海一粟。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陆地上最大的含油气盆地,而这些资源大多来自海洋的馈赠。曾经,这里还是汪洋大海,亿万年来的地质运动让大海变成湖泊,而后消亡。大量生物遗体则沉降水底,最终在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形成油气。
和中东地区“地面冒油”的情况截然不同,在塔里木盆地,石油平均埋深超过6000米。为此,人们不得不向地下深处、更深处钻去。就在2024年3月4日,经过279天的艰苦钻探,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终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成功突破10000米,刷新了亚洲最深直井的纪录,我国进入油气钻探的“万米时代”。
这些油气被开采出来后,将通过管道送往全国各地,这项工程的大名尽人皆知——西气东输。2004年,一条全长约4000千米的天然气管道以塔里木盆地为起点,将每年超过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一路向东输送,沿途串联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9个省区,最终抵达上海。这就是中国当时距离最长、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输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一线工程。
不只是埋藏于地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在地表之上,新疆同样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光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它们共同创造了新疆的另一种“风光”。
贰·追风逐日
“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在新疆塑造大量峡谷和风口。气流从开阔地带突然进入这些狭窄的风口时,就会在“狭管效应”的作用下被迫加速。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和当地的暖空气交会,形成强大的气压差,进一步增大风速,最终在新疆大地上聚合出九大风区。
以兰新铁路沿线的百里风区为例,最大风速超过每秒60米,可以轻易击碎车窗,甚至掀翻列车。为此,人们不得不在铁路外围建起挡风墙和防风明洞,以抵挡狂风。
但是,如果我们能驯服狂风,它就可以化作另一种形式为人所用,即“电能”。于是,北至布尔津,南至若羌,东抵伊吾,西达乌恰,一架架风机拔地而起,将无形的风化作每年超过700亿千瓦时的澎湃电力,在天地间建造另一种风景。
在被誉为“中国风谷”的达坂城,数千架风机在戈壁上排列成行,犹如一片“白色森林”。中国最大的风电整机制造商金风科技就从这里起步,进行国产风机的研制。在哈密,中国最大的陆地风电机组建成后,单机容量15兆瓦,单个叶片的长度就长达约160米,扫风面积几乎与乌鲁木齐的新疆国际大巴扎相当。
你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这些高大的风机脚下,往往遍布一片片“光伏海洋”,它们能够利用高纯度的硅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与“昼伏夜出”的风电互相补充。
新疆作为中国离海最远的省区,常年干燥少云,阳光更容易抵达地面,由此成为全国太阳能资源第二丰富的地区。在新疆,你可以在任何场景中与日光“捕手”相遇:它们随着乌鲁木齐的沙丘起伏,创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光伏海洋;它们沿着公路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打造中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它们将炽热的阳光化作每年超过400亿千瓦时的电力,同时塑造另一种光景。
其中最特别的是位于哈密的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14500面五边形定日镜就像“向日葵”,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帮助下,能够自动追逐太阳的方向,将阳光反射到220米高的集热塔上,加热流经此处的熔盐,进而通过换热系统把水加热成水蒸气驱动汽轮机发电。发电站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将光能化作热能储存起来,在太阳下山后继续发电。
哈密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
为应对风电和光电的波动性,除特殊的光热发电站,人们还修建阜康抽水蓄能电站等大型“充电宝”,让不稳定的风与光变成稳定的电力,送入千家万户。
时至今日,新疆的风电、光电等新能源装机总量已经突破1亿千瓦,堪比4.5个三峡水电站。它们生产的清洁电力将与火电一起,通过“疆电外送”大通道送往全国。
风的海洋、光的海洋,依靠建设的力量,变成了电的海洋。但这还不是终点。在新疆,地下的矿海,地上的电海,都意味着一个无限的未来。
新疆的现代建设,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叁·探索未来
今天,当人们提到“准东”时,它所指代的不只是在地下沉睡了亿万年的煤田,还有一片诞生仅十余年的年轻开发区——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这片1.5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人们以煤炭开采为原点,拓展煤电、煤化工、煤电冶炼、新材料、新能源等各种产业。伴随企业而来的,还有公路、铁路、商业街、居民区及机场。新疆65%的多晶硅产能来自这里,中国最大货运量的火车站——准东北站在这里,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输电线路起点——昌吉换流站也在这里。
距离准东不远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则借助地表之上的无限“风光”,建起新疆首个县级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为提高风光电的利用率,这里即将建起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储能电站,规划容量100兆瓦。它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的电力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为液体并储存热能;在用电高峰时,则利用储存的热能将液态二氧化碳汽化,进而驱动发电机,最长发电时间为10小时。
相比抽水蓄能、化学电池等传统储能方式,二氧化碳储能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安全等级更高。更关键的是,它还是一个典型的二氧化碳利用场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除了与风光电配套的储能系统,人们还在库车首次规模化利用光伏发出的绿电直接制造氢气,将其作为催化剂和原料用于石油炼化,这就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光伏绿氢项目。该项目每年可以减少48.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开创中国化工领域深度脱碳的新路径。
在工业发展的浪潮中,新疆正以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构建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从粮食和食品加工到棉花和纺织服装,从油气生产加工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从新型电力系统到先进装备制造,每一个领域都彰显着这片土地的无限潜力。
先天的资源优势,加上充足的能源储备,让新疆成为孕育新兴产业的海洋,低空经济、绿色算力、新材料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以低空经济为例,便捷的通用航空让通勤“打飞的”不再稀奇,直升机、滑翔伞则为游客带来新奇的观光体验。
至此,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矿产、充沛的能源都被充分挖掘,这片土地变成物产的海洋、资源的海洋。然而,想要充分发挥这片海洋的价值,还需要一张强大的交通网络。
三、伟大的连接
在网购如此发达的今天,“不包邮”仍让很多新疆人感到不便。新疆到底有多大?新疆从东到西跨越2000千米,这一距离约等于从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如果乘坐飞机,3小时都不一定能飞出新疆的“手心”。
这片土地如此广袤,我们真的能够将它全部连接起来吗?首先,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这片土地上最突出的地方——山脉。
翻越高山
从南向北,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依次排列,两两环抱着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构成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高大的山脉是新疆的骨架,也是连接新疆的阻碍。其中,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分隔南北,是我们需要跨越的第一个屏障。
早在1974年,人们就开始修建从独山子到库车的天山公路,这就是今天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的独库公路的前身。踏上这条公路,你会在560千米的路程内穿越四季,遍览巍峨的雪山、深邃的湖泊、葱郁的森林、辽阔的草原。在中国,很少有省市能像新疆这样,把飞机列为省内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截至2024年底,新疆的民用机场数量已经高达27座,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这是因为新疆实在太大了。
即便修建铁路,从南疆的喀什到和田,最快也需要约5小时,而随着首条南疆环飞航线“喀什—和田—阿克苏”的正式开通,每段航程的空中飞行时间只有一小时左右。在“天路”的加持下,不仅新疆内部实现快速通达,出疆也变得更加便捷。今天,从于田到北京,通过京新高速开车只要两天,通过和若铁路、兰新高铁则不到两天。库尔班大叔也许不会想到,于田甚至还有自己的机场,最快只需要7小时就能抵达北京。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10-3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发表于 2025-10-3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疆是个好地方

发表于 2025-10-3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疆风光美不胜收!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