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52|评论: 0

[信息动态] 山门就是戏楼——成都金华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4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物】山门就是戏楼——成都金华寺





2025-10-03 17:48四川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山门就是戏楼
成都金华寺
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境内
金芙蓉大道的西侧
有一座毗邻绕城绿道的古寺
寺外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滚滚尘烟
寺内却是另一番好风景
古柏立苍,银杏滴翠
慈竹摇绿,玉兰幽幽
掩映着青瓦粉墙的四合院庙宇
和一座古戏台乐楼
历经风雨兵火又坚强重生的金华寺
见证了蜀地佛教文化的绵延传承

073e16e7-716f-4ac7-be80-4c2651c09a3d.jpg


金华寺(迟处 摄)

悠悠古寺 明毁清建
金华寺历史悠久,但始建时间众说纷纭,因何得名也无从考证。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的《成都县志》载:“金华寺,县北二甲三十里,创建年月无考。”
有说金华寺始建于唐,《太平广记》和《益州名画录》等宋代著作中曾提到唐代著名画家张南本“尝于成都金华寺大殿,画八明王”,但除了跟张南本有关的记载外,金华寺不见于其他文献记载。如果彼金华寺就是此金华寺,那它在唐代就确实存在,并且是远近闻名、香火鼎盛的名刹。亦有说金华寺得名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子回銮”,但并无实据,大概是附会之说。

58d631c2-9ed5-47ec-b1e7-67e4a29efabd.jpg


金华寺入口仅是一道铁门,将万丈红尘隔绝在净土之外(迟处 摄)

而据金华寺中《新建乐楼碑记序》石碑上的碑文记载:
金华寺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原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明末兵燹遭毁。清康熙年间,高僧三峨立志建复,其徒孙普明继承师志,广募善款,经不懈努力,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成大殿(今大雄宝殿)和廊室,后又增建中殿(今观音殿)、后殿(今达摩殿),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夏季竣工,历时17年。
自魏晋以来,四川佛教颇为盛行。清嘉庆《四川通志》中记载的巴蜀佛教寺院有1323座。然后明末清初巴蜀地区再次遭逢长期战乱,古刹寺院破坏极为惨烈,“昔之殿宇端严、金碧辉煌者,尽为虎穴鹿场”“室庐丘虚,田地芜莱”,名寺古刹多沦为莽荒之地。
乾隆十二年(1673年)这个时间正处康乾盛世,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成为宗教发展的后盾。经历了几十年的恢复,四川的佛道两教又逐渐恢复元气,如文殊院便是在这一时期逐年扩寺修复。金华寺的修建也花费了极长的时间,但也只是这个恢复过程中的沧海一粟。

b49c1d8b-0988-4326-8664-fdeb4a53bcb1.jpg


金华寺中的大雄宝殿( 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恢弘乐楼 气势非凡
金华寺坐北朝南,布局规整,沿中轴线展开,寺内依次建有乐楼、前殿(观音殿)、后殿(大雄宝殿)、达摩殿等,中轴线两侧还有钟鼓楼、弘法堂、观堂、僧寮等,达摩殿背后则开辟有花园、菜地。
踏入寺中,首先映入眼帘的高大楼阁实际是乐楼的背面(南面),亦是金华寺事实上的山门,乐楼与山门浑然一体,又一体两用。

f8c23922-db15-4e0b-b3dd-9de740ee9170.jpg


金华寺乐楼的南面为寺庙山门,采用重檐歇山顶(迟处 摄)

古朴大气、庄重精美的乐楼,由18根石柱分5排支撑,既壮观又稳固。乐楼正中高悬“观今鉴古”匾,戏楼呈“凸”字形,戏台口的四根柱子上,刻着两副楹联。

5e5c1818-2ee1-47c6-ac61-b2c16f95ae3b.jpg


金华寺乐楼的匾额( 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其一
弄假传真,随地演来,无非扬清激浊;
移宫换羽,自我听去,都是教愚化贤。
其二
预知世上观台上,不识今人看古人。
观世如观剧,识今如识古,人人皆在台上,又在台下;人人皆为古人,又是今人;人人皆扮粉墨,又当看客。两副楹联深含世间哲理,予人以教化;书法刚柔相济,又给人以美感。戏台上下四周,用多副精美的楠木浮雕图案装饰,将戏台装点得既富丽堂皇又典雅庄重。

95847cf2-5c5c-41f3-862d-93d78c3c8eca.jpg


金华寺乐楼的楹联 (迟处 摄)

乐楼的三道门前,各置一对石鼓,每对石鼓均置于月牙形大青石基座上,鼓面鼓腹都有精致的浮雕装饰。其中大门左右两个石鼓的浮雕纹饰尤为别致,左边鼓面为二龙戏珠,右边鼓面为四凤朝亭,鼓腹各蹲有狮子一头,目光如炬,神威欲吼。

2e7344b9-f723-49a4-b2ae-66ab59fb710b.jpg


金华寺乐楼正门前一对石鼓(迟处 摄)

乐楼歇山顶盖小青瓦,滴水瓦当为狮子图案;屋顶正脊为砖雕双龙,四方歇山脊上均为各式辟邪怪兽,或蹲或立,八面威风,惟妙惟肖。其檐远出,斗拱宏大,颇具川西坝子古蜀干栏式建筑的风范。

a2524406-83ce-424e-8d3d-ac08c7369b19.jpg


乐楼屋顶各面歇山脊上惟妙惟肖的石雕(迟处 摄)

酬神娱人 好戏连台
那为什么在古朴的寺庙中会修建一座乐楼呢?
清代中叶,金华寺成为“三教合一”的庙会寺庙,供祀儒、释、道“众神”,大殿供祀释迦牟尼,东西庑为牛王、马王、三圣,后殿有观音、关帝、文昌、药王、川主。于是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建乐楼,以符合大寺气象。
乐楼即戏楼,顾名思义,主要是为戏班演出提供场地,清乾嘉时期,正是川剧走向兴盛之时,看戏是最流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古乐楼则是凝固的川剧。

ee7b0312-e051-428d-b4c5-6b20a991d7f3.jpg


金华寺戏台旧貌 (郑光福 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寺庙是乡村唯一的公共娱乐场所。川剧常演的本戏戏目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之说,这些“本头戏”以连台的方式演出,通常用于庙会戏、行会戏、会馆戏的演出活动。连台戏角色众多,单开间的戏台已经很难满足演出需要。这个时期的戏场与寺庙合建在一起非常普遍。
通过与山门或其他建筑合建扩大舞台面积,使戏台由单开间变为三开间,变为“凸”字形布局。金华寺乐楼与山门的结合正是清代成熟戏台的形制,也是过路台的一个代表。

cc16173d-ab3a-4419-b1d2-5306639bd465.jpg


古朴大气、庄重精美的乐楼 (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这种形制的戏台是中国古代寺庙剧场的创新,扩大了观众区域,戏台抬高也利于后面的观众观戏,还使得戏台子高耸挺拔,增强了美感。后来的骑街戏台、街市戏台都是由之转变而来的。
修建乐楼,“一以答神庥,一以培风脉”。乐楼正对着观音殿,唱戏主要对象是酬神,戏是演给神看的,因此戏楼总是与正殿在一条轴线上。
酬神娱人,是寺庙与众多捐资人的共识。其中也包含着化缘者的感恩之情和以庙会聚集人气之意,名为演剧酬神,实为娱乐乡里,汇聚人气。戏楼建成后,前来参观的人“莫不称而赞之,谓其甲于一方”。
每逢牛王会、观音会、娘娘会、文昌会、药王会,寺庙就要请戏班子来唱戏,真正是“逢场作戏”。这几台庙会戏的费用全由金华寺支出。
赶庙会时,看戏的人山人海,除了成都城内和天回镇、新都来的人,灌县(今都江堰市)、彭县(今彭州市)、广汉、什邡的香客和戏迷也会远道而来。酬神娱人,寓教于乐,寺庙与信众皆大欢喜。

bf8d4591-b660-40c5-affa-3d9a835cc756.jpg


金华寺旧照 (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耗费千两 乐楼终成

修建如此壮丽精美的乐楼绝非易事,从《新建乐楼碑记序》中可见一斑,“从来天下事作为始者甚难,述于后者似易。”
《新建乐楼碑记序》石碑就立在乐楼右侧,是清道光二十年(1841)所立,碑高1.7米,宽0.94米,碑文清晰可辨。其中不仅记录下乐楼新建一事,还耗费大半篇幅详细披露出乐楼的建设账目,并为建设乐楼所用到的十余种专门工匠在碑上留名。

79e968d4-d5b0-4253-8653-ffd02126b0b7.jpg


金华寺中《新建乐楼碑记序》石碑( 图源: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新建乐楼碑记》记载,当年地方绅民为建造乐楼,除延请“堪舆”之外,专门的工匠就有木匠、梓匠、雕匠、石匠、砖匠、泥匠、画匠、油匠、瓦匠、白匠十行,并为各路匠人镌碑题名,所请应是当时的著名工匠。
碑文中还列明了各行工费及工料。材料明细到“钉子、铁器、砖瓦、松烟、纸巾、绳索”等,账目细到“钱、分”,比如买大小木料总共去银322两1钱7分,石柱、门鼓并小石去银161两9钱等等,连上梁的酒席费都记录在碑,金华寺新建这座戏楼总共耗银1477两。这样严肃认真的记录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筹款不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主事者无愧于后人的执事态度。
历时五年,耗银千两,乐楼终于建成,古香古色中透出俊逸的霸气,历经百年风霜未毁,成为了成都市珍贵的文化遗产。

aaf3bdf4-20ba-4194-9626-fc9a59145f2b.jpg


金华寺乐楼(迟处 摄)

除了乐楼外,寺中特色还有精美的清代壁画。大雄宝殿是普明和尚在乾隆四十二年开始扩建金华寺时所建的第一批建筑,大殿旁的壁画勾勒细致,用笔淡雅,所绘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接见玄奘师徒取经归来的场景,其中文官伏案,宫女低眉,孙悟空还回头与两位师弟窃窃私语,场面栩栩如生。此外,檐坊间也可以找到精致的人物与动物画作。

4e3ecc26-0574-4ace-95e6-bcdf43d944f1.jpg


金华寺大雄宝殿旁侧的精美壁画(迟处 摄)

39ed29ad-b53c-4a43-9ac2-be75b35b859f.jpg


金华寺檐坊上的人物壁画 (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金华寺大事记: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后,金华寺曾一度作为小学(金华寺小学)校舍。
1981年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金华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金华寺小学从寺庙撤出。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和市文馆部门多次拨款对寺庙进行维修,仅修复乐楼,金牛区政府一次就拨出资金50余万元。
1997年,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金华寺为开放的佛教道场。
至此,金华寺在演宗和宽定两位住持的精心管理下,秩序井然,香火旺盛,有不少信男善女前去敬香拜佛,也有不少附近居民前去观光游玩。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四月初八的佛诞节,七月十五的孟兰盆节及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会,寺中更是热闹非凡。

6e83f6ad-7352-4899-8355-a372e072992b.jpg


金华寺佛事活动 图源:《金牛区志(1991-2005)》

ca8f4b79-2264-4396-aa80-cbb8f00cc8a5.jpg


2025年阳春三月,一向低调的金华寺在成都赏花季中火了一把,还上了成都周边游热门目的地前几名,原因是寺内两株玉兰盛放,游客纷至沓来,赏花拍景,在美美出片的同时,大家被寺中乐楼之宏伟惊讶,也为发现寻觅到这个“宝藏寺庙”而惊喜。一时之间,社交网络上多了很多打卡金华寺的攻略,这座隐匿在市郊的古刹也被更多人熟知。
一砖一瓦
是被镜头定格的时光褶皱
玉兰幽幽,余音袅袅
裹挟着檀香穿透时光
将尘世的喧嚣隔绝在外
乐楼的戏声似乎仍萦绕屋脊
似在诉说着往昔的热闹
一静一动
红墙内外是人间烟火的映照
墙内,晨钟暮鼓里
藏着青灯古卷的寂
墙外,车水马龙中
跃动着芸芸众生的喜
如果你想避开人潮拥挤
寻一处清幽的禅意古寺
金华寺,绝对不要错过

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