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76|评论: 5

[转帖] 为什么我们盼了那么久的假,却感觉比上班还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1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庆假期刚刚结束,你休息得如何?是宅家躺了八天,还是出去旅游了?
对于一些职场人来说,这个假期可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放松,甚至比上班还累。
有人订好了去旅游的机票,却依旧揣着电脑;有人裸辞却不敢回家,害怕迎接亲戚朋友“何时找到工作”的追问。很多服务行业的打工人更不能休息,别人的长假恰好正是他们的“加班旺季”。
这种紧迫感,似乎已渗透进部分职场人的日常。

01
被加班剥夺的“休息时间”

虽然当下的经济水平早已让我们摆脱粮食贫困,但是这种长期高度运转的工作环境,正在让一些身心俱疲的职场人成为“休息贫困户”。
前些年曝光的“996”“007”等现象,曾引起全网不小的震动。
尽管这种病态的加班现象有所消退,但大多数职场人依旧被加班文化裹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达49小时,已超法定工时(每周四十小时)。
宏观数据的背后,是无数职场人被延长的工作时间。
2025年智联招聘的《职场人加班情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智联报告)指出,近九成受访职场人都存在加班行为,其中38.7%几乎每天加班,只有11.1%能做到“不加班”。每一次的加班时长,都是1~2小时起跳,还有一部分人需要延长到2~3小时。
假期加班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常态,前程无忧《2023职场人五一假期调查》显示,一半受访职场人预期会在小长假期内被安排进公司加班,其中,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人预期加班占比最高,超过八成。

1.jpg

更让人无奈的是,其中很多加班都是无偿的。智联报告指出,近六成人存在“无偿加班”的现象,其中30%“完全无补偿”,27.5%只得到口头“画饼”认可,没有实际补偿。
2.jpg

与此同时,“隐形加班”的现象正在悄悄侵蚀很多职场人。
社交媒体的普及,让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使得越来越多人在非工作时间离开了工位,仍需保持工作状态。
智联报告数据显示,近九成受访职场人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隐形加班”,能做到“几乎没有”“完全没有”的人不足10%。
这其中,兼任团队管理和业务执行的中层管理者情况最为严重,49.6%每时每刻都处于待命状态。
有网友如此描述自己的状态,向上应对客户/领导的指令,下要管理团队不能出错,完全将自己活成了“夹心饼干”,两面都不讨好。
还有的网友被要求“24小时待命”,每天晚上10点后工作群的消息只要没有回复,隔天就会被扣上“对工作不上心”的帽子。
当加班文化成为一些职场人的常态,“好好休息”就成了奢望。

02
越来越多职场人,正在陷入“假装休息”

比“没有休息”更可怕的,是现在越来越多职场人陷入“假装休息”而不自知。
人是没去公司,可大脑依旧在“加班”状态,较为典型的情况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情况是,身在休假,实则异地办公。
当代职场人的休假痛点,已从“无假可休”演变到了“有假难休”。
据前程无忧2024年发布的《企业年假制度与职场休假现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前程无忧报告)显示,国人均带薪年休假约为10天。而人均实际享受带薪年休假天数仅为6.29天。超过半数的职场人由于“工作繁忙与人手不足”,不得已放弃休假。
有42%的受访者表示休假时也有需要处理的工作事务,如回复工作微信、与客户保持电话沟通等碎片化工作,常被迫开启远程办公,身心无法彻底脱离。
第二种情况,很多人都将休息理解为“身体停滞”,陷入无效放松。
如今,许多人最主要的消遣方式已转向刷短视频。大多数人将此类消遣视为“放松大脑”,却不知已踏入误区。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的数据披露,截至2024年12月,短视频用户日均使用156分钟,居互联网应用首位。
据DT研究院调研的《2022青年理想周末报告》显示,当代年轻人周末休息方式中,“看剧、看电影”占41.8%,“躺着啥也不做”占36.5%,这两类为最主要的选择。
3.jpg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24年提出“Brain rot”(即“大脑腐化”)概念时明确指出,大脑若大量接收短视频等高频率碎片化信息,易引发精神疲劳,甚至导致智力下降。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任医师李艳也曾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长期缺觉会体力透支、免疫力下降,而周末睡太久(非适当延长1-2小时)会让脑细胞缺氧缺养分,反而更累。
这也是很多人为何觉得自己明明休息了,反而却更累的原因。
第三类情况,陷入“休息必须有意义”的伪命题,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如此前爆火的“特种兵式旅行”,核心是讲究高效率高强度,凌晨四五点起床,一天起步打卡8~15个景点,可谓把时间利用到极致。
可这样的行程别说能休息,反而比日常上班还要疲惫。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78%的“特种兵式"旅行者回家后感觉更累,43%表示“记不清看了什么”。
这种对休息的误解与错位,最终让“休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消耗。

03
为什么我们“学不会休息”?

“假装休息”的现象,恰恰折射出部分职场人“不会休息”的真相——就算身心俱疲仍不敢休息,或不懂得让身心真正放松。
2025年论文《当代青年为何“休而不息”》指出此现象的症结:瑟列斯特・赫莉认为现代社会无法好好休息的原因在于“失控的努力文化”,即现代人的“效率崇拜”,使其陷入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却身心疲惫的困境。
在这种功绩主义的社会氛围下,个体往往就很容易陷入过度的“自我规训”。
一方面个体觉得他们必须在空闲时间里进行自律,以确保对时间的最佳利用,并使其生产力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规训机制促进了自我审视,这反过来又鼓励了一个被要求不断监测自我工作的被规训的自我。
这一困境也与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关:我们始终奉行“先吃苦,后享福”的延迟满足策略,休息始终被排在最末的次序。
前程无忧报告的数据显示,超四成受访职场人存在“请假羞耻症”,其中14%坦言一请假就感到焦虑和愧疚,30%则表示“看上级脸色决定是否请假”。
4.jpg

这种休息羞耻的心态,正是“规训的自由”在个体身上的直接体现——即便身体需要休息,个体仍会自我监测“是否在偷懒”。
四分之一的受访职场人因个人职业发展主动放弃休假,17%的人就算很想休息,却还是因为种种考量,将假期顺延至下一年。
就像有无数双看不见的眼睛悬在头顶,哪怕就算是想短暂停下,依旧逃离不开自我的拷问。
这背后,未尝不是职场人在生存压力对于外部规则的无奈妥协。
前程无忧报告的数据揭露了这种矛盾心理:面对加班,50.3%的职场人为了生存发展,只能无奈接受加班,20%的人勉强接受,可工作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5.jpg

当“拒绝加班”都可能与“职业稳定、晋升机会”挂钩,请假休息自然会被个体默认为更具风险的选择。
然而我们从未放弃过对“好好休息”的渴望——当我们开始反思“假装休息”,警惕“休息羞耻”时,改变就已经在发生。
休息并非是对努力的否定,也并非是所谓的浪费时间,而是一种懂得“给人生按下暂停键”的勇气和智慧。
暂时脱离紧绷的节奏,让疲惫的身心得以喘息,才能在再次出发时更有力量。
作者
丨宜然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10-11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休息时间如遇需处理的工作,协调起来比上班更麻烦、更周折。还不如上班

发表于 2025-10-11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怎么好好休息了...上班很累,放假也不知道干什么...
发表于 2025-10-11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放假前一周要好好休息

发表于 2025-10-12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5-10-12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