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州武探花李上仑
李旭葵
据清史籍文献记载,在清代道光年间,古称邛州的邛崃曾出了位名扬天下的武探花李上仑。
据明代李氏族谱所载,李上仑祖辈属唐代李渊皇室后裔。唐昭宗(李哗)皇室遭藩镇反叛,李哗及皇子被杀。有身孕的德王妃潜逃至黎阳娘家,生子由李姓随娘家王姓,叫王子彻。到了元代其后王嘉让进士出身,曾任元内阁丞相,生有七子。郭子兴起兵,朱元璋灭元。王嘉让殒命于北京兵乱,全家惨遭杀戮,余王阿礼、王阿纳、王阿富三子,由常州府九门提督的舅父李大业之妻徐氏带领,星夜逃离京城,从山西太原辗转入川避居于成都顺城街。遇先行入川的李大业,李无子女,为避明朝廷追杀,均改姓李。王阿礼在成都招觉寺出家为僧,其中王阿炳改名李阿政,潜居邛州夹关草池坝安居生息。李上仑老家在邛州夹关草池坝,后随李姓分家迁石头场郑航村,清叫之上村。李氏家族祖辈习武为风尚,历来出了不少的武举之人。
李上仑为李阿纳的第十五代裔,属恒字辈。李上仑生于清道光乙酉五年(1835年),哥哥李仙瀛。其家是个大家族,父亲为两弟兄,和睦相处未分家。叔伯有三子,即李仙槎、李荣升、李恒宓。父亲与叔伯先后病故,家中堂哥李仙槎年龄为大,由他主持家务。后来,在李上仑幼年时,堂哥李仙槎病故,家中就由嫂嫂李孟氏接替主持家务。自幼入私塾的李孟氏,知书识礼,明事理,善待公婆,友悌夫家弟妹。虽然家中并不宽裕,得其悉心照料,李上伦在哥死长嫂为母的抚育下仍安心习武著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清咸丰戊午八年(1858年),出生在习武之家的李上仑,耳闻目染,自幼习武,年仅24岁时,科举顺利,从邛州及弟到成都省府连中武举。在第二年,即清咸丰九冬十月(1859年),参加京城由兵部主持三年一次武举会试。全国众多武林高手聚集北京,李上仑靠自已的文武本领,在武林云集之中获得殿试,“辛丑(1859年11月19日)。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中式武举一甲韩金甲。杜遇春、李上仑三人。”由清宣宗皇帝钦点山东历城县的韩金甲为乙未科武状元,杜遇春为傍眼,四川邛州李上仑被钦点为一甲第三名武“探花”。
李上仑被授职正四品御前二等侍卫。由于承平日久,咸丰年间的御前侍卫大为减少,据咸丰九年《缙绅大全》记载,头等御前侍卫3名,二等御前侍卫6名,三等御前侍卫26名,蓝翎御前侍卫不足50名。由此可见,李上仑深受朝廷重视。
在清代期间,邛州籍至少还有3人曾授职御前侍卫,如嘉庆年间的廖成修、道光年间的陈定邦、同治年间的张定邦,但他们仅为官职六品的蓝翎御前侍卫。
李上仑在赴京应试前,其家在今邛崃市石头场郑航村有一条河无桥,周边百姓前往平乐、石头赶场很不方便。心存善仁的李孟氏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再三思虑后毅然主动倡导与当地绅士集资筹款修建一座石桥,方便父老乡亲往来。在家境不很富裕的情况下,她带头捐资八百千文,还四方奔走募集建桥款。李孟氏的善举,颇获一方民众称道。心诚所至,金石为开,人们有钱出钱,无钱出力,集资修建石桥。
石桥终于在清咸丰九冬十月(1859年)建成,李上仑中举为武探花,消息传回邛州,州人无不激动兴奋。适逢石桥竣工开桥,当地民众叫此桥为 “探花桥”。由谁来剪彩开桥呢?乡邻听从邛州知州提议请李上仑“李探花”来开桥。
邛州知州许培身甚为激动,等待李上仑从京城回乡在题书桥名和举行竣工开桥仪式。
当时,在北京地区发生民间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由于义和团是“奉旨造反”,给英、法、美等八国列强带来借口,联合进攻清政府所在地北京城。
因朝廷危急事紧,准李上仑从京城回家省亲时间来回不超过160日。李上仑速回乡要办成四件大事,感谢邛州乡亲父老的栽培抚育之恩,宴请亲族乡邻;参加石桥落成剪彩;听从父母之命完婚娶亲;安排家中新修“御前侍卫府”宅;为今茶园乡族祖母李鲁氏题写碑文,以了一桩心事。
清咸丰庚申十年(1860年),身着黄马褂,26岁戴一眼花翎被授武职正四品二等御前侍卫,官职昭五都尉的李上仑,在5月15日荣归故里。邛州城热闹非常。在邛州由邛州知州许培身率领全体官员迎接。7月6日,难以推辞,出面为“探花桥”开桥剪彩。7月16日完婚后,因发生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战事紧急、即速赶回京城。
其时,正是英、法、俄八国联军借义和团在清政府纵容下进行火烧教堂杀害外国传教士为名进攻北京城。
英、法军舰于7月底集结于天津大沽口外。8月1日攻占北塘,14日攻占塘沽,21日攻占大沽,24这进入天津。
当时,清领侍卫大臣为主战派怡亲王载垣。京城危急。李上仑8月10日急赶返京履职,主动请战,即受诏披挂上阵参加八里桥战事。李上仑,横刀立马,率清军急赴通州,镇守八里桥,到9月21日长达40天。
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攻占通州的八里桥清僧格林沁所部。
9月22日,清晨,咸丰皇帝急率朝廷大臣仓皇失措地离京逃避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行宫。在与英、法联军的作战中,李上仑已负伤,但仍留京师参与防卫阻击。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并向承德开进。10月28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清同治丁卯六年六月初九(1867年7月10日),河北蠡县发生匪祸叛乱威胁京城安危,尽职守责,声闻朝野的李上仑已升为武职正三品补参将,领命率部出征清剿。征战中不幸中箭身亡,为国捐躯,是年33岁,属英年早逝。
死后,在当年10月朝廷派礼部主事官员的巴州人余焕文代表朝廷专门负责扶柩回四川邛州归葬。当时随护送回川的还有同科的御前一等侍卫韩金甲、礼部左侍郎庞钟璐、右侍郎贺寿慈朝廷高官。
四川编修、乡试副考官李文田,与李上仑为文武同科,同为李姓,认为同宗,从成都专程扶柩到邛州,并参与负责李上仑的祭祀葬事,还为李上仑及其母撰写碑文。邛州知州胡兴倬主持,与州学正潘名臣、训导刘靖、吏目王立礼,在邛州城举办了盛大的祭祀活动。
前任知州郑安仁为即竣工落成的御前侍卫府题书“御前侍卫府”匾。
历经百多年风雨沧桑,对于邛州探花李上仑的事迹,在清咸丰《清代缙绅录集成》、《清实录》、《清文宗显皇帝实录》、《旧典备征》、《邛崃县志》等史籍文献中都有文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