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判断这是真牛市还是人造牛,得先厘清两者的核心差异——真牛靠经济内生动力驱动,人造牛则依赖流动性或政策短期刺激。
从2024年924行情至今,市场确实呈现出典型的"估值牛"特征,但能否转化为"基本面牛",或许才是决定牛市成色的关键。
一、估值修复是起点,但非终点
过去一年A股的上涨,本质是市场风险偏好修复带来的估值修复。无论是"反内卷"政策对供给端的优化,还是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带来的全球资本流动,都让资金重新开始关注中国资产。但翻开财务报表会发现,企业盈利对股价的贡献度并不高。
以2025年三季度为例,全A非金融非石油石化(两非)的EPS同比降幅虽已收窄,但ROE的回升仍显乏力。这意味着当前的上涨更多是"预期交易",而非"业绩兑现"。
二、从"水牛"到"基本面牛":政策与周期的接力
真牛市的诞生往往需要流动性宽松、经济复苏、企业盈利改善三重共振。当前A股正处于"水牛"向"基本面牛"过渡的关键阶段:
政策端:2025年以来的"反内卷"政策已在光伏、新能源车等行业初见成效。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规范价格秩序,行业集中度提升倒逼头部企业盈利改善。这种供给侧改革既不同于2016年的"去产能",也区别于传统刺激,其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优化供需结构。
周期端:有测试显示,若2026年PPI同比能由负转正(万得一致预测为-0.75%),全A营收增速有望从2025年的4.78%跃升至10.98%。历史经验表明,PPI回正往往伴随上游原材料价格传导至中下游,进而推动整体盈利修复。当前全A产能周期已接近2016年年中水平,若高技术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产业链传导效应可期。
三、结构性分化:真牛的试金石
即使牛市延续,也未必是普涨盛宴。当前A股的"二元结构"特征愈发明显:
权重股与成长股的割裂:国家队托举的金融地产权重股与TMT(通信、电子、计算机和传媒)板块走势背离。前者依赖流动性支撑,后者则取决于技术突破与新质生产力释放。这种分化恰恰说明,市场正在从"政策市"向"产业市"过渡。
行业复苏弹性差异:现阶段看,TMT与消费板块盈利更具韧性,而公用事业、交运等传统行业仍面临压力。这种结构性分化若持续,意味着未来牛市将更偏向"新旧动能转化牛",而非全面普涨。
四、风险与机遇并存的2026
判断牛市成色,2026年将是关键窗口期。若"反内卷"政策深化+稳增长措施落地形成合力,PPI回正与盈利复苏的正循环有望开启。但需警惕三大风险:
海外流动性收缩超预期:若美联储政策转向不及预期,外资流出可能冲击市场风险偏好;
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产能出清进度、行业自律公约执行力度等直接影响盈利修复节奏;
估值切换的时点错配:若盈利改善滞后于估值扩张,市场可能面临"戴维斯双杀"风险。
结语:牛市的真伪,终由时间验证
当前A股正处于"估值修复"向"盈利驱动"的过渡期,既非纯粹的人造繁荣,也未完全蜕变为真牛。从概率角度看,若2026年PPI回正与盈利复苏如期而至,市场有望完成从"水牛"到"基本面牛"的蜕变。但正如所有牛市的宿命,最终能否穿越周期,仍需交给时间去检验。
对投资者而言,或许更应关注的是:在结构性分化中,如何捕捉"新质生产力"带来的长期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