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16|评论: 28

(原创)童年---外婆---丘垭李封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6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

  十年风霜歧路行,牛去虎来昨曾酊。

  曾惜黑发崇白羽,但瘦朱颜剩红吟。

  幽思后山寄南山,忆追潭亭登北亭

  长是红尘烟雨里,如梦如幻尽飘萍。




1。童年印象。



  我的童年是在南部的一个乡下度过的。

  这个地方处于南充与绵阳的交界之处,隔着一条窄窄的小河沟,两地的人家隔河相望,比邻而居。鸡犬相窜,语言和生活习惯一切相同。附近的一个小水库是由两个村子的人共同修建的。到了农忙,收麦子和稻子的时节,全家一齐上阵,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要在旁边做些轻松的活儿,一天下来,那些草碎,弄得身体又热又痒,这个时候的水库,就成了我们最好的乐园。

  大人们,有的用废旧的汽车内胎,加上气,这成了最好的救生圈。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裤子,把两个裤脚扎上,让裤子倒立,猛往水里一插,呵呵,一个鼓鼓的人造羊角就出现了。小小身体往两个角中间一躺,也可以在水里蹦达一会儿啦。

  故乡居住的地方叫住七家湾。其起源及名字由来到我们这一辈人中已不可考。传说,湾里的先人中有两个道上,法力神通广大。湾里有一口老井,其井盖圈就是由他们从外地用烟锅杆儿挑回来的。后来,他们故去在盐亭的凤凰山,是那片小山倒下来,上天把他们收去成仙啦。以前,在湾里的山上建有纪念他们的庙宇,后来破四旧,被推倒不见踪影。而前几年,家乡的一些长者,又重新为他们建起一座庙宇。逢庙会之日,香火不断,梵唱之声,不绝于耳。

  湾里还有一只锣鼓响器队。就是给红白事情,和唱戏伴奏的。每到夜幕降临之时,咿呀的板胡,高昂的笛声,喧嚣的琐拉,就响了起来。偶尔还有板凳戏入耳来。咚不弄咚呛,“我厌烦功名八股假道学,你无视道德文章女儿经。读西厢,悟人生;戏中人,戏外人。我是那多愁多病的张解元,你是那倾城倾国的崔莺莺。。。。。。”

   那时候,这些词是断断听不懂的。多年后的今天,再读到这些戏文。前程功名,心事流水,尘缘宿命,也只能在古典的诗词里来慢慢细品浅吟了。“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再后来,慢慢也喜欢上了那些吹拉弹唱的乐器。在湾的伙伴中,有大部分人对于这些乐器,都是能来上几段。

   上学了,学校不远,所有的学生都是走读。四川梅雨季节以持续时间长而出名。浠浠漓漓,半月不止。逢到雨季,提着鞋子,光脚踩着烂泥去学校,洗了脚才能穿上鞋子。还有好些同学没有鞋子,就赤着脚在学校里,光脚上学。冷到了,休息的时候,一群人,挤在一起,闹啊闹,我们称之为挤油。汗水长流,也不知道那个时候是冷嘛还是不冷啦。

   在全班,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我五岁,而有的同学已经十几岁了。每天早上,背书是必不可少的。背不到,要挨手板和不能回家吃饭。很庆幸,我从来都是第一个去背到了的。或许是因为这些原因。在学校里从来没有挨过打。记得有一次,好多同学一起去小河里玩水,被老师知道了。所有的人,都伸出手来,排成一排,要挨手板。轮到我了,老师一摆手,你小,就不打啦。

   这十几年来,社会剧烈变化,贫瘠的山村,已经养不活这么多的人。儿时的伙伴都陆续外出,北上南下,东奔西走至远方。家乡的音信与变化,以前都是靠千里的书信,以及从老家出来的老乡带来的。现在,则由于手机与电话的普及,瞬息之间,信息尽能掌握。只是,已经没有多少人,再去关心家乡的面貌与变化。也没有多少年青人,再想回去那个封闭的小山村了。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前段时间,回老家去了一次。那些小小的以及半大的小年青,竟然大部分都不认识。留在老家的这些老年人,日子过得苦啊。地还是那么多的地,而年青人都已外出,种地的担子就压在这些老年人的肩上。年青时,他们也有过辉煌的青春。有的是船长,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军官。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他们都纷纷回到了家乡。以务农为生,从此后,终其一生,就再也与这片土地与庄稼分不开。再看到那些曾经生龙活虎,步履生风的长辈们,大都头已白,鬓如霜啦。湾里的祖坟坡上,又增添了好些的新坟。

  虎年的春节,异客他乡。细雨霏霏,聚几好友于除夕。烫一壶酒,玩几把牌。或道几句家长里短,或评几段春晚如旧。不由忆起故乡的过年情形。为好吃油炸鱼而摔倒留在脸上的那道小疤;鞭炮放过后一群小孩疯抢没有炸的剩炮;拿上压岁钱去远远的商店买一包甜甜的水果糖;去几里外的戏台听那些听不懂的川戏。

  正月初一,相约去爬山。在朦朦的细雨中,登上凤岗公园山顶,圆龙阁最上面一层,一齐疯喊。喧嚣渐去,乡愁涌来。

  天空凝白,远山若隐。看薄雾如青烟,从山脚缓缓飘过。在一派的烟雨红尘中,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些远去了的童年岁月,那些生疏了的幼时伙伴,那些记忆里曾写的豪情壮志,那些一回首已成百年的风雨歧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1.jpg

12.jpg

13.jpg
调整大小 14.jpg
15.jpg
调整大小 16.jpg





  




2。外婆。



  “地瓜根根,两头伸伸,金不过,银不过,两只菜花脚儿缩一缩。。。。。。”

  “脚脚盘盘,手拉蓝线。。。。。。”

  在没有现在的留守儿童一词之说之前,我的童年大概也算是一个留守儿童了。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就过年时回来几天。外婆就经常长年累月地住在我们家里来带我。那些童谣,就是她教会我的。还有许多,现在只能记得些零星碎语。

  小时候的我,羞涩安静,不擅言辞,人称闺女子。外婆用高粱杆,串成一串,开始教我数数。三岁时,已经开始数到一百,开始加减计算了。有一回过年时,大人考我们一帮小孩,一年的季节是什么?比我大的小孩都还不知道怎么回答时,我已经脱口而出,春夏秋冬。这大概都是外婆平常教的所致吧。那时,不爱到处乱跑,经常在家用刀和竹子,做些弓箭,暗器之类的玩意。有一次,做了一枝箭,杆子是高粱杆,前面用削尖了竹筒作为导引。那次,那枝箭飞得好高,眼看到它飞到一块白云里面,然后就再也没有落下来。乡下的童年,没有电灯,夜晚非常地黑和宁静。晚上睡觉好怕啊。而我的绝招就是用竹筒绑上根橡皮,架一根削过的插上针的筷子。蹦好弦,就是一只暗器啦,不,应该说是按器。放到床头下面。有动静时,一按,哈哈,一枝短箭,嗖地就飞了出去。能飞好远呢。可惜,只能偷偷藏起来玩,让外婆看到,是要没收不误的。

  外婆用竹子编了个小小的簸箕,那是小小的我专用的。里面经常装一些炒的豆子,花生之类的,我小小的姐姐经常和我来抢里面的吃的,经常打得鸡飞狗跳,灰头土脸的。那时,我都不叫她为姐姐,直接叫名字,长大后,自己就改口叫姐姐了。大概也就是意味着开始自己懂事了吧。

  还有一件工作,那也是我每天必需完成的。就是家里所有的屋子及院子的地,归我扫。虽然经常我偷懒藏起来不扫,但似乎也没有因此而挨过打。到现在爱整洁的习惯,大概就是由于那个时候给养成的吧。

  再大点,我上学后,外婆就很少来我们家。

  因为相隔太远。外婆家离我们有四十里路,在南部县的丘垭乡。以前,公路不通,要穿过绵阳的两个镇的山路。爬山下河,再爬山下河,走大半天才能到。过年时,才能去她那里一次。她家附近有一个叫巨龙的小场镇。每次去她那里,同一帮表兄妹出去疯跑。还经常被外婆叫着我的小名训斥一顿。

  巨龙场上住着我的大姑,场下面住着我的小姑。巨龙场不远就是有名的李封观。经常我们一帮小孩走到李封观的山脚下玩后又跑回来。听到说那上面的皇娘坟。心里是充满了好多的好奇,而自己不敢爬上去看。

  我小学还没有上完,外婆就去世了。她三周年时,我随母亲而去为她上过坟。后来,相隔遥远,老家迁至南充。而我又一直辗转在外地。便再没有去过她家。

  外婆爱干净,喜热闹。她的坟,就与外爷靠在一起。以后,在那个世界里,他们会热火热闹闹的吧!听舅舅说,为他们立了块整洁的青石墓碑。经常地去走动和打扫。

  那个懵懂的小子,爱仰望着山外天边的白云,尽情地幻想山外那些精彩的世界。在经历了长长的世事浮沉,人海飘泊之后,童年时射出去的那只箭,它飞向哪儿去了呢?是否是被一只大大的鸟儿给叼走了呢?那些秘制的暗器,在老家的床头下面,还能翻到吗?外婆为小小的我而做的小簸箕,连同在她儿孙满堂的大家族里这个小小的我,在天国里,她后来还常常想起吗?





3。李封观。



    觅古幽情有醴封,四顾山河击目中。

    瑞手不难击天鼓,启唇遥呼有金童。

    两溪合流汇洗马,群山环绕出巨龙。

    状元皇后今何在?株株古柏贯长空。



   这首诗里的巨龙,就是外婆家附近的巨龙场。而巨龙场不远,就是非常有名的李封观了。

   舅舅是丘垭乡的教师,去他那里时,常常听他讲李封观的传说。

   李封观又名醴峰观,位于丘垭乡东北部,座落在谢家山山梁上,它建于元大德十一年,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醴峰观之由来:是因山梁有口枯井,井泉甘冽,故有醴峰之称,观以封名。又东晋成汉升国主李特之妻罗氏生长于此地,后为皇太后,住在成都,因水土不服多病,经常思念故乡,渴望饮到醴峰甘泉,虽朝廷派专人驿马送水,但终因供水不继而病笃死去。其子大成皇帝李雄为纪念母亲,将遗体运回故乡埋在此地。并将七口井全部封掉,后人将“醴峰”写成“李封”。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在罗氏墓前建庙一座。并称墓后山(又名铜锣山)为皇后山,皇后山海拔800余米,与剑门山脉相连。观上全长2公里,横亘于西北与东南之间。远眺其形状似如雄狮伏卧,皇后山一峰突起,恰似狮头,中部跌宕起伏,繁茂葱郁的古柏犹似狮鬃,延缓的东南山形崛起,形成了狮的腰、尾。

   古庙现有大殿三座(分前殿、大雄宝殿、皇娘殿),大雄宝殿中梁上题记:“大元大德十一年太岁年丁未正月丙寅”。此庙属于元代建筑,大雄宝殿为抬梁式梁架,各旋角铺作斗拱,是全省7处元代建筑之一,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为父亲过生日,舅舅及姑姑特地从丘垭过南充来一大家人团聚。又讲起李封观,说现在修得比以前要好得多了。有公路直通上山上。山上的各项服务设施也逐渐完善起来。力邀父母及我去一趟。只是假期匆匆,未能成行。

   年少时,即使是去看了李封观与皇娘坟,恐怕,也看不懂什么。或许,还会因为当时只是一些破庙宇及一个旧土堆而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今,已经能理解到古诗里“状元皇后今何在?株株古柏贯长空”的历史幽感,却屡屡与它失之交臂。或许,记忆与想像中的李封观才是我最向往与最美好的吧!

  计划,在下次回去探亲时,会去为外婆扫墓,会去登临一次外婆家附近的李封观。

nEO_IMG_醴峰观.jpg
nEO_IMG_1.jpg
nEO_IMG_2.jpg


nEO_IMG_3.jpg
nEO_IMG_4.jpg
nEO_IMG_5.jpg
nEO_IMG_6.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2-16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2-16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倍因淫雨而思亲,但将瑟风念故人。

发表于 2010-2-16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顶起!

发表于 2010-2-16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婆在我们心里,永远是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发表于 2010-2-16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小这篇文章好有世事风霜的韵味,回首看来时路,乡愁亲情旧梦交织,让读者我感动身受。

新春快乐,问好小小。

发表于 2010-2-16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换成陨曲--追梦,或许更有感染力

发表于 2010-2-16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lol
发表于 2010-2-16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可以撒
  DDDDD

发表于 2010-2-16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声问一声楼主,路线咋走,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2-16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小这篇文章好有世事风霜的韵味,回首看来时路,乡愁亲情旧梦交织,让读者我感动身受。

新春快乐,问好 ...
东方妹儿 发表于 2010-2-16 19:00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近来比较欣赏一位写散文的大姐作品,她文中充满对世情的捻熟就轻,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可以说,她的作品,是用性格与经历作就的,随意而丰富。我这一篇只是向她学习不成而类犬之作。既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回顾,也是想尝试下写作风格的转变而已。
  这首音乐个人非常喜欢。并不想让此文的风格太过于沉重,只是想衬托生命与社会就是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0-2-16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声问一声楼主,路线咋走,谢谢!
树懒 发表于 2010-2-16 21:20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在我的印象中,1。从南充到大坪的班车会经过丘垭,在柏尔岭下车。然后应该有车会经巨龙场直到李封观。
                       2。从升钟水库应该也会有车到那边。但那条路线我不太清楚。


作为南部县唯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人觉得,非常值得一游。

 楼主| 发表于 2010-2-16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览众山小的李封观,座落在川北盐(亭)、南(部)、剑(阁)、 梓(潼)四县毗邻处。如今这里重又晨钟暮鼓,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据说海外某李姓要人还欲来寻根问祖,皆因李封观有座神秘莫测的千年地下古墓__皇娘坟。
  据考证,长眠于古墓中的女主人姓罗,是祖籍渠县的西晋著名流民领袖李特之妻。据《华阳国志》和《资治通鉴》记载,李特的祖父是渠县地方官员,后被流放到甘肃,其子孙一心盼望重归故里,却遭到朝庭拒绝。到李特时,北方大旱,大批流民欲逃往天府之国求生,反受到朝庭打压,愤怒的流民在李特的率领下揭竿而起。
  出生于李封观一带的罗氏女是一位巾帼英雄,她与李特结为夫妻后,为共同反抗西晋政权的腐朽统治而征战不息。后李特阵亡,罗氏又随儿子李雄继续坚持斗争,并于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攻克成都,李雄自立为王。两年后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追其父李特为景皇帝,罗氏女被尊为皇太后,罗氏病逝后归葬家乡铜锣山。
  据说下葬初期,铜锣山日渐长高,当地人便在其墓侧修建一座玉皇楼压阵,后来又在旁边建了李封观,从此,人们便把铜锣山也称李封观。历史上的李封观经多次重建,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李封观,是峻工于元朝大德十一年正月(公元1307年)的庭堂式斗拱建筑,虽经山高风疾和多次地震考验,其主房结构至今却未见倾斜,书写于主梁上的峻工说明,仍清晰可见,这在全国也罕见。
  由于李封观特殊的山势地形条件,五十年代政府在此建劳改农场时,曾组织犯人挖掘皇娘坟,十多天后,只见下面无数条石纵横重叠深不可测,结果不了了之;“文革”初期又有造反派来破“四旧”,结果还是无可奈何,更增加了千年古墓的神秘色彩。

发表于 2010-2-1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的印象中,1。从南充到大坪的班车会经过丘垭,在柏尔岭下车。然后应该有车会经巨龙场直到李封 ...
何小小 发表于 2010-2-16 21:47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非常感谢,有空一定得去一次。

发表于 2010-2-16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LZ的这篇文章写得好,在新的一年里,怀旧思亲是一种本能的表现,用一种语言的自然表达更是丰富。欣赏LZ的词,同时也喜欢这篇文。新春愉快!

2017年优秀网友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0-2-16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handshake

发表于 2010-2-16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也是旧时代了,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了,坐汽车,吃米饭了。

发表于 2010-2-17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见楼主,还是那么有才.

新年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见楼主,还是那么有才.

新年快乐。
关键人物 发表于 2010-2-17 01:51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不敢,大家同乐!

发表于 2010-2-17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受,我也念我的那个遥远的家乡--同乐响柏树沟。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