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72|评论: 35

共同来收集蓬安民谣(吵吵闹闹的不要进,开开心心为家乡做点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吾先来一个哈:

《大脚板》

一张纸儿两面薄, 变人莫变大脚婆。

妯娌骂我大脚板, 翁姑嫌我大脚婆;

丈夫嫌我莫奈何:

白天不同板凳坐, 夜晚睡觉各睡各;

上床就把铺盖裹, 奴家冷得莫奈何,

轻手扯点铺盖盖, 又是砣子又是脚。

;P ;P ;P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指姆》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要吃人,
黑老要关门。
门对门,虎对虎,
一哈(下)点到中指姆。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3-25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蓬安嘉陵江漫滩湿地

背时哥哥不是人,
把妹哄进巴茅林。
扯起一个扫堂腿,
不管地上平不平。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0-3-25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打铁》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
我要回家割燕麦。
割燕麦,
喂鸭鹅。
鸭鹅下的波波蛋,
煮到锅里团团转。
爹一碗,
妈一碗。
婆娘娃儿舔锅铲!
发表于 2010-3-25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看到如此的乡土语言,亲切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3-25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看到如此的乡土语言,亲切
消水白鹤飞 发表于 2010-3-25 15:12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3月25日开始,你会看到更多的乡土语言和文章的。谢谢关注。
2010年3月25日嘉陵第一桑梓 032.jpg
2010年3月25日嘉陵第一桑梓 032.jpg
发表于 2010-3-25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亲切的家乡话,是我们沟通的情怀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3-25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消水白鹤飞


   
难忘家乡“赶牛歌”   文 / 邓四平
[/td][tr][/tr]
  家乡的父老乡亲使牛耕地时一般都不用鞭打吆喝,却是给牛唱歌。水牛颈上枷一付丁字形担枷,一人扶犁,跟在牛的身后,一前一后,和谐统一,仿佛亲如一家共同劳动的兄弟。
  在过去,赶牛的农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辛勤劳作却衣食无着。每天半夜时分,天上的月亮星星还没隐去,夜凉如水,别人正在酣梦之中,他们就要牵牛下地,大多数时候还要到远离人烟的山野沟壑辛勤劳作,心中难免不平和恐惧,辛苦的赶牛农人便用唱赶牛歌来壮胆和排解,悦己愉牛。
  青山绿水之间,蓝澄澄的天,明晃晃的水田,无边无际,水天相连。“海田坝”“五通坝”“康家坝”……记忆里,老家海田乡村宛如天生一个适合农人表演赶牛歌的天然大舞台。一到农忙时分,家乡父老便争相赶牛下田,“嘿——嘿!哎哎——哎哎哎——哎——嘿,嘿——!”父老乡亲即兴而作的“赶牛歌”大多没有固定的歌词,一般都用乡言俚语,无须伴奏,无须灯光或者道具,情之所致,兴之所致,山水之间,天地人和,赶牛人便成为了最为出色的歌者、舞者,赶牛人激情飞扬,赶牛歌活力四射,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宽阔明亮的水田之中,赶牛人口中不断吆喝着“吃打——吃打——”“踩沟——左转——右转——后退——向前——”,手中的长鞭在空中响亮地飞舞,清脆的鞭花宛如青山绿水间柔美的芭蕾,其实那鞭子根本就没落在牛的身上,只在半空中划拉出清脆的声响,便就魔术似倏地迅速收回,或者落在水中,水花飞溅,赶牛的农人疼牛胜过自己。
  赶牛歌看似简单,要唱出合适的“赶牛歌”却是需要水平的。一边赶牛犁田,一边注意驾驶犁的方向,还要一边吆喝指挥牛的前行后退、转弯抹角,稍不小心,牛不听使唤,犁出的沟垄就会歪歪拐拐,栽种庄稼就不方便。比如“打场”,每逢收稻季节,人们把割下来的稻子散放在打谷场上,围成一个圆形,牛拉着一个硕大的石轱辘,赶牛人鞭子一抽,那牛尾巴一甩,跑得飞快。赶牛歌高手这时就会编出一些让人高兴的歌词,象“打场打到边,产量过一千;打场打得快,稻谷不用晒;打场打得方,新米味道香!”
  再比如耕田,耕田是很苦很累的活,赶牛人往往哼唱一些节奏比较舒缓轻快的小调:“大田四四方哦,牛儿走前方鳓。鞭儿舞得勤哟,打在我心上。”“夏天蚊子咬,冬天天气寒,犁完这块田,带你去吃草!”充分体现了赶牛人对牛的无限关爱呵护之意。有时候,赶牛人也会浪漫疏狂如醉酒的诗人一般唱道:“牛儿啊牛儿,只有你来陪伴我,天上星子点盏灯哦,耕田到天明!”有时候,赶牛耕田人也会即兴编一些打情骂俏的山野俚曲来寻求开心快乐:“田梗上走来胖大嫂,身上衣服穿得好。大嫂大嫂别忙走,我用牛儿驮你跑!”唱着唱着常常临近田边地角赶牛犁田之人也大声唱和起来:“背时哥哥不是人,把妹哄进芭茅林,扯起一个扫堂腿,不管地下平不平!”
  而赶牛用铁耙耙田时就不一样了,赶牛人一手使劲拉着牛枷上的粗索,双腿站立铁耙之上,仿佛古装战争片中驾驶马车的骑士一般,身体往后努力倾倒,脚踩铁耙,一手飞舞牛鞭大声吆喝“踩沟,转弯,吃打,吃打——”人牛整齐划一地前行或者后退,宛如军队操练八卦阵一般精彩无限。准备栽秧的主家就恭恭敬敬地站在田边等着,赶牛人和牛儿都累得气喘吁吁之时,赶牛人往往现场编出一两句词,让主人家慰劳慰劳他。比如“耙田耙到边,到头弄根烟,耙田耙到尾,主人倒杯水!”主人家马上就会心领神会一阵小跑似的为赶牛人递上一根香烟,倒上一杯热茶,那耙田的赶牛人根本顾不得歇息,随之又兴高采烈地耙起田来,鞭花飞舞,牛儿一路欢快,耙田耙得既快又好。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农村里的犁田工具渐渐被新式的手扶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等代替,现在农村里耕牛越来越少了,已经不太容易再听到赶牛歌了。
  “大田四四方哦,牛儿走前方呀。鞭儿舞得勤鳓,打在我心上——”不管时光怎样远去,不管距离家乡多么遥远,记忆里,睡梦中,家乡那辛苦的赶牛农人和那有点淡淡悲凉意蕴的赶牛歌却依旧高亢而悠远,仿佛一幅淡淡的故乡水墨山水画卷,时刻悬挂于我的心尖……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3-25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家乡“薅秧歌”   文 / 邓四平

  





  川北农村,勤劳善良,憨厚淳朴的父老乡亲们在插秧后不久便要为秧苗进行一次疏松泥土除去杂草称为“薅(hao)秧”的田间劳作。在薅秧劳作过程中,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摆龙门阵,或者谈天说地、打情骂俏等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也就慢慢演变成了家乡川北农村那原汁原味生动有趣的“薅秧歌”了。
  儿时的记忆中,古色古香的老家农村“海田坝”那古风古韵的地名就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着海洋一般辽阔的大田,这里就是五谷丰登盛产民歌民谣和民俗文化的好地方。尤其是流传于家乡海田的“薅秧歌”,那歌、那词、那腔、那调、那韵、那味,更是别有情趣,千般滋味,万种风情,让人久久难以忘却。
  每年农历四五月份到来之时,那是农村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季节了。桃红李熟果实累累压弯了枝桠,绿油油的秧苗,明晃晃的水田,土地平旷,农舍俨然,宛如世外桃花源。“天气下雨好栽苕哦——天气晴朗好薅秧哦……”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一尺来深的嫩绿秧田里,十来个衣着以青蓝二色为主的生产队男女社员一字形排开,每人手拿一根酒杯粗细的木棍或竹棒,薅秧人一只脚稳稳站住,用另一个脚的脚掌在秧苗周围抹来抹去,为秧苗疏松泥土或者时而弯腰用手拔出隐藏秧苗之间的稗子草,这就是薅秧了。
  平常食不裹腹的社员们,在将近中午的对火大太阳的炙烤下,黝黑的皮肤大汗淋漓,无精打采地重复着简单的薅秧动作,“唱个歌来提提神罗!”有人的提议立即得到大家一致地附和。
  于是其中一人迅速高声领唱道:“下田薅秧薅四方哦,一盘萝卜一盘姜。萝卜没有姜好吃呀,家花莫得野花香!”其余之人便紧跟而至合唱,合唱独具特色,有拖腔和衬词,唱起来宛如小河流水,舒缓明朗,婉转流畅;听起来,圆润雄浑,清脆悦耳,悠悠扬扬。合唱的一、三句重复后三个字。如领唱:“下田薅秧哎薅四方哟喂,”众齐:“薅四哎方哟喂。”二、四句众人接着最后一个字唱,有味道的是用鼻音长长的哼唱。如领唱:“家花没有野花哟。”众齐:“香呀哈吆儿吆儿吆呵呵,野花哟香啊。”领唱的唱得很优雅,应和的唱得很有气势,听起来真是别有风情。
  “薅秧歌”歌词多为七言,曲调由四个乐句构成一个完整的调门。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内容一般很少反映薅草的质量,大部分反映的却是男女之间的真诚爱情。如:“光棍草,稗子草,又要扯来又要薅,又要勾腰扯稗子,又想抬头看阿娇。”
  歌词有传统的也有即兴的。说是歌词,其实也就是一些顺口溜而已,纯乡土文学,典型的原汁原味原生态。传统的歌词是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内容较固定,如:“大田薅秧行对行,薅秧就把秧歌唱,唱个张飞杀岳飞,唱个太阳嫁月亮。”有些“薅秧歌”有很浓的政治内容,带有时代烙印。如旧社会人们唱的是“大田薅秧行对行,年年薅秧年年唱,我薅秧子脚杆软,东家养得白胖胖。”解放后人们唱的是“大田薅秧行对行,现在薅秧不一样,薅秧唱支幸福歌,翻身不忘***。”大跃进年代人们唱的是“披着月亮去薅秧,羞得雄鸡急忙唱,一天薅个三十亩,薅个卫星追太阳。”传统歌词数量最多的是表现爱情的,如:“太阳出来一把火,扯开嗓子唱秧歌,唱支秧歌情妹听,情妹听了睡不着。”
  即兴的“薅秧歌”是随口乱编的,见什么唱什么,只要押韵上口就行。因此我常常十分佩服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真正的智慧其实是蕴藏于民间的,真正的文学其实也是植根于民间的,民间的土壤才是文学最好的温床。即兴的“薅秧歌”便是最好的证明。如领唱的看见远处有位走路的妇女,他便随口唱道:“对面有位胖大嫂,为啥穿得那样好,一人走路好没劲,我来陪你要不要。”就是看见山坡上有条牛,领唱者也会胡诌一通:“对面坡上有条牛,鼓起眼睛四处瞅,东瞅西瞅忘吃草,嘴里啃块大石头。”时间长了,没有什么可见可唱,领唱者便会即兴编一些“子字歌”之类的,如“我在田里薅秧子,妹在地里割麦子,地里飞出个阳雀子,田里飞出个秧鸡子。”
  说来也神奇,一唱起“薅秧歌”,男女社员们就来了精神,大家唱得很卖劲,唱到高音时,脖子上都是青筋直冒。人们仿佛一下子就忘记了疲劳、饥饿和烦恼似的,那薅秧的动作和唱歌的节奏也十分协调,进退有序,整齐划一,仿佛表演经过长久排练过的舞蹈,劳动效率也大大提高。至今多年过去,回过头去看那时候唱“薅秧歌”,我才蓦然发觉:那哪儿仅仅只是一首首即兴而唱的“薅秧歌”哦,那简直就是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中一株株神奇而美丽的忘忧草啊!她给人以慰藉,给人以遐想,给人以曙光,她更给人以希望!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在那饥饿而贫穷的年代,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度贫乏,唱的只有《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和一些调子高的惊人的革命歌曲,至今多年过去,还是觉得那时侯听田野里父老乡亲们唱的“薅秧歌”更加生动而有趣。那“薅秧歌”居然可以使人们仿佛一下子忘记了疲劳、烦恼甚至饥饿,很多时候,我常常思索;也许精神的富足比物质的享受更为重要些吧。
  80年代以后,由于田地包产到户,单个的家庭劳动代替了原来的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薅秧歌”也就缺乏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了,如今的农村已经很少很少再听见有人传唱那仿佛人间天籁的“薅秧歌”了。
  记忆里,睡梦中,家乡的“薅秧歌”呵,她就像家乡川北的青山绿水那样朴实而自然,她也像家乡川北农村的父老乡亲那样淳朴、憨厚和善良。她滋养着故乡的人民一代又一代地在这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希望田野上繁衍生息并茁壮成长…… 

发表于 2010-3-25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罗卜,抿抿甜
看倒看倒要过年
娃儿想吃肉
老汉莫得钱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3-25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罗卜,抿抿甜
看倒看倒要过年
娃儿想吃肉
老汉莫得钱
站倒莫跑 发表于 2010-3-25 17:13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站到莫跑,这个网名好叼哦!
  我喜欢这样叼的网名。
:lol :lol :lol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3-25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3-25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侯,俺在永兴场自家屋后的竹林里乱屙巴巴粪时,俺家二哥便在屋背后的山挡头边大声喊:


从前有个地主,
屙屎不揩屁股。
老子喊它站住,
它说它是地主。

发表于 2010-3-25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发表于 2010-3-25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娃胖嘟嘟,骑马到成都,
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
白马骑得高,胖娃耍弯刀,
弯刀耍得圆,胖娃吃汤圆,
汤圆吃得多,胖娃屙坨坨!

发表于 2010-3-25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三二年,捡了两分钱;
买了一把刀,杀死黄金飚;
黄金飚的儿,蒋光头儿;
蒋光头儿的女,就是——你(针对女生)。
蒋光头儿的女,嫁给——你(针对男生)。

发表于 2010-3-26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排排,吃果果,果果香,买辣酱,辣酱辣,买琵琶,琵琶苦,买鸡母,鸡母恶,买牛角(郭),牛角弯,弯上天,天又高,买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长,买只羊,羊又走,买条狗,狗又花,一刀宰个独尾巴!----------莫笑哦,这个不算儿歌

发表于 2010-3-2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回味无穷,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包饺子

切,切,切切菜(一只手在另一手上做切菜动作),
擀擀面(两手手心上下相对,来回搓动)。
捏捏饺子(左手逐个捏右手指尖自然张合),
捣捣蒜(左手张开,右手握拳轻击左手)。
香不香(头前倾用鼻子去嗅),
尝一尝(把手放在嘴边做吃东西的动作)。
发表于 2010-3-2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有个人
打屁蹬蹬蹬
背时龟儿子
真是害死人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